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发端、发展,均和鸡形目鸟类研究紧密相关

2017-05-11 16:59胡运彪
森林与人类 2017年2期
关键词:鸟类学家形目鸟类

胡运彪

被动的开端

中国是世界鸡形目鸟类大国,鸡形目鸟类研究是中国鸟类研究的重要部分。中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发端、发展,均和鸡形目鸟类研究紧密相关。

中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开端是被动的。鸦片战争前以及鸦片战争以后,来自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探险队深入中国考察,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带到了西方,其中就包括了许多鸡形目鸟类。

这些鸟类中有一些被收录到了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于1850-1883年期间出版的《亚洲鸟类》一书中,该书收录了来自中国的28种(及亚种)的鸡形目鸟类。在另一位动物学家丹尼尔·艾略特于1872年-1873年出版的《雉科鸟类》一书中,也收录了近30种(及亚种)来自中国的鸡形目鸟类。

在众多采集标本的探险家或博物学家中,以英国的罗伯特·斯文侯(Robert Swinhoe)最具影响力,1854年-1873年期间他在中国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海南和台湾进行过多次鸟类调查,记录了675种鸟类。现在台湾岛记录的鸟种中,有超过1/3是由斯文侯率先公开报道的。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古尔德以斯文侯的名字命名了生活在台湾岛上的蓝鹇(学名“Lophura swinhoii”,英文名“Swinhoes Pheasant”——意为“斯文侯的雉”)。

除斯文侯外,另外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来自美国的祁天锡(Nathaniel Gist Gee)。祁天锡是一位大学教师,1901年受美国南监理会派遣,到新成立的东吴大学任教。1912年祁天锡在东吴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并首次将生物系研究生教育引进中国。在华教学期间,他在中国东部进行过鸟类标本采集,于1926年-1931年期间和其他人整理出版了《中国鸟类名录试编》,记录中国鸟类共1668种(及亚种)——这一记录直到1947年才由中国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郑作新先生打破。

在此阶段,并没有一本专门介绍中国鸡形目鸟类的著作。抛开民族情感因素,这些西方学者的标本采集活动对中国的鸟类学发展还是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查阅到当时采集的标本,这些标本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奠基者们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终结,中国各行业内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学者。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人才留学归国,推动了各科研领域的发展,诞生了许多学科的奠基人。而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者们也涌现在这个时代。20世纪30年代,国内涌现了好几位鸟类学家,这几位鸟类学家均有海外留学经历,接受过西方科学体系的培养,并为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发展各自作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都是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

这些人当中,寿振黄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还是中国脊椎动物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既是鸟类学家,也是鱼类学家和兽类学家,为中国脊椎动物学的创建、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1928年,寿振黄先生留学回国后,就职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同时还在静生生物调查所(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的前身)担任动物部技师。在此期间,寿振黄先生在河北开展了系统的鸟类标本采集工作,并于1936年发表了《河北省鸟类志》(上、下两册),这是中国第一部鸟类志专著。在此之前他还发表过福建、烟台、四川和浙江等地的鸟类名录或简介等相关的论文。

寿振黄先生的研究区域主要在中国北方。而在此时,华南地区也有一位年轻的学者正在开展鸟类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便是任国荣先生。任先生曾于1930年赴法国和英国学习鸟类学,并对广西大瑶山地区的鸟类进行过详细研究,其所著的《广西鸟类之研究(瑶山之部)》和《广西瑶山鸟类之研究续集》还被德国人翻译成德语。值得一提的是,任国荣先生是第一位给中国鸟类命名的中国人,1932年他发现并描述了金额雀鹛这一新种。

同期,傅桐生先生在河南地区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于1937年以《河南鸟类志》(法文)获得了法国帝雄大学的博士学位。新中国建立后,傅先生奔赴东北师大,对东北鸟类开展了长期研究,并和他的学生高玮先生出版了《长白山鸟类志》等著作。

相比之下,常麟定先生留下的资料要少得多。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常先生在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担任动物采集员,后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部任动物部技师。40年代,常先生赴法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于1947年开始担任兰州大学生物系主任,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鸟类学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担任动物采集员和动物技师期间,他曾在广西、河南、安徽、江苏和云南等地开展过鸟类调查,发表了多篇鸟类学论文。

在20世纪30年代的鸟类学家里,对中国鸟类学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郑作新先生。有趣的是,郑作新先生走上鸟类学研究的道路就和一种鸡形目鸟类有关。郑先生在美国求学期间,在一座博物馆里看到了来自中国的红腹锦鸡标本,却发现这个物种是由瑞典人林奈命名的,這促使他将研究方向从动物发育学转向了中国鸟类。

1930年,郑先生归国后,开始着手从事鸟类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于1947年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记录了中国鸟类共计1999种及亚种,同年还发表了《中国鸟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在50年代又发表了《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并于1978年出版了第二版。1987年又以英文的形式出版了《中国鸟类区系纲要》一书。可以说,这些著作为中国鸟类学起到了摸家底的作用。1978年,郑作新先生主持出版的《中国动物志——鸟纲,鸡形目》一书,全面概述了中国2科56种鸡形目鸟类的形态特征、分类、生态、分布以及经济价值和驯养繁殖等。该书是中国鸡形目鸟类研究第一部最为系统的著作,为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快速发展的中国鸟类学

1980年,中国鸟类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鸟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郑作新先生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郑作新院士倡导并作为主持人团结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动物园、四川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和杭州大学等国内多家科研单位的学者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研究”,对斑尾榛鸡、血雉、红腹角雉、黄腹角雉、绿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藏马鸡、蓝马鸡、褐马鸡、白冠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等11种鸡形目鸟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这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国内的鸡形目鸟类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国内鸟类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随着“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研究”这一重点项目的实施,中国的雉类学研究工作开始引起国际同行的认同和赞许。1989年,由世界雉类学会主办、中国鸟类学会承办的“第四届国际雉类学术研讨会”顺利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鸡形目相关的国际会议,是中国鸡形目鸟类研究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许多年轻的鸟类学者已经开始和国际同行进行广泛交流,开阔了视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鸟类学家对一些珍稀鸡形目鸟类的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有了深入了解,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由基础研究转向了更深层次的领域,开始探讨相关的生态适应机制和保护。1999年,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郑光美教授主持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生态适应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并在2004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珍稀濒危雉类遗传亲缘度及扩散模式研究”。这两个项目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浙江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多家单位鸟类学工作者的参与,对血雉、红腹角雉、黄腹角雉、褐马鸡、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和海南孔雀雉等8种鸡形目鸟类的生态学和保护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5年,來自兰州大学的刘廼发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高山鹑类的比较系统地理学研究”,丰富了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研究对象,也意味着中国鸡形目研究在研究领域上有了更深入的扩展。

2007年10月,“第四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学者在鸡形目鸟类的宏观生态学、遗传学以及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且在此之前,经世界雉类协会理事会投票,郑光美院士当选为该组织的理事长,这也是继郑作新院士之后,国内鸟类学家再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这也充分反映了中国鸡形目鸟类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郑作新院士曾在1978年当选为世界雉类协会副理事长,并于1986年当选为终身会长)。

2015年,由郑光美院士主编的《中国雉类》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对中国鸡形目的雉科鸟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34种雉类进行了详细阐述。该书是了解中国现有鸡形目鸟类研究现状最为全面和经典的一部著作。2016年10月,北京国际雉类研讨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200位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国内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开始崭露头角。

纵观1980年以来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研究历程,从研究对象到研究内容上都有了全面的发展,研究队伍也日益壮大。20世纪80年代,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几种珍稀濒危鸡类,当时许多鸡形目鸟类的基础资料均很缺乏,所以当时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这些鸡形目鸟类的生态习性以及基础繁殖资料。经过10年的积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些学者开始关注鸡形目鸟类的栖息地利用及生态适应问题,研究对象也有所扩展,不再局限于珍稀濒危物种。迄今为止,中国分布的64种鸡形目鸟类中,已有46种被国内学者研究过。

猜你喜欢
鸟类学家形目鸟类
鸡形目鸟类巢址选择研究进展
善于学习的鸟类
“我找到了爸爸”
不同鸟类卵壳元素含量的差异比较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鸟类学家吐槽大会(下)
鸟类学家吐槽大会(上)
东海鲽形目种类组成与资源量评估
鸟类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