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进现代精神文明

2017-05-08 10:14郭文娟
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思政内涵

郭文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珍贵思想文化宝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为炎黄子孙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也为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但随着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传播,我国的新生代大学生普遍较为熟悉西方文化中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反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以及文化习俗不甚了了。这既与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被边缘化有关,亦与高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运用不够有关。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正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重视,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国学热,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样的局面下,李程先生的著作《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面世可谓恰逢其时。它通过详细且全面的论述,缜密细致的分析,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精神文明的一致性,既能够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指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该书共分为五章,分别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人文主义的文化精神”、“集体观念与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和谐的文化精神”、“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诚信与求真的文化精神”五个基本精神。在每一章中又分为若干小節,虽然每一章内各个小节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每一章的写作思路是基本一致的,即沿着文献资料搜集 文本内涵诠释 思想延伸和发挥 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或意义)这样的理路前进,让全书显得体例严谨,逻辑清晰,便于读者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和思想认识。例如:在第四章“倡导和谐的文化精神”中,各小节依次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人身修养与人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世界大同的理想”、“和谐的功用、意义及对大学生进行和谐观教育”,就充分彰显了作者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写作思路。

纵观全书,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文献资料的丰富翔实,第二是阐述的全面细致。从导论开始,作者就始终一丝不苟地坚持“言必有据,论必有理”的行文原则,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每一处思想内涵的诠释发挥,都有着强有力的古典文献资料支撑,使得全书立论严谨,结论令人信服。比如在导论的开篇,作者从“文化”一词的含义入手,先整理了“文”字在古文献中的意义,分别从《说文解字》《易》《礼记》三部经典文献的论述中总结归纳“文”字的内涵以及引申义;而在讲解“化”字时,又分别以《庄子》《易传》《黄帝内经》《礼记》中的用法梳理了“化”字的不同含义以及引申义;最后才提炼概况了“文化”一词的主要意义。可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确实下了磨杵成针之功,令人感佩。另外,该书阐述的全面细致也尤为值得称道。比如在第一章“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中,作者先总论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对伦理道德的高度推崇,然后从众多儒家经典中整理了儒家的主要德目,再着重论述了儒家德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几大德行——仁道、孝悌、忠恕的内涵,最后系统阐述了伦理道德与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一章如此,其他各章亦然。作者在各章的写作中没有丝毫的投机与敷衍,而是力求全面、细致、深入地厘清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为本书的“含金量”增值不少。作为一部论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专著,本书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立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状态,阐述了传统文化精神中的某一方面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联系,探讨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统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为推进我国广大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本书以通俗平实的语言、缜密严谨的构思、丰富翔实的文献、全面细致的论述为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进现代精神文明的画卷。虽然全书在行文过程中因为频繁穿插古典文献与现代白话解读,为阅读带来一定障碍,一板一眼、连篇累牍的大段阐述也让阅读体验略感枯燥,但毕竟瑕不掩瑜。不论对于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通读者,还是对于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教师,本书都是一本值得仔细研读、学习的好书。笔者通读全书以后的感受是受益匪浅,相信读者阅读以后也一定有不少收获。

(作者系长安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思政内涵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