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发展之策略

2017-05-08 23:26匡瑛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建设策略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也引发了专业建设层面的变化。现代化专业群的建设发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专业群要遵循一定的策略,重点在于资源重组、课程重构、师资优化转型、合作项目设计、合作文化建设、教学管理改革。

【关键词】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策略;發展重点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40-04

【作者简介】匡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党支部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一、建设“现代化专业群”的意义

(一)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应当服务经济发展。当它落实到专业建设层面,必然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匹配,否则这只能是一句空话。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无缝对接,靠的就是在宏观层面上进行专业布局的调整,使之与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现代化专业群的建设使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优化,不再被迫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无休止的重设与淘汰。

(二)降低专业建设成本,促进职业院校资源整合与优化

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使一些传统专业的优势丧失,造成大量相关设备的闲置,教学资源的浪费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专业群的建设有助于将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关联,重新挖掘传统专业的应用价值,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另一方面,以往的专业建设常常从点上入手,花上几年时间探索、规划、建设一个专业,却发现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早已发生变更,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在专业建设中如何兼顾市场的针对性与专业的稳定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进行专业群的建设,将专业建设目标由机械的对接岗位转换为自主的衔接产业需求,通过确立“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两者的兼顾。相比以往分散的专业设置,专业群集聚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具有滚动发展的功能。其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团队和设备资源,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或往相近相关的专业渐进拓展,能够减少专业再建成本。

(三)彰显办学特色,缓解职业院校间的专业同质化竞争

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化”现象严重。近年来,为了争夺生源,各职业院校都纷纷根据学生的择业意向开设专业门类,而这些门类都与一些热门行业相关,大都趋同。由此造成了各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门类新而不强、多而不精,犹如“万能超市”,但没有“主打产品”。事实上此举不但没有得到家长与学生的认可,反而降低了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导致大量办学资源的浪费。因此,进行专业布局调整,着重打造院校特色,集聚资源开办“精品专卖店”,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就是一所科目虽较为单一但特色卓著、举世闻名的院校,对职业院校而言也是如此,特色发展之路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专业群的建设正是形成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它是落实职业院校特色兴校战略思想的具体策略。按照“扶强”“扶特”“扶需”的专业调整原则,优先发展的专业、重点发展的专业应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特色专业,即专业群内师资力量强、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有院校特色的优势专业。职业院校就是要通过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

(四)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

工业化4.0、智能制造、互联网+……预示着又一个经济转型时代的到来,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培养目标上看,劳动力市场结构从“金字塔形”转到“橄榄形、纺锤形”,其需求越来越多的是复合型、智能化人才,学生所需要的不再是掌握针对某一具体岗位的硬性技能,而是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职业迁移能力与职业创新能力。专业群的建设淡化了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专业群建设注重结合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所必需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进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软实力,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因此,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特别是专业群集聚发展水平,是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现代化专业群”的策略

(一)“现代化专业群”建设范例

1.政校合作式——上海职业院校进行“现代化专业群”建设采用的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即市政府引领、学校自主调整、专家团队审定。由政府统一组织、推进,各院校校长进行自上而下的梳理。每个职业院校不多于四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内不多于四个专业。根据这一要求,由院校自下而上申报组建方案,专家组进行审核答辩,审核不过就要重新调整。其优点是在行政管理部门与基层实践部门之间形成了协商、对话的局面,有利于达成继续发展的基本共识。

2.校内合作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施行主任负责制、二级管理制、项目研发制。以跨学科项目研发为纽带,围绕项目的开展并联相关专业、整合专业资源、达成跨学科合作。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将核心型、拓展型、前瞻型专业结合在一起构建专业群,体现出专业群建设既要兼顾核心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未来人才培养的相关需求。

3.课程组建式——美国职业生涯群集改革(Career Clusters Initiative)以广泛的课程群集来搭建课程框架。美国教育署界定了16个职业生涯群,每个职业生涯群中又设置了2~7个职业生涯途径,形成了一个纵向的体现知识和技能层级的职业生涯群结构层级,即职业生涯群基础、职业生涯群途径和职业学生详细指导,它对应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三个等级:基础水平、必要水平和专业水平。根据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点组建课程群集,由专业点建设换位到专业群的框架性、立体性建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

(二)专业调整的原则

1.“扶强、扶特、扶需”原则。

“扶强”是指扶持职业院校中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的专业,“扶特”是指扶持错位竞争的特色专业,“扶需”是指扶持培养社会紧缺人才的专业。根据这一原则审慎地决定各类专业是否要设置、是否要调整以及如何定位。对符合筛选条件的专业,进一步明确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其他专业都要考虑如何调整,或兼并,或停招,或转型。

2.坚持阶段性推进原则。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要“关、停、并、转”任何一个专业都不是一件小事,每一个专业在其所在院校都有一定的存在价值,都关联到一定的生源与师资队伍。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有效的标准,一味地自上而下地推行,就很难实现合理化以及专业间的协同合作。在进行专业调整前要充分考虑各院校的实际情况,量力推行;要为学生的出路及教师的转型做好准备,阶段性地有序推进,不能急于求成。

(三)专业群的组建方式

1.专业性质一致性原则。

学科基础相同的若干专业可以构建成一个专业群。依据学科背景相似的优势,延伸与拓展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在该专业领域的综合素养,更宽泛地涵盖行业需求。如以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的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经济类专业群。

2.产业归属一致性原则。

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与产业结构相衔接。通过对产业链所需人才结构进行分析,构建与其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职业院校要把握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动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适时进行专业群的结构调整。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根据学院办学实际,寻找、确定一些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形成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服务群体一致性原则。

专业群的设置应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相一致。专业群的构建要考虑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一系列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学生所接受的相关训练应结合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并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的必需技能。职业院校应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人才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减少企业人才招聘成本,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群。

4.互补性原则。

新兴专业的开设使传统专业的优势逐渐丧失,一些传统专业面临生源短缺、淘汰重组的困境。互补性专业群的构建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又可以减少将原有专业推翻重建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这种方式使职业院校在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中能够用较小的成本渐进式地完成专业群的调整与更新。

三、建设“现代化专业群”的重点

(一)资源重组

一方面,重新优化整合院校实训资源。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将分散的实训资源整合为共享型、开放型的专业化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实训运行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另一方面,重组教学资源。按照以核心专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基础、相关专业为补充的建设思路,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构。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专业特色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将专业群内优秀的教学案例、相关专业讲解、特色专业点评等教学基本素材整合在一起,构建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

(二)课程重构

改变单一的专业课程安排,建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即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和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组成的“模块”课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是针对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要求而设置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模块”课程是针对学生所必备的专业技能以及个性发展需求而设置的特色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建设应注重对学生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的综合培养,由单一型的知识传授转向复合型的能力培养。

(三)师资优化转型

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教师能够承担多门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内容的跨专业交叉。师资团队的整体优化需要对专业群内的教师进行跨学科培养,使有不同专业特长、专业背景的教师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学习。职业院校应增加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拓宽教师专业教学的综合基础,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此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校企“互聘、互兼”的双向交流机制,产学研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专业群认同意识、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队伍,提升专业群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四)合作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一方面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兼顾专业特色与就业市场需求。合作项目应与具体任务相衔接、以核心课程为主轴组建单元模块链,将专业群中的非核心专业与核心专业在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师资等方面进行交叉融合。职业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联合企业与行业协会共同编制项目化实训方案,将专业协作围绕项目建设而展开。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实践操作相衔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五)合作文化建设

专业群建设是一种系统化、体系化的专业设置模式。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将其看成简单的集体重组,更应该对专业群形成内在认同。专业教师之间要相互探讨,相互借鉴,共同编排与重组课程,做好专业对接;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快速适应新的教育方式。师生群体要尽其所能,共同推进专业群建设。另外,要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一体化育人。这不是指专业群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简单契合,而是要企业参与到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协同制定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项目。在职业院校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助、校企共建的合作文化,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六)教学管理改革

专业群的建设应打破原有按专业划分院系教研室的组织管理方式,以专业群研讨组代之。专业群研讨组由院校选派的负责人和核心成员组成,采用群内垂直管理的运行方式。负责人按照专业群内相关课程项目与实训项目的设计要求,根据教学任务将教师分配到不同的项目组。这种管理方式纵向可以强化垂直管理水平,横向可以发挥各专业教师的协同配合作用,有效促进专业群项目的开展,增强各专业间的协调关联程度,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专业群内部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面临“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性改革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必須积极应对、适应需要、顺势发展。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专业群建设将替代专业建设成为最为关键的改革抓手之一,以此为契机,才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建立更加高效、更具弹性的专业结构应对产业结构变革的更新机制。有了这一机制,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循环、持续推进的健康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建设策略
小学班主任要如何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数字化时代下国有大型企业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策略
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析
乡镇中心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略探
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