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2017-05-10 14:16刘琳
价值工程 2017年13期
关键词: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刘琳

摘要: 通过网络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等技术而衍生的“微”时代,时代特征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传播手段为代表,这些“微”媒体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顺应“微”时代要求,抓住时代给予的机遇,深刻分析“微”时代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Abstract: Through the network technology,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rived from the "micro" er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o micro-blog, WeChat, micro video, micro film and othe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cro" media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micro"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seize the time to give the opportunity, profound analysis of "ag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era and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关键词: “微”时代;新媒体;心理;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Key words: "micro" era;new media;psychology;behavior;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41-02

0 引言

在网络信息时代,数字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从而引发了网络传播手段的高速变革,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的“微”媒体衍生发展,中国社会由此步入“微”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微”时代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微”媒体教育内容涵盖面广,教育手段革新,教学形式多样化给学生带来了新奇感受。与此同时,“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很多,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也在同步滋生。“微”时代在给大学生们带来便捷交流的同时,就必然会对其思想行为、道德情操、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这就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1 “微”時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微”心理和“微”行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截至2016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2016年上半年,各类互联网公共服务类应用均实现用户规模增长,在线教育服务的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亿,用户的多元化、移动化特征十分明显。网络教育领域分层不断细化,大学生用户群体也在不断扩大,教育主流网站与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结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载体作用,优化了大学生群体的用户体验。

1.1 大学生的“微”心理

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客观来说主要是娱乐和沟通,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智能手机恰到好处的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目前自媒体在智能手机上使用最为广泛,以个人思想为主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征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欢迎,成为学生,尤其是具备一定独立思想的大学生彰显个性、获取信息、展示特色、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传播工具。在“微”时代产生的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可以称之为“微”心理,在特定的“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在网络媒体中,大学生可以添加任何陌生人为好友,也可以随意删除已加好友或者陌生人,相处方式的随意性造成了他们的语言思维更加随性。有些微博、微信主体关注人数众多,好友众多,互相吹捧之辞填充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受的挫折和失落,从而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严重,走入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反而不能适应,对学校的人际关系产生生疏感甚至恐惧感,他们不再期待在现实社会中交到朋友,而更依赖于网络世界的虚无人际关系构建,以期找到认同感和满足感。这种虚拟世界中的“得意”与现实生活中的“失意”有时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的负担,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2 大学生的“微”行为

大学生随拍随传的“微”行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行为特色,这一行为迅速生长蔓延,并已经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在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微”行为的影响不断增大,并具有简明扼要的行为特色,如微博、微信的文字传播都十分简洁,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者当事人的心理变化。而微电影的放映时长和节奏也有明确要求,太过冗长的内容则不能称之为“微”,这一特点也符合当今主流的快节奏生活的要求。“微”行为便于大学生直接捕捉信息要点,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和弊端,传播信息简短而缺乏内涵,过于琐碎没有持续性,这就直接导致了信息的完整性有所欠缺,问题探讨不够严肃不够严谨,文化内涵缺乏深度和广度。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半知半懂,而对复杂的社会和信息流大量涌现的“微”时代,他们有时候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也缺少抵制不良思想的行为能力。此时的大学生“微”行为特征就体现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有些甚至被错误观点所影响,个人价值取向呈现极端方向,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2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直在跟随时代的步伐而前进,在当前“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研究者要全面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知晓他们受“微”时代的观点理念传播所受到的影响,探索这个大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研究思政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强有力的保障。

2.1 通过运用新媒体传播的影响,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氛围

当前的大学生已经是90后,甚至即将走入10后,大部分人的个人意识非常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不大,对于思政教育的常规手段不太接受,有时候还存在抵触和反抗情绪,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微”时代背景下的多种传播手段相结合,变单纯的说教教育为生动、有趣的媒介展示,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能取得成效。

2.2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新型交流方式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被当代大学生所认可,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固有模式应该随之要发生改变。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通过教育管理者的微博、微信、QQ等沟通平台完成信息发布,与被教育者开展行之所效、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交流互动,这种交流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即时性、广泛性和群体性,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局限,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受到教育和指导。教育者所发布的信息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影响力大的特点更易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极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2.3 教育理念抢先占领网络高地,赢得先机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的思想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走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7.1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56亿。网络的作用和影响力已经毋庸质疑,把其打造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利用互联网来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和导向,如一些感动人、警醒人、教育人的微电影和微视频发布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大学生集中观看、转发和讨论,弘扬社会正能量,自觉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理想和精神动力。

3 “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3.1 擅用“微”平台,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用好“微”平台,就是先充分了解“微”媒介的傳播特点、优势及不足。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新媒体培训班或者新型媒体技术应用培训学习,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校还可以落实“微”媒介长效建设机制,将其实际运用落实到制度中,落实到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传播号或者微信公众号,定期上传一些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及相关视频和文件,并且在留言版块与留言者积极互动,达到定期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对思政工作者带头构建的一些“微”媒介平台,学校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支持,或者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对其构建的“微”平台开展定期维护。高校的官方微博或者官方微信,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来运营维护,以活泼生动的形式,生动鲜明的主题,贴近大学生活的丰富内容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 做好“微”教学工作,占领新高地

“微”时代大背景下,思政部教师运用微博、微信等传播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已成常态,并已经为大学生普遍接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会甄别纷繁错乱的各类网络信息,敏锐地感知这些信息中所夹杂着的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理论不断冲击着大学生们尚未成熟的思想领地,为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这个时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说充分利用“微”工具来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正视并尊重微媒体的存在,并通过微媒体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来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死板和僵化,更可以引发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在“微”时代在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筑牢时代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原则,遵从“微”时代要求,认识“微”时代特点,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提升其自我管控、自我监管和擅长使用网络媒介的个人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源头清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网络舆情监管队伍,积极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引导,构建正本清源的健康网络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武英,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205-205.

[2]罗彦玲,王丽,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J].教育,2016(5):85.

[3]张玉梅,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才智,2014(26).

猜你喜欢
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