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 再创经济社会发展新佳绩

2017-05-09 21:03黄守宏
紫光阁 2017年4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黄守宏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主线鲜明、重点突出、内涵深刻、实事求是。《报告》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充分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击楫勇进 成绩斐然

2016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圆满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并为2017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这份靓丽的成绩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福祉,给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有力回应了中国经济“悲观论”,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过去一年的成绩可圈可点。这既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表象的、有形的、标志性的重大成就,更体现在内在的、无形的、发展动力和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刻变化,这是更为重要、更为长久、对我国未来发展更具决定性意义的。对2016年我国发展成就,《报告》作出了简明扼要的回顾和总结。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这一增长速度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稳定性增强,前三个季度增长速度均为6.7%,第四季度增长6.8%,是近年来首次走出一条略微上扬的“微笑曲线”,而且经济增量比上年多1600多亿元,比前几年两位数增长时还要高。这一增长速度是在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下降2.3%转为增长8.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0%。这一增长速度为世界平均增速的2倍多,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同时,物价保持基本稳定。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涨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国际上公认物价2%左右的涨幅是最为理想的,既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也不使居民负担过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出现了由降转升,这对经济增长、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优化。2016年我国发展不仅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变化。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万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连续3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在多年提高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同比增长7.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1.6%。工业结构加快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5和4.8个百分点;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增长51.8%,新能源汽车增长40.0%,工业机器人增长30.4%,集成电路增长21.2%,智能电视增长11.1%,智能手机增长9.9%。同时,农业稳中调优,粮食再获丰收。库存较多的玉米种植面积3676万公顷、减少136万公顷,产量减少2.3%,优质、绿色农产品产量增加。

三是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新动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这既来自于新兴产业的加快成长和新兴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也来自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随着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和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机器人、虚拟现实、移动支付等产业出现爆发式增长,一些传统行业焕发了新的生机。2016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2%,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15.8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突破300亿件。大众创业、萬众创新广泛开展,全年各类市场主体平均每天新增4.5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平均每天1.5万户、比上年多增3000多户,企业活跃度保持70%左右。发展动能呈现增量扩大、存量激活、质量提升的态势,为稳增长、保就业、促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就业,家庭就有收入,发展就有后劲,社会就能稳定。2016年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毕业生765万人、创历史新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500万人,还有去产能带来的大量分流人员需要安置。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就业不降反增。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超过年初1000万人的预期目标,连续4年保持在1 3 0 0万人以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多年来最低。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就业比较充分,是最为重要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3 8 2 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快于人均GDP增速。其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上年缩小0.0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4%,增速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快2.2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棚户区住房改造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80多万户,有三四千万居民喜迁新居。旅游是居民生活改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标志性指标。2016年国内游客4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 1 . 2 % ;国内居民出境1.35亿人次,增长5.7%。一到节假日,不仅中国的旅游景区人满为患,而且国外的旅游景点到处都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的老百姓历来讲究量入为出,如果不是收入较快增长、对未来预期较好,是不会有心情去旅游的。

过去一年的工作历经艰辛。一方面,外部环境非常严峻。2016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为7年来最低,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英国脱欧公投、美元加息游移不定等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起伏。这些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和汇市、股市稳定等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结构性问题突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地区经济走势分化,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经济金融风险隐患显现。同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在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相互影响、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叠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尤其是2016年头几个月,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下降,特别是占投资大头的民间投资一度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方面对我国经济能否稳住担忧较多。一些国际机构连续调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有的甚至认为会出现“硬着陆”。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我们上半年稳住了经济,下半年经济运行出现更多积极变化。“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一路走来,前进路上遍布荆棘、充满坎坷,确实很不容易。

稳中求进 再创辉煌

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根据需要和可能,《报告》提出了2017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报告》着重对增长速度、就业目标作了说明。中央确定2017年6.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比2016年6.7%的实际增长速度略低一点,是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的,也是积极稳妥的。确定这样的预期增长目标,有利于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也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衔接。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2016年多100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按目前的弹性系数,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点大约可带动190万人至200万人就业,6.5%左右的增长速度能够实现11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只要就业比较充分、收入持续增长、环境有所改善,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为实现2017年主要发展预期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同时,要推进政策配套协同,更好发挥产业、区域、投资、消费、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组合效应,提高策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报告》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一是扩大财政赤字。2017年赤字率按3%安排,与2016年相同,由于财政收入基数增大了,赤字规模比2016年增加2000亿元,达到2.38万亿元。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方面曾建议2017年再适当提高赤字率,之所以没有做出调整,主要考虑是这样的赤字力度可以满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也考虑为应对可能遇到的风险预留政策空间,并对外释放积极信号,增强发展信心。二是实施结构性减税。完善营改增政策,释放更大减税效应。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的范围,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继续实施6项税收减免政策。实行上述税收政策,全年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三是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基金,授权地方政府自主减免部分基金。取消或停征35项中央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费项目再减少一半以上。进一步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实行上述降费政策,全年再减少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其中,减少的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需要财政予以弥补,以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四是保持财政支出强度。在支持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要通过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全面盘活存量资金等措施,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不减且实际支出规模扩大。要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以保障重点。新增财力以及调整存量腾出的资金,要优先用于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有效需求,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和扶贫、农业、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入,使财力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基层倾斜,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治国之道,节用裕民。在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

《报告》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2017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比2016年预期目标低1个百分点。这统筹考虑了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去杠杆的要求,总体上松紧适度。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疏通传导机制,降低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贫困地区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从目前情况来看,实行上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适当的。但如果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故,经济增长有滑出合理区间的危险,我们会采取更有力的举措予以应对,宏观调控还有很多的创新手段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可以运用。从财政政策看,2017年的赤字率保持在3%,低于多数主要经济体,阶段性扩大赤字仍有余地;政府的负债率在36%左右,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负债率只有16%左右,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还有继续举债的较大空间。从货币政策看,货币供应量是适中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 . 3 5 %,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7%左右,稳健的货币政策仍有再宽松一些的空间。有的经济体搞量化宽松、实行负利率政策,不仅效果不彰,而且现在没有多少政策工具可用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既立足当前、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又着眼长远、谋势蓄势,还留有后手、以防万一,这可谓国际宏观调控的典范。

《报告》强调,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五点。

一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社会工作的方法论,2017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既是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环境条件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复杂多变国内外形势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看,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一些出乎意料的“黑天鹅事件”可能随时出现,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世界经济不景气不稳定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冲击和影响。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正处在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风险隐患也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稳住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底线。因此,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稳是关键。只有行稳,才能致远。新发展动能会在稳中加快成长,积极因素会在稳中加速蓄积。但稳不是无所作为、不敢作为、裹足不前,而是要在稳的基础上,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敢于啃“硬骨头”,努力在關键领域取得新进展。在当前发展爬坡过坎阶段,在我国经济规模超过11万亿美元的高基数上,能做到稳中求进并非易事。“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制度优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具备人力资源、市场规模、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综合性优势。只要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新的发展辉煌。

二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低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通过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转型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三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无论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的环境,还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都要适度扩大总需求。我国有13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数以亿计并日益扩大,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城镇常住人口每年增加上千万,内需潜力巨大。但扩内需不能盲目而为,必须提高有效性。这就要着眼于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来增加有效消费,着眼于补上发展短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来扩大有效投资,着眼于促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来拓展有效需求新空间,使扩内需更加有效、更可持续,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要内需潜力源源不断释放,发展动力就能强劲而持久。

四是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打开经济持续增长之门的“金钥匙”。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其中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科技队伍,他们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力人才资源为支撑,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五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是人民政府,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认识层面,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级政府施政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凡“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报告》提出,对群众反映强烈、期待迫切的问题,有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把好事办好;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显示了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的决心和信心上。同时,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也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任务都十分繁重,我们既要通观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把握关键,着力抓好重点工作。《报告》还提出了2017年九项重点工作,即: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设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完成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