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2017-05-08 00:21李小文
魅力中国 2017年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

李小文

摘要: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时代价值的体现,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国志愿者群体属于一支新生的力量,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一支主力军,在各方面迅猛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其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但志愿者服务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办法,做好志愿服务的机制保障尤为重要,对于推进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与思考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端

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青年志愿者”这一概念正式产生。志愿者活动是指人们在不计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自愿贡献出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由此看出志愿者活动具有无偿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点,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5·12汶川抗震救灾”,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等,大学生志愿者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志愿者活动在国内各大高校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志愿者服务回信,肯定志愿者服务的显著成就,也给志愿者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时代价值

(一)个人价值。(1)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参与志愿者活动能够使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与社会的发展模式进行“磨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会随之增加,使自身能够提早为融入社会做准备。(2)培养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随着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增多,大学生能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的渠道也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志愿活动对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推动作用。(3)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地域、人文背景都存在着差异性,大学生为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二)社会价值。(1)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大学生志愿者无论是在重大自然灾害还是重大赛事面前都具有较高的素质,提供了完美的志愿者服务,在国际和国内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得到大大的提升。(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不仅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还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无偿的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力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3)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服务精神是“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展开,让社会群众充分的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推动和谐社会的有效建设。(4)缓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保护自然方面的活动,宣传环保知识、进行植树造林、清除污染环境的垃圾等等,这些活动对社会群众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三、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一)组织结构不精,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但没形成一整套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选拔志愿者时缺乏明确的择优制度,而硬性要求各班注册人数要达到一定比例,行政化管理色彩十分浓厚。志愿者队伍在成员系统的管理上和长效发展的目的上没有形成规范,服务缺乏持久性、热情易消散、动力不持续,志愿者服务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大家长期持久的参与。

(二)活动开展实效性不足,深度不够缺乏创新。志愿者服务大多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模式上,例如关注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义务支教、社区服务等。应解放思想,发散思维,对优秀的活动进行传承,对普通活动应予以创新。同时应注意活动内容的深度,志愿者活动不应只是带给别人便利,也应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志愿者更深层次的需要。

(三)志愿者个人功利心强,活动宣传面窄、力度不足。志愿者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统一带头、学生自由组织,大多数志愿者表示参加志愿者服务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出于其他动机,比如:入党、评优、评先进。如果志愿者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参与活动,那么这样的志愿者活动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从宣传上讲,学生应更多地接触网络等新兴媒体,而学校的志愿者组织更多的是选择海报等平面化的宣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宣传给校内的学生,宣传面窄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壮大。

四、对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思考

(一)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办法与保障体系。高校要依托共青团组织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从志愿者注册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激励表彰等方面制定有力措施,保证服务服务的有序、平稳开展。同时要建立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优化志愿活动项目,争取社会活动资金,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凝练志愿服务品牌。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深度,强化服务精神。高校根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同时注重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力争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地位,让大学生自主设计形式新颖、时代感强志愿服务项目,以此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策划、运筹等能力。同时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领域,探索“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模式,创建自己的志愿服务“品牌”,真正实现服务成才,不断借助品牌建设将志愿服务予以模式化、规范化。

(三)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志愿者队伍长效发展。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和荣誉激励等。就大学生志愿者而言,他们的目的不在于直接获得物质奖励,而是希望提升自身服务奉献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奖励时,应注重精神上的引导和支持,并在推优入党、荣誉表彰及就业推荐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但这些一定要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三公政策之上,杜绝“私有化、功利化”,这与优秀志愿者队伍成员的选拔也是密不可分的。

(四)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与管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是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但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选配优秀的指导教师,做好志愿者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同时建设建立志愿者库和志愿者网络电子资料库,并根据人员变动更新和维护,为志愿服务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增强对志愿者管理服务的透明度,保障志愿者活动良性发展。

(五)加强宣传,注重实效。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学生所热衷的新媒体相结合,借助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向大学生传递信息、沟通交流。活动过后将活动收获发在QQ空间、微信等平台上,供大家浏览。教师也可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简短有趣的方式发在微博上,传播给学生。大家不仅能了解活动内容,新媒体的应用也使活动组织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参考文献:

[1]黄巧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当代青年研究,2016.04,

[2] 张洪峰,岳威.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4).

[3]袁鑫鑫.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7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