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西奇
怎样写《乙瑛碑》(十)
□ 滕西奇
图27“天地”中,“地”字的土字旁,方笔与圆笔交错使用,在两横之间的右下角添加一点,这也是汉代的习惯写法。土字旁写得比右边也字旁略高,全字有参差美。
图27
图28“曹掾”中,“掾”字的提手旁出钩有力,有一定弯度,提画写得较平,中部上凸。
图28
图29-1“若”字的草字头写得短而宽,与下面取横势的右字旁协调一致。《乙瑛碑》中有时将草字头写成竹字头,竹字头写成草字头,如图29-2、29-3的“艺”(艺)字和“等”字。
图29-1
图29-2
图29-3
在《乙瑛碑》中,口字旁写得很有特色,最明显的是第一笔竖画收笔向左下斜出,有时第一笔与第三笔横画相连,有时不相连。图30-1、30-2、30-3中“以”“叩”“如”三字中,口字旁的第一笔,竖画都向左下偏斜收笔。“以”字写作口字旁是常见写法,第一笔与第三笔相接。“叩”字中,口字旁第一笔与第三笔不相接。
图31“四时”中,“四”字的偏旁上宽下窄,写得较高,被包围部分疏朗。
《乙瑛碑》中两个“巍”字的山字旁都发生了移位,由上方挪到右部鬼字旁的左下方,使这个字由纵长结构变为扁平结构(见图32-1、32-2)。偏旁移位在汉碑中时有出现。
图33-1、33-2两个“常”字系上下结构,巾字旁写得灵活有趣,图33-2“常”字的巾字旁写得似不经意,更值得玩味。
图30-1
图30-2
图30-3
图31
图32-1
图32-2
《乙瑛碑》中的双人旁,第一笔和第二笔的两个撇画由左向右行笔,第三笔竖画写作竖撇,如图34-1、34-2“徒”字和“行”字。
《乙瑛碑》中五个“庙”(庙)字中,广字旁写得各不相同,书写者有极强的表现能力,如图所示。图35-5“庙”字中,广字旁的撇画折笔变向,有很强的力度,特点更为突出。
图33-1
图33-2
图34-1
图34-2
图35-1
图35-2
图35-3
图35-4
图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