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方法之我见——课堂自主学习缩影

2017-05-06 00:35李淑红
速读·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事例诚信教学资源

李淑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相对特殊的学科,中考考试要求开卷考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课本中的内容相对层次流于粗浅角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掌握课本内容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的应用能力却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面临的巨大问题。学生在测试过程中表现出无法领会题意,应答内容不全面,分析与应答无法对应等问题。所以,教师要找到相应的措施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名人经典材料的常规化阅读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解往往有一定的偏差,课堂学习的内容在应用时无法衔接。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甚至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缺乏了解,没有发掘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教师通过多媒体途径开发一些关于名人的经典阅读材料,拉近学生与政治家的距离,利用政治家名言响应课程内容,具有励志的“鸡汤”可以在学生的思想中引发共鸣,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因此会逐渐完善,逐渐成熟,他们就能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艰辛,面对挫折,才能拥有正确的心态”,常规化得名人经典阅读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和理念,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了课程特点,才能给自己的自主学习进行准确的定位。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结合课堂引用,才能够达到“学生乐学,学生懂学,学生学懂”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事例分析

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规则化得知识点和事例分析之间的平衡呢?知识理解不是纸上谈兵,需要长期的训练指导,不断磨合“审题——知识点对应——语言组织”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操练才能认识到知识与事例之间的依存关系:课本的知識体系来自于实际事例的提取和归纳(定义的形成);从“模仿”中达到量的累积,形成质的变化,基于整合知识和应用的联系实施教学。避免学生重知识而轻事例,应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就在于“定义和事例的对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要点不仅建立在学科定义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学生设身处地的迁移到自身实际,内心中真正形成“高大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自内心地思考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就会提高,教师的一味教授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失去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例如:“与诚信同行”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形成诚信认知的基础上,以学生群体中的诚信事例分析和讨论法方式教学,更加让学生有认同感和榜样的力量。让学生现身说法比我讲你听的方式更加有效。基于以上的分析,教材中的各种事例的呈现反而要慎重处理,甚至稍微滞后也不成为题。当学生能够对当前的亲身体验做出准确觉得归纳评价时,课本上的事例分析只需要做出知识点的迁移就可以了。教材中“求职者在电脑公司的应聘经历”的材料本身与学生的年龄段不匹配,学生并不熟悉应聘的体验,如果教学围绕这个事例展开,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认知,学生最后的认识也只是教师机械灌输的。所以,适当的改变材料的呈现时机就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艺术了。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诚信”一节的教学:身边的诚信——诚信的可贵——诚信与现实的矛盾——选择的意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角色扮演,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就会发现:在矛盾的化解过程中,诚信的重要性是那么的可贵,公德和私德之间的矛盾就能准确的认识和处理了。

道德与法治原本就是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期待学生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影响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道德与法治的作用与思维的作用是殊途同归的。借助事例,学生形成的道德素养更加具体,课堂内外,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道德相关的影响。处理自身生活中的事情时,就会用课堂学到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选择处世的原则。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意义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三、情景创设,设疑导思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的利用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元的材料刺激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兴趣。从画面,声音,视频,文字统一直观的输入学科知识,调动学生回归教材的欲望。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全盘否定,再好的教学资源都离不开教师高超的编排和合理的设计,教师的个人教学技术和人格魅力是让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得必经之路。教师绘声绘色地表达、智慧的把握时机,可以营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抽象化得概念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得以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就可以更加饱满。适当的编排一些活动课,引入名人名言朗诵,励志故事分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良性循环,环环相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目标。

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一本活生生的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和理性整合,开发身边的事例,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在“感悟青春”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青春是什么?青春的幸福是什么?学生冷静审视青春的涵义,更加珍惜当前的美好时光,从而形成对未来的期望并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综上所述,仅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要,《课标》提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不如学生主动学。通过改善教学技术,采纳合理的教学材料和资源,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缩短学生学与学生用之间的距离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随着教学资源的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逐步成熟,“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现状必然得到有效的改善。

猜你喜欢
事例诚信教学资源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