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优化模式

2017-05-05 07:32夏夏张钟杰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

夏夏 张钟杰

【摘要】随着国民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各方对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音乐欣赏作为非艺术类高校艺术类通识教育常见课程之一,亦备各方青睐。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音乐欣赏课程建设现状的调研,在获取选修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与笔者作为该课程任课教师的基础上,本文从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维度,给出了课程优化模式的具体建议,同时为课程的建设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非艺术类高校 音乐欣赏 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J6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8-02

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类美育课程,是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在为大学生“补课”。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非艺术类高校通识美育的重要途径与抓手,涵盖基础知识讲解、音乐技能培训与欣赏经验传授等。最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的三项基本内容,而是通过课程潜移默化形成的长远影响——人格塑造。这里的人格塑造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以及审美创造力所共同组成审美人格培育。音乐欣赏课程正是从品德熏染、智力开发以及情感陶冶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审美人格的培育。

一、基于客观事实:音乐欣赏课程现状调查

笔者基于南京林业大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以在校本科生为研究总体,通过在网络平台发布问卷,经三个学期的反馈,共收集585份有效数据样本,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揭示课程现状。

1、课程需求调查反馈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可能会面临众口难调的困境,直接反映在教学案例类型的选择上。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中、西方古典乐作品是大学生最喜爱的两种音乐类型。同时,其他诸如嘻哈、摇滚、爵士等类型也得到受访学生一定程度的青睐,总体上人数比例与喜爱中、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受访学生相当。音乐基础不尽相同,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受访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从未接受过任何音乐训练。

2、课程感受调查反馈

校内,音乐欣赏课程在受访学生群体里的知晓率达到了92.1%,知名度与美誉度较高。受访学生中,选修此课程的大部分原因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及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同时,一小部分受访学生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而友压力,最终放弃选修课程,这一点值得关注。64.3%的受访学生表示,音乐欣赏课在学时安排上,以32学时为宜。受访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大多是学习音乐知识与提高欣赏能力。因此,受访学生也普遍希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专业性较强的乐理知识占到20%至30%之间即可。超过70%的学生希望采用论文写作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同时课堂课后互动、音乐表演等比较灵活的考核方式普遍受欢迎。

二、基于现状调查: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路径

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优化模式研究的重要性表现在:课程本身对于在校学生的鑒赏能力提升、道德情操陶冶、智商情商开发以及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意义;非艺术类高校此类课程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与层次性等。

笔者基于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优化模式具体建议,分别从根本前提、重要环节以及建设核心三个维度考量,尝试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1、根本前提——重视美育,加强课程管理

理念树立问题。高校管理层面,特别是非艺术类高校,应正视、重视音乐美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加大音乐欣赏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力度,整合各方资源,这些都应基于对课程的正确理念。

建设规范问题。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应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定位应明确为通识类必修课。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授课模式、考核办法、课程评估等一系列规范均应在学校相关部门指导下确定。授课对象应为本科一、二年级学生,32学时,2学分。

团队完善问题。一方面,非艺术类高校应成立艺术类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应对教学实践出现的种种新问题;一方面,应聘用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补充到教学团队中,避免长期由兼职教师授课的单一性。

2、重要环节——积极教学,调动学生热情

重塑理念目标。为使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爱乐、知乐、乐在音乐”,从而实现“享受审美乐趣”的终极目标,音乐欣赏课任课教师应重塑课程理念与目标。在实践中,为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断升华,需要引领学生逐步积累音乐作品的赏析经验,这些当然是以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反复聆听作为先决条件。由此,课程教学逻辑建立:反复聆听音乐作品→积累作品赏析经验→理解层次不断升华→享受音乐审美乐趣→爱乐知乐乐在音乐。

精心制定内容。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提升:第一,课程配套教材的选择需要更加认真严谨;第二,任课教师可以考虑立足实际,组织课程配套教材的编写,包括配套案例资源与课件等;第三,应重视学科交叉与借鉴,例如文学、影视、舞蹈、美术等与音乐欣赏课程之间的联系。

改进形式方法。课程教学方式可以借鉴语言教学“听说读写”的四维度培养法,逐渐形成“听视赏演”四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热情从多重感官被调动,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善用网络助力。“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任课教师应与时俱进,善用网络教学资源,应努力探索“三步走”课程与互联网结合战略:教学与互联网结合→管理与互联网结合→考核与互联网结合。

3、建设核心——主动参与,拓展学习渠道

从自我修身高度重新认知课程重要性。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非艺术类高校通识美育课之一,在修养提升、情操陶冶、智力开发与人格完善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无论必修或选修,都应认真对待,从自我修养提升的角度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

从全面发展角度努力建立参与有效性。一方面,修读学生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配合任课教师,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修读学生在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环节外,应主动拓宽课外学习途径,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平台参与音乐欣赏相关知识的学习。

以人格培育为主要目标的音乐美育理应受到各方重视,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更加值得探索与思考。培养音乐专业专门人才显然不是非艺术类高校音乐美育的目标。通过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提升综合素养的教学实践,应在高校、教师与学生三方被积极调动后的共同努力之下,达到“审美、立美与被审美”的目标。

笔者尝试着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小结如下:

三方协同勤求索,音乐欣赏吐新芽。通识教育论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参考文献:

[1]万光明,万道明.论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2]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3]董毅.音乐美育的目的和效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初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探析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运用多种途径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研究
钢琴教学中有效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