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7-05-10 09:54焦艳梅
关键词:小学科学渗透心理健康

焦艳梅

摘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运用心理渗透策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树立自信,在激励性评价中健康成长,同时注意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同时,成为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小学科学;渗透;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运用心理渗透策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在授予学生一定学科知识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

二、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尝试:

(一)在科学教学中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材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渗透点,

1、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内容。

《科学》是一门介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身”为线索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及自然现象息息相关。科学的学习思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去向何方?有什么用?二氧化碳又是哪儿来的?怎样产生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生活中学生随时会遇到而又渴求解决的。如果这些内容能在老师讲解相关内容时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激发学生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无疑会使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深厚的兴趣。正是由于这些良好的学习心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2、以发展学生智力与情感为主要指向的教育内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科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制作、小实验等。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实践、去探索。通过实验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进而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操作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培养起健康的情感、情绪。

3、以锻炼坚强意志与改善人际关系的教育内容。

小学生有一个普遍性的特点就是意志比较薄弱。对此,可结合自然学科史上很多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不畏劳苦、不畏强暴、勇于攀登的史实进行教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暗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激励学生努力奋斗 ,磨炼意志。又如在自然界 ,有许多社会性的动物如蜜蜂的社群组织、蚂蚁的社群生活等。它们的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但又秩序井 然 ,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活。这些生动的例子 ,可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二)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树立自信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科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而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参与科学活动的内部动机。在科学课中科学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活动,并享受科学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在教学《遗传与变异》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提问:1、每个人的指纹都一样吗?2、指纹有什么用呢?3、指纹有什么形状呢?……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就出来了,而且是自己所提的问题,观察起来更仔细,更有兴趣。整堂课学生都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这样更能加深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困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的矛盾,总会有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这部分同学往往容易会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缺乏自信。因此,对他们个别辅导是解决这个矛盾的较好策略。教师可通过仔细观察 ,给他们以特别的照顾。例如课后对他们个别谈话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课时,可为他们提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创设成功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课外可帮助复习他们不懂的知识,让成绩好的同学结对帮助等等。不管何种方法,其目的不但是帮助他们把成绩慢慢提上去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在受到教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从而促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应尽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教师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

(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進一步的学习欲望。在评价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3.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 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认真探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在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同时,成为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林慧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与操作策略[J].教育探索,2008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渗透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