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生“互联网+”学业指导探索

2017-05-10 07:40刘庆生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业新生应用型

刘庆生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安徽淮南 232038)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生“互联网+”学业指导探索

刘庆生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安徽淮南 232038)

文章采用自编《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业指导调查问卷》,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调查2016级不同专业、性别的2000名新生。通过新生面临的学业困惑、高校新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高校新生现实中不愿向老师咨询学业的原因和对学校目前开展的学业指导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了解高校新生学业指导现状,最终探索相应的对策和保障性措施,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新生;学业指导;互联网+

当前随着高校生源数量的递增和“90”后大学生主体个性的凸显,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业生涯规划缺失等已成为当前高校新生学习状况的真实写照[1]。同时在全球提倡“互联网+”创新的时代,亟须探索出如何利用“互联网+”对高校新生学业进行指导的途径,这将有助于强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风和校风建设的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生学业指导调查方案设计及实施

(一)调查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2016 年 9月对淮南师范学院2016级新生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76份。其中男生986人,女生890人;文科生613人,理、工科生663人,艺术生600人(见表1)。

表1 被试学生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改编李军《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调查问卷》,问卷题型主要分为:高校新生面临的学业困惑、高校新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高校新生现实中不愿向老师咨询学业的原因和对学校的学业指导满意度等方面,涉及到18个相关问题[2]。

(三)施测过程。以教学班为单位,在教师课堂上集体施测,当堂全部收回。所有回收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新生对面临的学业困惑。当前时代发展迅猛,知识更新率较快,高校新生由于刚从高中繁杂的学习过渡到大学生活,难免会对高校的学习不适应,感到彷徨。调查中发现,有39.6%的新生对大学学习方式的选择存在困惑,有27.9%的新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存在疑问,有22.9%新生不知如何确定自我学习目标,而仅有9.6%的新生对学习时间的选择提出疑问(见表2)。

表2 高校新生的学业困惑

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生学业困惑期,亟需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解决。

(二)高校新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由表3可知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60.6%的学生选择网络查询,有26.9%的学生选择请教高年级学长,而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图书馆查阅、询问父母和咨询老师。可以发现,“90”后高校新生自我意识较强,不愿从现实生活的途径中获取知识,而更倾向于从虚拟的平台中去寻求答案。

表3 高校新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三)高校新生现实中不愿向老师咨询学业的原因。由表4可知有46.1%的高校新生由于课后不知如何找到任课老师而无法咨询学业问题,一方面高校教师(除行政人员)大多上课结束后便自行安排活动,另一方面新生的自主能动性较差,因而造成此现象的发生;有22.2%的新生会出现咨询老师时紧张的现象、18.8%的新生直面老师时很别扭、12.9%的新生担心被老师批评,这均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师生关系特殊性所导致的。由此不难发现,新生并不是不想在学业困惑时向老师咨询,而只是不愿在现实中直面老师进行答疑解惑。

表4 高校新生现实中不愿向老师咨询学业的原因

(四)学业指导效果满意度。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淮南师范学院)在各二级学院进行的相关大学新生学业指导帮扶项目工作,其呈现的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仅有7.3%的同学认为指导效果满意,13.5%的同学认为指导效果一般满意,而70.8%的同学对指导效果不满意(见表5)。

表5 新生对学业指导效果满意度

可以看出高校的学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导致了学生对学业指导的满意度不高。在组织机构方面,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学业指导机构;在人员配备方面,主要由高校辅导员和部分任课老师兼任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人员相对匮乏;在制度建设方面尚未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学业指导制度,有的政策或措施出台仅是出于管理上的创新需要,而最终并没有落到实处[3]。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生学业指导途径

基于以上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的新生学业指导工作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大一是高校生活和学习的起点,有效的学业指导将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针对此次调查反映出的问题,以学业指导的内涵为基石,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对策和对策开展的保障性措施入手提出针对高校新生学业指导的改进意见。

胡敏指出大学生学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开展学业规划的活动,即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的过程,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何处学”等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4]。当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全国上下积极开展的“互联网+”活动,充分将互联网与高校新生学业相挂钩,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的学业指导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生学业指导的对策。

1.强化新生主动接受学业指导的意识。高校学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只单方面借助指导人员外在的努力,而学生自身缺乏积极主动性的学业指导作用甚微。因此,需要积极强化新生个人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感知学习重要性的意识,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积极主动地向高校学业指导人员寻求帮助。

2.整合校内外优秀指导教师资源,创建学业指导工作室团队和独立域名的网站。由于受到大学课程专业性和大学生个体独立性的特点所限,因此高校的学业指导亟需构建专业化的组织机构服务体系[5]。

由表4可知高校新生并不是不想在学业困惑时向老师咨询,而只是不愿在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而不愿直面老师进行答疑解惑。在当今网络覆盖的时代,国内部分高校已逐渐开始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帮扶学生学业指导的工作,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学业指导的方式与空间。

学业指导网站通过以大学生酷爱的虚拟网络为平台,创建新生学业网络指导工作室(见图1),工作室成员通过多种互联网媒介对新生进行学业指导。其与现实中的学业指导相比,更具有灵活性、便捷性和易接受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更愿意发挥自主性,摆脱固有的师生关系思维,积极的向网络学业指导工作室成员寻求帮助[6]。

图1 网络学业指导工作室设置[3]

3.将高校新生学业指导体系融入专业教师教学的“第一课堂”。利用互联网平台,网络学业指导工作室成员充分激发高校新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愿意主动寻求学业帮扶,同时将学业受助新生个人档案交由各二级学院教学部门共享,在“第一课堂”学业指导体系中,高校教务部门、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和教学秘书应各司其职(见图2)。同时高校可发文规定专业课教师在“第一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属于正常教学范畴,并且学生在学期末对教师“第一课堂”学业指导效果进行评分,学生评分结果将与教师年终教学评优和评聘职称相挂钩。

图2 “第一课堂”学业指导方式

4.构建新生学业指导监督评估机制。对于新生而言,在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业互动指导后,亟需建立学业指导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即建立长效指导体系,分阶段重点推进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主要通过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共同监督学生学业分阶段任务的具体执行情况,及时对学生偏离或者违反学业指导要求的行为给予引导或制止。大学四年以学期为时间单位对学生的学业指导进行评估反馈,通过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业规划指导的成效,适时调整指导方案[4]。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的新生学业指导工作,指导仅仅是一条助力学生学业发展的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担负学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生学业指导对策开展的保障性措施。

1.高校领导关注新生学业指导工作。由于学业指导工作与社会的育人成才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方面学校各部门领导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充分意识到学业指导的重要性,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此项工作常抓不懈;另一方面高校学业指导主管部门人员应不定期的对相关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借鉴行之有效的指导经验和做法,同时密切结合本校实际,合理安排新生的学业指导具体工作。

2.高校新生学业指导工作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高校新生学业指导工作与高校整体的学风和校风建设密不可分,因此这项工作应充分发挥高校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如图1和图2所示,高校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处和各二级学院均承担着相应工作,各部门间在新生学业指导方面应当强化沟通,相互协调,通力合作,积极完成此项联系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核心工作。

3.强化互联网学业指导工作室成员的团队意识。互联网学业指导工作室是进行“线上”学业帮扶的主力军,工作室成员主要由高校辅导员、优秀毕业校友和“朋辈辅导员”这三类人群所组成,各自的优势和指导方向均有所差异,因而团队成员间应充分凝练团队协作意识,做到优势互补,共同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新生学业指导工作献计献策,努力实现“线上”学业指导的预期功效。

[1]彭湃.促进学生学习:今日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理念与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1(1):75-82.

[2]李军.大学生学业规划浅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0(4):141-142.

[3]刘庆生,张婕.高校新生学业云指导模式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8):128-131..

[4]胡敏.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高校辅导员工作新课题[J].高校辅导员,2014(27):39-42.

[5]季静.关于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58-59.

[6]刘燕,王飞.高校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工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11(8):151-152.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642

A

2095-0438(2017)05-0119-03

2016-12-30

刘庆生(1982-),男,安徽合肥人,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2016年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854)。

猜你喜欢
学业新生应用型
艰苦的学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重获新生 庇佑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