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05-05 03:13李虹俐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保护生态文明

摘 要 现阶段中国面临着更加严重突出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亟待解决,生态保护红线频临底线,经济发展模式亟待改变,环保核查形势依然严峻。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强化绿色发展去产能,全面推进污染治理行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严格实施环保执法和督查问责。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 生态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生态山东建设的法规体系研究”(2016RKB01129)、山东省法学会课题“我国低碳发展立法研究”[SLS(2016)D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虹俐,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53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出现许多新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也尤为突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濒临极限。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变得更加刻不容缓,找寻到一条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也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重新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用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气污染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蓝天保卫战是我们始终要打好的一场持久战。从历史的数据来看,大气污染的治理一直都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重点之一,两会上更是强调,2017年我国的环保政策重点将集中在雾霾治理上。自北京APEC蓝之后,国家与人民对大气污染的关注持续不断,雾霾治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形势也非常严峻。每到寒冬与初春季节,人民群众便更真切的感受到空气污染给大家造成的生活困扰与伤害。与前年相比,去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虽然已经分别下降3%,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也明显下降,但是随着机动车人均持有数量的不断增加、车辆尾气排放治理不当以及燃煤污染等问题的存在,空气污染现象依旧不容乐观,与预期的理想标准相差甚远,同时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各类疾病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健康。

(二)生态保护红线濒临底线

鉴于先前我国经济社会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环境资源与能源的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红线,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的逐年递减,外来物种的入侵和转基因生物的出现都给生态环境增长了许多不安全因素;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地加剧,全国水土流失面積逐年增加,土地沙化的现象也持续增长,生态系统的功能严重退化,环境资源的后续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在生态环境如此脆弱的状况下,根据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我们划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准线,就如我国的黄河、长江、淮河的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更有一些河流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经严重超过了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直逼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人口问题日益严峻,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也愈来愈加剧,与各类资源环境大不相符,环境突发性事件频发。生态红线如人口红线、耕地红线、土地资源红线、水资源红线等摇摇欲坠,生态安全受到巨大威胁,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 经济发展模式亟待改变

我国长期以来都主要依靠高消耗、高投入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资源利用率较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低于国际资源利用率水平,20多年来,中国虽然创造了“奇迹式”的经济增长,但是粗犷的资源利用方式使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缓慢爬坡、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过去的工业生产中,由于设备陈旧,科技创新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工业生产技术受到重重限制,未能有较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再加之大部分工厂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机械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导致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低,工业废物排放量大,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地污染;在农业生产中,不仅未能建立高效、稳定、低耗的生态农业系统,而且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滥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土地生物种类减少,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恶性循环。

(四)环保核察形势依然严峻

虽在过去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一直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大做文章,但是鉴于环境立法不健全,部门之间分割不够明确,再加上管理混乱等因素,依然存在偷排污染气体、有害化学工业废液等现象。我国于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后,随后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不断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但是这些制度条令的不健全、不完善,严重阻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之前的生态环境管理方面,更是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各种规章制度很不完善;各级政府的生态保护宏观调控不力,在区域、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在执法方面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由此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非常严重。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 绿色发展去产能

绿色发展不仅指工业、农业生产的改革发展,更多的是涉及人类生活生产、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决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李克强总理指出:“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达到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扎实有效去产能,我国去年已经成功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大大提高煤电行业效率,有效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条例标准和法律法规,对耗能高、污染重的大型企业实行污染物排放达标不合格直接实行关停政策,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兼并重组整顿方案,促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停业清算等,不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对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和公司企业绝不姑息,严格控制过剩行业新上产能。

(二)全面推进污染治理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我们要打响环保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进污染治理行动:一是要启动环保专项污染治理行动。包括重点企业污染治理、燃煤污染治理、饮用水污染治理和建筑扬尘污染治理等多方面治理行动,推广新型清洁煤炭,实行对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的24小时在线监控行动,明确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二是要加强机动车辆尾气专项治理行动。坚决抵制黄标车,加强对机动车辆尾气排放情况的检测与抽查,对高排放的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治理行动,鼓励使用购买新型清洁能源汽车;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重点对公交车、出租车实现燃烧清洁能源,合理安排车辆限行限号行动等。”三是要加强应对重污染天气的预防、预警和应对能力。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的科学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强应对突发污染状况的防御应变能力。四是针对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压力,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薄弱等问题,建立长效持久的应对政策,贯彻实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战略,全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极力培养全社会形成一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康庄大道。

(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内涵也有了新的领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新的发展理念不仅是指引发展的方向,更是引领创新的钥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服务业发展;“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复合型创新人才亦是关键之举;加强各领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健全信息化与工业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政策体系,从而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着力点;促进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改善原有运输条件和交通运输设施,提高运输和装卸的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潜能,提高全社会的综合经济效益,更新换代相应的落后产品,实施全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 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既要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又要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工作,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污染物排放和环境保护的监管督查,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利剑。对于无证排污和超标准排污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严格监管,并进行限令限时整改行动;对于严重污染的企业设备、工艺和产品实行及时淘汰制度,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查封和扣押排放污染物设备等;进一步提高并完善我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制度建设,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行动,对偷排、造假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逐步在大家心中树立治理环境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的理念。同时,政绩考核去除了“GDP”的紧箍咒,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指向低碳绿色发展,科学合理的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健全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为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发展中,这就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生态环境良好、人们生活水平富裕的发展中大国的重要性。我党基于中国当前的国情,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于发展与实践,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意识,对全面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习近平总书记“两会讲话”中,我们不難看出,尽管中国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落实在思想上、政治上,更重要的是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落实到切实的行动中,用实干担当托举起亿万人的梦想,向世界呈现一个更美好的中国。

参考文献:

[1]苏向东.从习总书记“两会讲话”找寻中国发展答案.南方日报.2017-03-02(3).

[2]林卫斌、陈丽娜.世界能源格局走势分析.开放导报.2016(5).

[3]李晓东.试论城市机动车的尾气污染与治理策略.科技与企业.2012(22).

[4]乔永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1).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保护生态文明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