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017-05-10 09:54于秀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心理素质

于秀兰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用心发现,寻找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契合点,与心理素质培养巧妙结,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意义深远。

关键词:品德;社会;心理素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的设置的原则上强调了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在教学中,内容除了富有生活化以外,还有很多方面有效的整合了心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充分认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基于现在小学教学课表中,没有进行专门心理课程的设置,心理课程一般用班队会课程时间,每两周一课时;而《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为每周两节课,而且课程内容紧紧结合生活,教学内容会与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相吻合。如果教师有意识的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心理课程有机整合,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因此,教师在《品社》教学中积极挖掘心理素养培养,将会有效推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深远意义。

2.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信我能行》中,设计了《夸夸我自己》《我的兴趣爱好》《困难算什么》《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从内容上不难看出,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自我认识感知、自信心、意志力是有效结合的。可见,课程设置关注了学生品德的同时,兼顾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

二、用心发现,积极寻找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契合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的课标也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恰恰融入了学生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教育实践。作为教师要积极发现两项课程的契合点,让心理素质培养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春雨,悄悄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因此在教学中要用心发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在以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为例。在上半年第二单元《温馨的家》设计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我在家能做些什么,一家人说说心里话;第三单元课程设计了《爱在校园》,其中设计了我和同学、爱我们的老师、我爱班集体、我为学校自豪,这些无不涵盖了人际沟通、人际交往、亲子教育的内容,如果教师用心去发现,就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品社教学的同时,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再如四年级《灾难无情人有情》的单元设计中,进行了生活中也有灾难、当灾难来临时、人间自有真情在、灾难后的思考的内容,每一节都是触动人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在,教师如果只用《品德与社会》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所获得的也只是思想层面的接受教育,如果把心理实践、心理体验融入于课程教学之中,定会触动学生心灵。如在生活中也有灾难的设计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进行引入,体验灾难如果突然发生所做出的心理反应,让孩子们充分进行心理体验,然后再进入思品课的教学,孩子们将不会只是说教式或是思想上确定怎样好怎样不好,而是感受到灾难来临时,心理上的充分体验,继而在思想上进行感知,增加了心理抵御方法的需求;教师再进入下一课的课程《当灾难来临时》的教学中,紧扣学生心理需求,不仅让孩子们解决了如何面对灾难,也发自内心的学会了如何避险的本领,同时,还能够提升了认识灾难是有不可预测性的,正视灾难发生并以更好地形式在灾难中逃生的重要意义。然后步步延伸,步步紧扣心弦,那么,学生所获得的是一生重要的心理与思想财富的完美结合。

三、真心投入,《品德与社会》与心理素质培养巧妙结合

1.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理论,将心理教育推动《品社》教学的深入

《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如果光用教育的方式,学生也能学到辨别是非、认识社会的目的,但是能够将心理教育融入于教学之中,会使学生从心灵上触动,从而获得成长和获得,并会永远难忘。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品德与社会》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关系,推进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2.将积极心理学潜移默化的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生活中积极心理学会让一个人阳光向上,积极进取,同时也能让人人际交往良好,家庭幸福开心。我们也有俗話说:健康的人快乐多。这里所指的只是身体健康,而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快乐应该是更多的。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用心观察,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乐趣,让积极的心理状态不断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我在平时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善于积极发现阳光,引导学生健康向上。比如在六年级下半学期的毒品预防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同身受毒品带来的危害,还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生活选择,学生通过观看和心理模拟体验,学生自然选择了健康幸福的生活,自觉拒绝毒品侵入的生活。接下来,学生自然会提出“如何拒绝”的问题,于是我与学生们一起体验拒绝别人时的心理模拟,用小品及实践操作的形式,让学生学会拒绝,追求健康幸福的生活。

总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充分挖掘有效方法,巧妙融入心理教学元素,围绕《品德与社会》教学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汲取心理教育的营养,让学生人格、思想全方位发展,是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的素养,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责任,更是一项永远遵循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M.《积极心理学》 美国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社会心理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