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实施策略研究

2017-05-10 13:58何新
青年时代 2017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高校

何新

摘 要:审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美的追求。在人类开始有了审美要求的时候,也就同时有了审美教育(亦可称为“美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积极倡导美育的当首推孔子,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乐”为手段,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学 ;美育

一、研究現状概述

近现代关于审美教育本质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五种学说,即美学知识教育说、艺术教育说、情感教育说、德育附庸说、美感教育说等。其中艺术教育说认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教育,或者说,是以艺术为媒介,提高和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教育。《汉语大词典》中也曾这样定义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审美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由此可见,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从古到今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就极其重要。

关于音乐与美育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颇有理论建树。20世纪下半叶,审美教育成为国外音乐教育的主流,它的核心是为了情感而教育,具体表现在:音乐是人类情感形式的符号表现,情感成了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与培育学生的情感;培育情感的途径即通过审美认知,这种认知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基础;情感的最高形式是审美体验。基于上述理论形成了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

国内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进入成果高产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修海林、罗小平、王次炤等,上述专家均基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与审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中,修海林教授的研究形成了最为完备的音乐审美教育系统。修海林教授在《美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等系列文章里就美育的价值取向、美育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在《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音乐教育思想谈片》、《“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中国音乐教育跨世纪的选择》等文章里进一步梳理了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并以艺术教育实践为前提就审美与音乐教育关系进行了建构。

二、高校美育在音乐实践中的渗透

以有效、开放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契合点,高校美育与音乐学科实践教学可以很好的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和改进,这种结合模式应该做到在强化音乐学科实践教学的同时使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审美教育。

(一)高校音乐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大学音乐专业的艺术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意识,开发自身潜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应为学生全面、 持续地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新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观念滞后、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诸多问题,拿音乐专业来说,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专门性训练上,只是机械的重复练习和被动的从教师那里获取相关知识,教师也不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没有真正的舞台表演、与乐队和团体合作以及教学的综合实际能力,所学知识无法转化和适应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当关注就业市场的需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坚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因此,在音乐专业的教学当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迎合市场需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架构,建立以实践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走上舞台,参与演出排练与组织编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演出环境与氛围。使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成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思想道德素养、想象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音乐课外实践活动有多种样性的拓展

1.歌唱演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音乐实践中,欣赏、表演、创作三个环节是按步奏来的,其顺序不能调换,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独唱、独奏与伴奏合作,合唱、合奏要求与集体相互配合。只有方方面面的协调合作,才能把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小组创作也是一种合作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

2.声乐、器乐训练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品质

学习歌唱,掌握乐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学习演唱、演奏需要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还要多听、多看、多练,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才能走向成功。音乐技能训练是相当枯燥乏味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音乐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激励学生以坚强的意志力去学习音乐,严格要求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乐声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品质。

3.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所谓“善”的事物并不都令人喜爱,而“美”的事物都不一定是“真”的和“善”的,只有真善美结合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说服力。只有德与美的结合才会具有人格魅力。高校音乐教学培养主体审美能力,当学生运用证确的审美观柬审视周围一切事物时,就比较容易分清美丑善恶,从而自觉地以真善美作为行为准则,抵制不健康的思想行为。

4.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各类学生成长

由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生活环境和遗传等错综复杂的因素,每个人的个性不尽相同,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如声乐好的学生在歌唱教学时,可担任领唱或范唱;器乐好的学生在进行歌曲练唱时,可担任伴奏,亦可作为器乐教学中的助手,让他们的特长有施展之地。成功的高校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学与其他美育开展的结合

高校音乐教学不但是美育渗透的途径,而且具有密切配合其它美育途径,强化教育效果的作用,能提高艺术品鉴教育课的课堂效果。艺术品鉴课和音乐课在教学内容、方法上有共同之处。艺术品鉴课中的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等内容,音乐教材中都有反映。加上听、唱、奏、跳的这种特殊形式,音乐本身的美育作用十分明显。用音乐配合艺术品鉴课两者有机的结合,能使艺术品鉴课更生动形象,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如艺术品鉴课教学《我爱我的祖国》,讲到国歌时让学生听一聽,唱一唱,庄严雄伟的乐曲使课堂气氛更加浓烈,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音乐能增强团队感染力。音乐是课外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音乐能直接激起学生的情感。音乐使班级氛围富有生机和活力,使班级生活更具魅力,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旋律等音乐知识,让学生为班级创作班歌,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的地位,自导自演。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的品德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外还可开展班级文艺表演(汇演)或比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美育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是美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音乐中的美育是通过音乐来完成其教育和转化的功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因此,让我们深入挖掘音乐教育内在思想感情的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情操受到陶冶,心灵受到启迪,直至意志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境地。

总之,通过高校美育与音乐学科实践教学的立足点出发,坚持“实践是唯一标准”理念,凸显审美教育的实践环节,脱离“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中实践、验证、改进、总结。力图在前期实践及理论研究基础上探索出高校美育与音乐学科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强化音乐学科实践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审美教育教育资源,使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蔡元培的音乐美学理论与实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11) .

[2] 解晓瑞.对我国普通高校管乐艺术教育的思考 [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

[3] 王娟.广西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范英豪.艺术类本专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任务 [J]. 艺苑. 2011 (03) .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美育高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美育教师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