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与全面深化改革契合性探讨

2017-05-09 17:59袁竞闻
关键词:协商民主改革

袁竞闻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协商民主与全面深化改革契合性探讨

袁竞闻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协商民主与全面深化改革两者之间的契合性具有双向意义。一方面,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对协商民主有需求,即改革的“有需要”。目前,改革处于深水期和攻坚期,阻力重重,仅仅依靠少数人的能力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依靠更多的人参与,尤其是更多的智力人才参与。另一方面,体现在协商民主自身具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即“被需要”。认识协商民主与全面深化改革二者之间的契合性,既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亦有助于协商民主的建设。

契合性;协商民主;全面深化改革

协商民主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要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32-33同时,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亦不失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助力。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有需要”

(一)协商民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既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之一,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到:“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1]35这说明,协商民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这一民主形式有助于推进改革全面深化。

(二)协商民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改革全局谋划,将推进协商民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摆在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突出位置。“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吃到的肉都已经吃完,只剩下了难啃的骨头。”[2]这说明,依靠原来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需求了,必须通过协商民主广开言路、凝心聚力、集思广益,使改革能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决定》中还提出四大核心议题: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障民生与维护公平正义,用法律建构制度笼子用于管人管事管权,加强党政自身改革力度与提高政府公信力。同时又提出,以协商民主形式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发挥汇聚民智、维护公平的功效;与监察部门加强沟通,促进监督,提高公信力。这些都反映出协商民主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从其他相关文本中亦可看出协商民主的重要地位。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中充分阐述了他对协商民主独有优势的认识,肯定了协商民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凝聚心力的作用。“协商民主”被放在与“建设小康”“依法治国”等同重要的位置。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对协商民主是“有需要”的。

二、协商民主的“被需要”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与特点

1.协商民主的内涵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开始研究一项新型民主理论,称之为协商民主。21世纪以来,中国的专家学者对此开展了研究,如陈家刚认为:“协商民主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基于权利和理性,在一种由民主宪法规范的权力相互制约的政治共同体中,通过集体与个人的反思、对话、讨论、辩论等过程,形成合法决策的民主体制、治理形式。”[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定义了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1]35关于协商民主的定义,学术界还有很多表达,但基本含义相近,即公民在合法合理情况之下,于一定的政治载体中,针对公共利益问题,通过平等的交流、沟通表达自己意见,以及展开对话、讨论、反思 形式等形成共识的过程。

2.协商民主的独特性

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造就它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广泛意义上说,包括多元性,包括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的人士;合法性,指决策程序在理性指导下尊重个人意愿;程序性,程序在协商中是必需的,只有通过程序才能保证合法性的存在;公开性,协商民主进行中保证信息为所有公民知悉,其结果公开,让公民信服。另外,还包括平等性、参与性、理性与责任性等。从狭义上说,协商民主具有领域广泛性、价值多样性、民主权威性、公共治理性、层次多样性等内生优势。

结合国家的国情来看,中国协商民主的具体优势如下:第一,以民主协商为主的民主形式;第二,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民主形式;第三,民主决策、民主协商办法以及民主治理制度有机统一的民主形式。正如习近平所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4]

(二)协商民主的历史价值

协商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历史进程演变中。“尽管由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内容等有很大的区别,但其运行的基本方式相当一致”[5],这就突出了它的借鉴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941年延安创造的“三三制”民主政权,中间经历了一定的曲折和发展,到1948年,决定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直到1949年,人民政协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才确立下来,而后才有我国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协商民主历史演进的4个主要阶段如下。

(1)产生形成期。1945年,中共决定为组建新政府与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

(2)较快发展期。1949年开始,人民政协肩负起人大的职权,行使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和决定权;到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我国协商民主思想的发展。

(3)共同发展期。1954年至1966年,人民政协主要起到加强统一战线与联系各党派合作的功能。这一期间,全国政协共召开8次全体会议,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在国家政治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协商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4)多层发展期。1978年至2012年,人民政协科学含义载入宪法,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两大民主形式得到确立和完善,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两大法宝”。至此,协商民主渗透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浙江温岭市泽国镇的协商民意测验、北京市朝阳区实行“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以及河南省新乡市张青村推行村民代表提案制等,反映了协商民主的多层发展。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32-3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说:“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6]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同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由此可见,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亦是人民群众的选择。

(三)协商民主的现实价值

协商民主思想也是具体的,并反映在现实生活的功能之中。2013年,习近平曾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以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纪实鞭策和警示中国共产党,可见习近平对民主的重视程度。我国要进一步提升改革实效,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同样离不开民主,尤其是协商民主思想。

1.协商民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连接渠道

协商,需要国家的力量也需要社会的力量,需要政府的力量也需要人民的力量,但是这两种力量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碰到”一块,“社会中一些矛盾冲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公共参与不足,人们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及时、有序、充分的表达引起的”[7],而解决参与不足,关键在于提供连接的渠道以及连接的方式,但又不仅仅是“倾听民意”这种简单的单向方式,而是需要提供一种双向参与和“共享空间”的方式。

(1)双向参与的连接方式。协商民主能够给予参与者相互沟通的平台,而不是开个大会,听讲台上的参选人说完,然后根据个人的想法做一个二选一的题目。协商民主让参与者能够增进他们的感官体验,听到对方更多的声音,使更多新颖的观点表达出来。同时,针对这些观点,参与者可以去质疑与反驳,同样也可以赞同与接受,这就是双向参与方式。例如,政府与群众作为两个主体,正向参与是政府,起到了主动倾听的作用;群众是权利主体,可以给予政府支持、认同和建议。群众实现了有效参与的同时,国家亦实现了对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民主政治本质的实践,协商民主就此为改革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可能。

(2)共享空间的连接方式。改革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是共建的,自然也是共享的。哈贝马斯曾经提到:“协商民主能够提供给一个公共空间,这个空间是由政府与民众相互延伸的并交集所形成的。”[8]协商民主包含了多元主体,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都能渗透其中,当遇到需要共同商议的问题时,就能在这个空间中实现共议、共建和共享。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传达,能够得到群众的反响和配合,在反响过程中又不断进行改革政策的调整;群众自下而上的民意和呼声能够畅通无阻地通过协商民主的形式,经由公共空间的介质,传递到政府的“耳中”,成为下一次深入改革的依据。协商民主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不论是党派间、政府间、人大政协间还是基层社会间,都可以参加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设之中。

协商民主犹如连接桥梁,成为衔接政府与民众的枢纽,这样才能筑牢根基,接上地气。两种连接的方式,铸就了连接渠道,体现了民主广泛性、包容性的特征。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含义和核心内容,能够从民主协商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继而提出较为客观、现实的方案。

2.协商民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智力之源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等各方面的浩瀚工程,尤其少不了人才、智力的支持。通过协商民主可以较好地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此处的提供智力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直接含义,体现在如何扩大提供智力人才的范围;另一层是间接含义,体现在培养群众的协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智力,借此为改革提供智力之源。

(1)扩大提供智力人才的范围。扩大这一范围,主要在于通过协商民主扩大参与,增加参与改革的智型人才的基数以及产生概率。第一,依靠协商民主的形式扩大参与,往往需要通过实体的政治组织来实现功能的发挥。以人民政协这一实体政治组织为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指出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由34个界别构成,其中的成员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如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等高级知识分子的比例,分别达到64.6%、87.1%、49.7%、85%、83%、97%[9]。从表1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集体提案虽然在减少,但是立案的比例在提高。中国民主党派中央和各界别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协商、沟通与交流,群策群力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界别协商、对口协商等多种协商方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撑。

表1 最近三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提案、立案情况及集体提案、立案数量和立案比例①杨婷,尚阳.关于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十二届三次会议、十二届四次会议委员提案情况.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09/c_119680543.htm.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13/content_35047235.htm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14/content_38021665.htm.

第二,通过实体的政治组织发挥扩大参与的功能。以政协组织为例,一是精英性质。政协组织有很多是社会各阶层的精英,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精炼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握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升改革的成效。二是包容性质。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囊括了党派、政府、社团、社会精英、平民等各个方面,能以其广泛、多层性满足各阶层协商建言的需要,这就扩大了参与范围。将改革举措结合群众所想,能够使改革有的放矢,节约改革的成本,提升实效性。三是制约监督。制约监督包括制度监督和民主监督。监督将给协商民主创造良好的空间和环境,为协商过程以及协商结果的合法、合理性提供保障。当然,监督也起到一个导向性作用,协商成果的运用将会激发参与者对于改革建言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助推合力。

(2)培养群众的协商素质。提高协商素质能使群众更好地参与协商,产生更好的观点。“如果说公民不为国家做什么事情,那么人们将不关心它的国家;如果公民不参与政府的管理,将不会有促进其公共参与能力的激励因素。”[10]不参与政治并不会给群众带来好处,他们的积极性、知识水平和公共参与能力都不会显著提高。在公共讨论的过程中,有两点对于提升智力尤为重要:一是技能经验。讨论不仅仅是建议、投票、唱票那么单向性,而是对话、聆听与沟通的混合行为,参与者的经验及技能会在这些行为中得到锻炼。二是情感体验。在参与公共事务中会造就一批更好的群众,这些人会更加积极,更加具有共同体的意识。因为,在协商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要衡量对方的利益,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在协商过程中,把自己与外界比较,从而启发人们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激发人们锻炼和拥有协商技能的能力和动力。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而言,不仅仅是提更多意见,追求量的增长,而是在扩大倾听范围的基础上,追求“纯、粹、精”的理念。既要求扩大协商的范围,扩大智力源头的广度;又要求培育智力型的人才,即具备技能与经验、情感和体验的精英和群众,提升智力源头的高度。

3.协商民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性思维

改革包含着利益的博弈,改革为一部分人或团体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触及其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另外,协商目的并非是协商,而是利益的平衡,从而达到共识。然而,改革必然要革除弊病,其中的利益博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情绪化争论,继而有可能动摇理性的基础。但理性的交流恰恰是协商过程趋向合理、结果趋向科学的关键因素。协商民主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协商民主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在政治中将理性的地位拔升于权利之上”[11]。那么如何发挥这个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1)倾听的可能性。对于商讨来说,重“说”轻“听”宣传自己,打击对手,这种具有攻击性和单向性的谈话不会产生理性结果。而协商民主中,大家都抱有解决分歧的目的,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声音也是自然,正如詹姆斯·博曼所说:“公民通过自由和开放的对话而彼此交换他们的公共理性。即使他们的理由没有说服对方,只要他们认真对待和回应了对方关切的事情和所持的看法,他们的意见也会得到对方的合理领会和思考。”[12]7人们在被倾听的过程中,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自我价值在协商中得到肯定和提升,自身也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以平等的态度,为进一步协商打下基础,更加有助于理性基础的形成。

(2)倾听基础上的辨别判断。协商可以比作“头脑风暴”,为参与者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但同时也有错误的或者具有迷惑性的信息。在众说纷纭中,要能够保持正确的导向和判断力,辨别判断尤为重要。一般说来,从分歧到共识,总是要经过一定过程,可以使用投票,也可以公众演说,而协商民主就是以说理的方式来进行论证的,允许个人或公民团体从自己和对方的立场来进行沟通。协商沟通具有双向参与性,你说我问,你答我听,鼓励对对方言论进行质疑。同时,也要辨别对方的观点以及别人对自己的建议和评价,养成被道理说服而不是被权威压制的理性思考态度[13]。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有助于减少或克服有限理性,形成品质较高的决策或共识。博曼认为:“对协商民主价值最好的辩护就是公共协商提高了公共决策的品质。”[12]24总之,协商民主提供理性与科学的决策以形成更好的观点让每一个决策提质增效,从而实现其本身的科学价值。

三、协商民主与全面深化改革契合的意义

民主的本质在于人民主权[14],而协商民主则充分彰显了民主所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倡导的是各个方面的广泛协商,并于协商过程之中达成一致。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协商民主理论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深刻意义,全面深化改革也给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和完善提供了机会。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5]一方面,协商民主来源于中国自己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的实践和理论中的伟大创造;另一方面,协商民主与全面深化改革,对改革破坚冰、涉深水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越是要攻坚克难,啃硬骨头,就越是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合力。协商民主有助于扩大改革涉及领域,延展改革波及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协调推进、重点突破。同时,协商民主有助于突破改革瓶颈,成功完成结构转型,提供改革活力,以达到深化改革的效果。另外,协商民主有助于处理好改革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的问题,找到改革中的核心议题,抓住核心议题的关键部分,把握主轴,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发挥好协商民主的“主阵地”作用,以具体问题为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广求良策,找到全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助力改革决策提质增效,为全面深化改革推波助澜,助力全面深化改革走上康庄大道。

[1] 中共中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

[3]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4]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莫斯科)[N].人民日报,2013-03-24(02).

[5] 黄福寿.中国协商政治发生与演变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N].人民日报,2014-09-22(02).

[7] 戴桂斌.协商民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有效形式[J].求实,2009(11):60-63.

[8] 林尚立.协商民主:中国的实践与创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115.

[9]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经济统战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157.

[10] 詹姆斯·费伦.作为讨论的协商[M].王文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7.

[11] 李君如.协商民主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7.

[12] 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3] 马奔.协商民主:理论的变迁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97.

[14] 李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0-23.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7.

[责任编辑 位雪燕]

The research of adaptability between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nd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YUAN Jingwen

(CollegeofMarxism,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234,China)

The adaptability between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nd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has bi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On the one hand, it reflects that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has the demands for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at is,“it needs”.At present,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is facing much matter, only relying on a few people can not achieve their original goals. So we must count on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reform, especially more elites are needed. On the other hand, it embodies that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tself has great historical and valuable functions, which names“it is needed”.The“needs”and“needed”constitute the adaptability between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nd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So comprehe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an both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nd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daptability; consultative democracy;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2.002

2017-01-06

袁竞闻(1993—),男,江苏无锡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政治研究。

E-mail:13774203926@163.com

D62

A

1673-9779(2017)02-0006-06

袁竞闻.协商民主与全面深化改革契合性探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006-011.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改革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改革之路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改革备忘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改革创新(二)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