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近”的问题推“远”

2017-05-10 20:41刘晓阳
新课程·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探究

刘晓阳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新水桥校区)

摘 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知识和现实互为印证,发生深刻共鸣,需要教师的耐心和选择,当然,更需要教师的眼界和气魄。这种“眼界和气魄”更多地表现在:教师应该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正所谓:把“近”的问题“推远”,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心应手。

关键词:时分秒;推远;探究

尽管对于时间单位“秒”,孩子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时时有接触,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如何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时分秒”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知识和现实互为印证,发生深刻共鸣,需要教师的耐心和选择,当然,更需要教师的眼界和气魄。这种“眼界和气魄”更多地表现在:教师应该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正所谓:把“近”的问题“推远”,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心应手。

比如,在“时分秒”的学习中,有这样几道题:

1.“28路公交车”每隔6分开出一班,爸爸想搭9:15的一班公交車,到达车站时,已经是9:18分,他要等待多少秒才能乘下一班汽车?

2.现在是早上时间7:50,与这个时间相差30分钟,会是什么时间?到8:30时经过了多长时间?到9:05时经过了多长时间?

3.一人唱歌需要3分钟,18人合唱这首歌需要多长时间?

第1个例子中,前面的时间单位是“分”,后面的时间单位忽然变成了“秒”,这就需要孩子们的“火眼金睛”。同时,对于“3分等于多少秒”的换算,牵扯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学生还不会计算“60×3”。教学时,不妨让孩子们用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此外,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先学习第六单元中“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内容,然后回过头学习第五单元,如此,孩子们必将学得轻松惬意。

这就是所谓的把问题“推远”:“我”不会“整十数乘一位数”,那么我不急于做题,而是随着老师“走远”,先去触摸第六单元,然后回头再“吃下你。”为此,我们需要重构教学框架与路径,给学生腾出施展思维拳脚的更大舞台和空间。

同理,第2个例子中的第一问,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8:20。警惕,教学进行到这里,就需要教师及时“悬崖勒马”,及时按下“暂停键”,不妨猛喝一声:“所谓的‘相差30分钟,难道只能是之后的时间吗?难道不能提前吗?”我想,这样的猛喝,一定会让孩子们冷静下来,让他们“从时间向前流逝”的基调中“脱身而出”,进而穿越在“时间隧道”里,最后终于醒悟:所谓的“相差30分钟”,既可以提前,也可以推后,所以答案既可以是7:20,也可以是8:20。

好的数学教学都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当操之过急,直奔结果。每一个小孩都不一样,其偏好、负荷力、学习效能感和可塑性都不一样,这更意味着教师要慢下来,要等一等,“要在‘等字上下工夫,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活动空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等一等,等待着“别有洞天”,等待着瓜熟蒂落的那一刻,而那一刻就是“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教学奇观。

随后,在计算第二问时,学生发现8:30,30分钟不够减50分钟,怎么办?此时此刻,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推远”: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勇于“借时间”:30分钟不够减50分钟。瞧,这样的“推远”并不是随意地“推拉橡皮筋”,而是有明晰的层次感和递进感。如此,孩子们才能在层层深入、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中,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并有所突破。

引导孩子们从文本中跳出,穿越时空,穿越到第六单元中“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内容——这样的“推远”,不但可以为孩子们解惑,而且也必将极大地为课堂教学增值,极大地丰富孩子们的思维世界和数学世界。

第3个例子实际上是“脑筋急转弯”,虽说这样的问题与“时分秒”的核心概念关系不大,但是这样的训练,对于锻炼孩子们的应急反应和思维灵活度还是很有好处的。尽管数学是讲究严谨的学科,但一味地追求严丝合缝,有时也会遮蔽生命的灵性。不要总是把数学拉上“高深严谨”的理论高坛,就让数学从台上“下来”,充满孩子们的“音、色、味”,变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好的数学课堂没有固定模式,没有谢幕和完稿。精彩高效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充分打开和扩展的世界:师生的心灵、思维、情感在打开;数学原野的边界在扩展。当然,这一切,在于教师要不断拓展学习的空间,通过一些极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孩子们“走进去”又“跳出来”。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密林深处,或自主探索,或多重延伸,或登高望远,或拉近又推远,构筑起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时空,这才是数学的魅力,也是数学学习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张齐华.既然殊途,自不同归[J].小学教学,2016(3):35.

[2]宋显庆.成长,是一树花开[J].小学教学,2016(3):50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探究
开放探究,创新应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对公路运输的探究
“推”法探究
梳理探究 三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