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思政教师政治观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相关性研究

2017-05-05 07:32林淑贤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政治认同相关性

【摘要】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师的政治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探究其对大学生政治观形成的影响,并对这种相关性做多元回归分析,为当前关于高校课堂意识形态大讨论提供理论视角。

【关键词】高校 思政教师 大学生 政治认同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89-03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底,《辽宁日报》致全国高校教师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一封信,对当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政治观倾向和言行表示担忧,今年初当时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关于青年教师容易受西方政治价值观渗透的观点也引发了大讨论。这两次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高校教师身上,可见教师的政治观对学生的影响之大。然而,当前对这种“影响”的认识更多停留在讨论阶段和直观认识上,对两者“相关性”的学术研究比较缺乏。

辽报记者选取了各类专业、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师作为样本,旁听100堂大学专业课后,归纳得出以下这一结论:高校教师普遍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教师在课堂上将自身的政治观传递给了大学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政治观是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政治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青年教师是教師队伍的生力军,他们与大学生年龄相近,其思想更加容易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是大学正式的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启蒙形成阶段。高校思政教师这一群体是传播正统政治思想的正式渠道,他们对政治信仰的选择状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是否被正确解释、传播和传承,表面看关系到教学质量,实质上会影响到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二、广州大学城的样本调查

(一)样本选取及变量设置

第一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以广州大学城10个高校的本科生作为对象,与各个学校教务处取得联系,并从符合条件的课程表中随机抽取20堂课,分别对四个年级被抽中的15个专业中的自然班进行整群调查。调查分析同一位老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影响,得出同一个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政治观之间的相关性,重复做30个班级,分析其特点和规律。笔者事先和班级老师取得联系,安排在课堂后15分钟进行,共发放514份问卷(教师10份、学生卷504份),收回499份,有效问卷489份。在实际的调查中,除了个别专业和个别班级因排课变动做了临时调整外,整个抽样调查过程严格遵守随机概率原则,样本具有代表性。

为控制变量,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设定:一是个体特征变量,包括老师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学生的年级和专业;二是政治观变量。对政治观分解为9个调查指标:其中,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设置为政治观的3个一级指标。理论认同包含道路认可、制度认可和政策认同3个二级指标;政治认同包含国家观、政党观和社会观分3个二级指标;情感认同归属感、安全感和自信感包含3个二级指标。在具体测量上,评价指标采用Liker五分量表的形式,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对应以上测量的五个调查指标的陈述设定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较同意、完全同意5个层级,并分别记1-5分,每个调查对象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之和,这一总分可以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所获分值越高,则表示认同度越高。随后,对问卷的结果运用SPSS进行统计,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二)教师状况调查

受访青年思政教师共10名,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其中,年龄层次30-40岁,符合青年教师的定位;80%的受访者拥有博士学位,90%有中级以上职称,集中体现了受访群体的“高知”特征;专业90%为文科出生,但其中又有20%是非思想政治专业科班出身。

教师“理论认同”状况的评价指标包含三个子项目,分别是思想、道路和政策认同,对这四个项目得分进行加和,可以求出样本观察得分。三者得分介于3-5分之间,平均分为4.08分,说明理论认同程度得分高。

教师“政治认同”状况的评价指标包含国家、政党和社会认同三个子指标。该指标均值为3.87分,低于理论认同的4.08分,其中国家认同最高达到4.22分,可以看出,思政教师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以及国家道路和前途的期待表现出较高的认可度,对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意识、政治权力、权威人物的情感与评价等基本认可,社会认同3.64分,反映对社会公平和人民发展权利保障的基本看法和满意度偏低。

教师“情感认同”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安全、自信和归属认同三个子指标,均值为4.04分,比理论认同稍低,但比政治认同高。

(三)学生状况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中的学生全部是本科生,按照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按照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类型进行分类文科类、理工类、医学、艺术类。

不同年级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理论认同”平均得分最低3.58分,“政治认同”3.72分,“情感认同”最高为3.85分。其中,有211人对党和国家的基本指导思想表示认同,有3人持中立态度,有5人表示否定;有91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梦的目标的中国民族复兴之路的认可,并分别各有15人保持中立和否定态度;162人对党和国家出台的重大决策以及形成的政策表示认可,另有12人持中立和8人表示否定。一年级大学生在政治认同程度最低,均分为3.63分,二年级次之3.77分,三年级与二年级相当3.74分,四年级最高达3.78分,呈现渐升式。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理论认同”平均得分最低3.83分,“政治认同”3.63分,“情感认同”最高为3.71分。但是在思想认同、政党认同和政党认同,以及情感归属方面的认同均存在一定矛盾和问题。文科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程度最高,理工科次之,艺术最低,呈现渐降式。

三、高校青年思政教师政治观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如果两个变量变化趋势一致,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利用SPSS20.0软件处理被调查对象的相关性特征,结合两者的测量指标,以高校青年思政教师政治观为自变量,以大学生政治认同为因变量做多元回归分析。

(一)教师政治观与大学生政治认同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上图数据,总体来说,青年思政教师政治观与大学生政治认同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教师对文科生的理论认同的影响较大、政治认同次之、情感认同最低;对理工科生学生的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影响较大,对情感认同不太明显;艺术类学生对政治更加不敏感,教师的政治观对其影响最小。

(二)教师政治观与学生政治认同随年级呈线性逐降式

年级从高到低,大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感呈现出近似递减的线性关系。教师对一年级的大学生在政治观上的影响最为明显,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次之,呈线性逐降式。低年级大学生的政治观正处于形成初期,受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启影响更加明显。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纪相近,他们的思想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他们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他们的视野和知识储备远超学生,容易产生知识话语权和思想权威,这对低年级学生更为明显。高年级学生的价值观已有了雏形,相对稳定,受教師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也是比较好理解的。

(三)教师政治观与学生政治认同度在专业上的差异显著

文科生、理工科生、艺术类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感呈现出近似线性递减的关系。文科生比理工科和艺术类学生更加信仰马克思主义,更加认同理想信念的价值,这可能与他们长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说明意识形态的教育熏陶具有积极意义。在对上述政治观念认同度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均有中等程度的显著相关,总体上,对其中一种观念持认同态度,在其他观念上也倾向于认同态度,说明上述各政治认同度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依性,从而验证了本文选题的假设。尽管以上结论只能推论到广州大学城的本科生,但是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是青年思想政治教师与大学生之间政治信仰之间关系的基本反映。另外,由于变量涉及的局限性,统计分析中可能遗漏了若干影响因素,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四、几点建议

(一)着重加强低年级大学生政治启蒙教育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政治启蒙的使命而诞生的,特别是低年级大学,思政课的政治启蒙意味更为明显。在当前实存境遇中,低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启蒙维度重视的缺失值得关注。从受教育者方面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接受和掌握知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或者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尚未成为大学生个人的第一目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处于信仰的选择期和确立信仰的关键期,关于信仰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缺乏思考。信仰是一种自觉的意识,难以自发产生。这就提示我们,思政课教学有必要从激发低年级大学生的信仰需要出发,为整个大学阶段的信仰教育做好启蒙。理论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理论认同相对于制度认同和情感认同来说居于逻辑在浅层次,往往表现出一种工具理性,这个层次的理论认同对政治认知和认同体系的建立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低年级是建立理论认同的最佳时间节点,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思想引导和政治启蒙,就难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重视不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年级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这也启发我们要认识到不同年级之间思政教育有机衔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中,不同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条线有所区别,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还需要进一步建立递进式强化的教育体系。首先,低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于启蒙引导,要强化专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要把学生的专业追求放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把握,建立理论认同的基础。其次,二年级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重于制度认同,着重于政治知识方面的教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理性的高度上建立更稳固的思想基础。

(三)应该警惕绝对极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青年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从调研的情况看,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尤为明显。当前90后为主体的青年呈现出新的代际特征。他们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西方各种思潮和主义伴随着开放涌进中国,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思想传播的途径呈现去中心化、自媒体化,他们更加容易接触和接受新思潮。因此,青年成了绝对自由主义、极端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渗透和占领的主要对象。各种极端思潮当前时有抬头,甚至“越左越安全”、“越右越正义”的论断还占有一定的市场。

(四)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教师的入口的政治把关

当前,在思想政治教师招聘中,过度强调教师专业上对口,弱化政治立场的要求,无形中强化了知识教育导向,弱化了信仰教育。普遍缺少进行思想政治观和政治倾向的考评,缺少对教师入口进行政治把关。高学历青年教师的政治意志具有一定“隐蔽性”,有时往往没有明显的表现形式,在学校考核中难以完全把握。但是这种隐蔽性并非政治意志缺乏,我们发现,每每遇到重大的政治事件、社会事件,青年教师都会将政治主动性表现在课堂,这也是观察和了解其政治观和政治把关的良好时点。笔者为,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把政治观作为师德的重要内容,评价体系应由多项指标组成,应涵盖政治观、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多个方面。通过建立政治倾向和师德评价体系,形成正向导向和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曾楠.大学生政治认同与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性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4(3).

[2]杨九诠.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教育学文摘,2013(3).

作者简介:

林淑贤(1979—),女,广东饶平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政治认同相关性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生信任度
增强思政教师本领意识 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服务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