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头号大地主牟氏家族的宴席文化

2017-05-06 01:12孙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礼仪食材

孙佳

【摘要】牟氏庄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意义的封建地主莊园。牟氏家族宴席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对胶东地区宴席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牟氏家族宴席特点、宴席名目、宴席菜品、宴席食材、宴席形成的原因、营养及宴席礼仪等方面研究分析牟氏家族的宴席文化,并阐述对胶东宴席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关键词】宴席种类 食材 特点 营养 形成原因 礼仪 影响

牟氏家族是清末民国北方头号大地主,作为山东栖霞四大家族之首,家境殷实丰厚。牟氏家宴文化对当时胶东地区饮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并且至今被胶东地区的许多宴席采用、沿袭。

一、牟氏家族宴席文化突出的特点

1.宴席种类多样,规格不一

牟氏家族宴席设置相当讲究,不同名目的宴会都有不同的寓意或表达不同的祝愿,有加官晋爵宴、走亲访友宴、接风洗尘宴、婚庆宴、丧葬宴、节日宴、庆丰宴、祝贺宴、贵宾宴等。宴会一般设在庄园堂屋,就餐人员较多的宴席则设在各屋、庭院。宴会气氛围绕主题而设,丰富多彩,渲染力强。

2.礼仪、礼数繁琐,执行严格

牟氏家族宴席在座位排定、上菜方法、用具选择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宾客至上、长幼有序、尊重长者、父严子孝、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礼数。在上菜上体现为宴前先上四盘点心,俗称压桌碟,让客人避免空腹喝酒;讲究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鸡、鸭、鱼等上桌要“昂首垂尾,横奉之”。例如,整鱼要将鱼头瞄准主与宾之间,鱼头、鱼尾自然连带出主宾和陪客两位,主人将鱼眼夹给宾,寓意高看一眼,然后双双分别用筷子按住头尾,请坐中各位共同“剪彩”食用,等等。

3.烹饪用料广泛,融合南北

取材广泛,上至山珍海味,下到瓜果野蔬,无所不包,无所不用。有栖霞本地出产的瓜果蔬菜、农副产品,山间的荠菜、脆菇等山野菜,林间的知了猴、松莪、松蛹,牙山的黑山羊,白洋河的鲤鱼、河蟹、肥鸭;也有周边的黄县(龙口)桑岛海参、对虾、高丽果(草莓)、粉丝,青岛的蛤蜊、海菜凉皮、崂山绿茶等;还有武昌鱼、荸荠、洪湖莲子等南方食材。另外,牟氏家族设有酒坊,自酿黍米酒,也叫大黄米酒,类似现在的老黄酒,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的功能。

4.菜品寄托愿望,讲究说辞

牟氏家宴除对饭菜用料、搭配讲究外,对菜品的名称也非常讲究,融入对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例如,最典型的是突出原生态风格的牟家“十大碗”,分别为一鸡(鸡块)、二笋(竹笋)、三羹(蛋羹)、四蹄(猪蹄)、五福(荤烩全家福)、六鲤(鲤鱼)、七扣(猪脸)、八酥(酥肉)、九汆(肉片)、十丸(丸子),蹄寓意提拔高升,鸡寓意吉祥有余,福寓意福星高照,鱼寓意年年有余等,而十道菜则表示十全十美。

二、牟氏家族宴席文化形成的原因

1.家族资产丰厚,为牟氏家族宴席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牟氏家族祖籍是湖北省公安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牟氏先祖牟敬祖以岁贡身份出任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主簿。三年任满后在栖霞安家落户,繁衍成族。后经后世子孙不断努力,到第十四世牟墨林(牟二黑子)时,拥有土地4.5万亩。后经四儿六孙的不断扩充,牟氏家族拥有土地6万亩、山峦12万亩、佃户村153个、粮仓23处,成为胶东乃至全国赫赫有名的大地主。牟墨林的第四个孙子牟宗彝喜欢吃北方的饭、南方的菜、渤海的海味,喜欢喝浙江绍兴的黄酒、烟台的白兰地和葡萄酒,开销不菲。

2.家族关系巩固,是牟氏家族宴席文化多样化的现实需要

庞大的家族的延续和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维持各家族之间的关系。牟氏家族的各种宴席,则是维持家族日常关系的重要方面。清代、民国栖霞四大望族之首的牟氏家族,家族人丁兴旺,族人遍及全国各地。牟氏家族自明初入籍栖霞,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族共出10名进士、18名举人,各种贡生72名,监生4名,县官118名,州官22名,京官7名。因此,加官晋爵宴成了牟氏家族经常举办的宴会,不仅表达了对子孙的期盼,更是表达了对整个家族的美好祝愿。牟氏家族作为当地名门望族,财大气粗,与之结亲、交往者,非富即贵,为了彰显名门望族、儒家地主的气派,形成了不同的宴席。

3.饮食文化交融,是牟氏家族宴席文化演变的内在动力

牟氏家族祖籍是湖北省公安县,迁移到山东栖霞后,融合南北方特色,膳食兼具多味,注重“色、香、味、形”。同时随着族人中为官取仕者越来越多,遍布全国各地,以及名门望族之间的结亲,使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牟氏家族里交融,给牟氏家族的宴席不断带来新的血液和特色。宴席菜品既有胶东菜的纤巧精细,又有官府菜的大气磅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庄园菜”。其中,牟氏家族中不乏爱好美食、钻研美食者,在牟氏家族饮食文化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如名菜“代天巡狩”就是由清监察御史、曾多次受皇帝派遣“代天巡狩”、牟氏家族第十四世牟恒晚年所创,以海参、鲍鱼肉、干贝、虾仁、鱼肚等为主料,配海参花、蹄筋、鱼皮、裙边、口条烧制而成,并时人冠名称之为“代天巡狩”。

三、牟氏庄园宴席文化产生的影响

1.膳食结构对现代人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牟氏家族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那时的厨工并不懂得现代的营养学理论。但是通过对牟氏庄园宴席的分析,牟氏家族的膳食结构对现代人生活启示有四:一是谷类食物粗细搭配,确保营养均衡。牟氏宴席并没有一味追求山珍海味和原料的高档,荞麦面条、玉米饼子等都是常见的食物。很多面点都是用两种以上的谷类原料加工而成,同时讲究米、面、薯类及豆类的搭配比例,为人体提供种类更为丰富的维生素。二是混合膳食,讲究荤素搭配。讲究荤素搭配,既使用大量的动物性原料为人体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又大量使用栖霞地区特有的蔬菜、水果、谷类和薯类食物。三是讲究烹调方法、方式,保证菜肴的营养。牟氏家族宴席讲究原汁原味,以爆、炒、溜、烧、焖、蒸为主。炒制菜肴时,采用高温短时间加热,减少营养素的损失;烧和焖,菜肴加热时间较长,可以使部分维生素和无机盐溶解到汤中,有利于菜肴中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更增加了菜肴的风味,使各种营养素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2.宴席文化延续至今影响當地饮食文化

牟氏家族作为当时胶东的豪门望族,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之事甚多,因此牟氏庄园除备有自己的家厨,承担内部人员的膳食制作、供应外客的饮食之外,还在栖霞县城选定了几个大厨。遇到大型的宴席,都有外厨来协助完成。由于外厨的加入,使“庄园菜”得以外流。加之牟氏家族的地位,对当地的饮食风俗影响甚大。例如,突出原生态风格的“十大碗”,由于色香味俱全,而且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既表达了幸福吉祥、十全十美的祝愿,又兼顾对膳食养生的需求,如今在胶东地区娶媳妇、嫁女儿、老人过寿、小孩满月宴等大大小小的宴席上处处可见。牟家花饽饽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过栖霞民间的加工、发展,一直是栖霞本地春节等重要节日民间面点的上品。尤其是铜盆饽饽逐渐发展成艺术品,并成为栖霞以及周边县市区儿女结婚必备物品。再如,宴请宾客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鸡、鸭、鱼等整体菜肴上菜“昂首垂尾,横奉之”,主人将鱼眼夹给宾寓意高看一眼等,这些风俗至今在栖霞本地代代延续。

3.提升栖霞本地的旅游餐饮文化特色

牟氏庄园主人崇尚“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庄园内外设置了各种作坊,其中以酒坊名气最大。据记载,牟墨林长子长孙的日新堂家每年要支付出36斗黍米做酒,可酿造黍米酒1500公斤。日新堂管家尹同善最擅长酿造黍米酒,此酒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的功能。遗憾的是,1946年80岁的尹先生病故于庄园,将他那套酿造黍米酒的绝技一并带进了古镇都南乱葬岗的坟墓之中,也给后人们留下了众多的遗憾。但经过不断的探寻,多方查找有关史料,拜访了牟氏后人,终于在东北大兴安岭找到了失传六十多年的《牟家酿酒》典籍,并请回了牟氏庄园。为了更好地恢复传承牟家酒文化,聘请国内著名包装设计师和栖霞民间艺术家,利用牟家酿酒秘方,设计开发出了牟家囤酒、牟家斗酒系列产品,终于使这一著名的酒酿重见天日。

近年来,随着游客的增多,为适应市场需求,栖霞有关部门深挖牟家饮食文化,与烟台市烹饪协会合作研发推出以“十大碗”为主的牟家地主宴,成功通过中国烹饪协会认证,授予“中国名宴”称号。到牟氏庄园吃牟家菜、喝牟家囤酒,亲身体会一下牟氏家族宴席文化,日渐成为栖霞旅游餐饮文化的一个特色招牌。

今天,牟氏庄园宴席旧貌换新颜。不仅有牟家“十大碗”,还有“五福状元饺”等牟氏庄园菜,牟家花饽饽、牟家米酒通过挖掘整理加以改造,运用到胶东宴席上,既是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又可以真正服务于民众。它们的继承与发扬,使胶东宴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礼仪食材
人与食材
人与食材
寻觅食材的原味
食材变动物
筷子礼仪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