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认证促进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2017-05-05 07:32马心坦徐立友李水良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专业认证

马心坦 徐立友 李水良

【摘要】工科本科毕业生工程设计能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涉及整个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难于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为此提供了契机。围绕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结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办学特色,以专业认证为导向,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软、硬件条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建设。

【关键词】专业认证 工程设计能力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U6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5-02

一、引言

无论何时,社会各界都要求大学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工科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是衡量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及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中发现,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较差,特别是工科本科毕业生需要在企业经过2至3年培养,方能胜任识图作图、设计计算、编制工艺等基本生产工作。工科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但涉及到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還与这些教学环节的合理、科学衔接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校展开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我们车辆工程专业以此为契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统筹优化课程体系中各教学环节,加快有利于工程设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软、硬件建设,围绕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持续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为保证学生质量和专业认证工作进行了探索。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1、确立了研究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两项基本原则:

(1)本研究特别注重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重视本地区和本院校的优势和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2)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确定了研究主要内容

这项教研工作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其分解为以下方面:

(1)建立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学生和兄弟院校进行调研,领会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进一步明确“提高工程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质量要求等,根据融合专业认证要求和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全面修订了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即在充分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产学研合作优势,突出工程设计能力特色;构建了由工程设计问题牵引和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与实践环节课程群衔接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配置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教学资源,促进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相互融会贯通;学生在具备解决工程问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

(2)围绕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深化教学改革。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群和实践环节课程群,积极开展教改研究,探索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和方法。以解决本专业主要工程设计问题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渗透融合成一个大系统,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分别在一年级和三年级增加了“专业导论(1)”和“专业导论(2)”,从新生入学伊始就向学生灌输这种大工程系统理念并逐步深化,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本专业工程问题逐步具象化、清晰化,既有认知过程的科学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采用问题引导的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将每节课融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的系统中;及时补充车辆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更新了一批教学课件。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进实验条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增加车辆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数量,根据车辆技术更新状况,及时更新实验。借助挑战杯、SRTP项目、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项目等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由“纸上谈兵”向“真刀真枪”实践过程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立足培养、重点引进,特别是引进了多名有曾在国有大型企业主持系列车辆产品开发的亲身经历的教师,他们更深刻了解用人单位对工科学生应具备的工程设计能力的要求。这些举措使车辆工程专业拥有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教学队伍。

在以上研究和改革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改革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统筹优化各教学环节,构建出一套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教学运行体系,这方面专业认证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是在各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连接顺序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以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自主参与性和学习实践休假时间充分利用性为有效途径。

3、教研与教改的实施阶段

整项计划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充分研究原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各教学环节的内容,修订完成新版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优化了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教学运行衔接程序,建立了贯穿整个本科培养阶段、由工程设计问题牵引和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与实践环节课程群衔接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第二阶段:以上述培养体系为教学运行指导,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软、硬件条件,一并用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检验整个培养体系的效果。

第三阶段:培养体系的运行与完善。在四年的试运行期间,学校给与了改革极大的支持,即每年两次的修订机会,使得我们可以不断地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融入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逐步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群与实践环节课程群衔接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三、总结

如何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是教学中困扰已久的突出问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能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相应课程体系的支撑关系、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为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研究改革的思路、导向和体系保障,使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终能落到实处。我们的研究是面向经济建设,旨在提高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研究中的采用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成果有较大的通用性,对于高等工程教育具有普遍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作者简介:

马心坦(1972—),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人机工程。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专业认证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认证视域下信息类高校人才培养探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