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李唐《万壑松风图》

2017-05-11 00:01吕静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构图笔墨

摘 要: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绘画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李唐的山水绘画对南宋画院及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对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进行个案的研究,从构图特色、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阐述从“崇古”到“苍劲有力”山水风格转变的开端和创新性研究,用笔墨语言来表述对山川自然的亲身领悟,进而表达自己对本真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其笔墨表现和艺术内涵的研究,结合李唐的绘画技法更深地了解《万壑松风图》鲜明的情感特色和时代价值,深入了解李唐绘画的精神表现,探讨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其后世的影响,以便运用到自身的绘画学习中来。

关键词:构图;艺术内涵;笔墨

一、李唐绘画风格以及成因

李唐初期生活在北方,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北方山水多铁铸山、白练云、流动泉、万壑松,有强烈的阳刚之气,壮阔的自然奇观,使得李唐用平常皴法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北方气候干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与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创造出斧劈皴更深刻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李唐的绘画风格应分为南渡前和南渡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属于南渡前的作品。南渡前,画风浑厚、雄壮,继承了范宽的画法,把范宽的“雨点皴”加以改进并创建了“斧劈皴”。“斧劈皴”相对于“雨点皴”的直笔显得刚劲有力如利斧劈干柴,表现的山石纹理既有力度又蕴含新意。山顶好作密林,水边喜欢画突兀大石,风格劲硬,多北方山水,形象鲜明突出,极具真实感,气势逼人。绘画以“崇古”为主,上留天,下留地,布局很满,画面繁复,山水画苍劲有力,山石多“小斧劈皴”,突出山石低矮、浑厚,土石混杂的质感,积墨厚重,注重整体,多反复皴檫,画面精细,笔墨隐于山石皴法中,受前人影响较大;南渡后,构图上不留天,下不留地,改变了南渡前全景式构图,多局部边角的景观,绘画由繁琐到简练,追求神似胜于形似,独创大斧劈皴的技法,追求水墨苍劲的画风,表现山石简洁却又刚劲有力,用大笔头饱蘸墨汁水按下,一扫而过,少用积墨,或略加修饰,线条、块面刚劲、犀利,多一遍完成,笔墨感强,兼画工笔人物,突出局部,山石皴法隐于笔墨中,更加注重创新和自己的精神状态。

李唐历经朝代更替的巨变,北宋时期画院的辉煌到南宋时期画院的落寞,他本人也从中原的辽阔、塞北的荒寒到身处江南的温润,生活经历坎坷,画画也不再作精细柔和的描摹,而是下笔刚劲坚硬,宁折不屈,豪气逼人,基调变为悲壮激昂。让他得到了不同的感受及体验并运用到自身绘画当中,促使他绘画风格的转变。

二、李唐《万壑松风图》的艺术特色

(一)构图特色

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的构图形式是上留天、下留地的全景式构图,画中物象很多,布置很满,意在突出主峰,该画为巨幅绢本,重墨,浅设色,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款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作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万壑松风图》虽然是李唐南渡前的作品,仍然保留着北宋时全景式构图山水画雄伟壮阔的景观,着重近景与局部的表现,通过局部的描写来反映出整体的感官效果,已经初步显示出山水画注重抒情的风格。李唐将画面的视野拉近,以平视的角度突出中景,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效果,使观赏者身临其境,具有高亢、强烈的心理感受。而在北宋时期郭熙的《早春图》也采用平视的角度构图,画面上下层叠,左右延伸,全景式表现大自然,画面虽有很多物象但又留有很多空白,无拘无束,思绪随着画幅流动,使观赏者能够尽情想象。

巨然的《万壑松风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其布局讲究结构,善于细处经营,精密而不零散,纷披却又统一,多以平视的角度,左右平缓延伸为主,山脉多以圆润为主,一大片空白“平面”为水,山头的空白展现云雾缭绕,显现出迷离的情趣。

(二)笔墨表现

李唐在北宋时期的巨幅代表作《万壑松风图》是一幅具有杰出创造性和体现宫廷院画重要变化的作品。这幅画在用笔上很有力度,笔法浓密,干笔与湿笔混用,是以中锋勾勒,骨法用笔,线条内方外圆、苍劲有力,画上的突兀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端莊肃穆,巍然屹立,雄奇险峻,气象宏伟,占据了画面一大半的地方,沉甸甸地凸显出来,使得想起《溪山行旅图》中的“范山头”有过之而无不及,山顶多丛林,主峰丛林尤为浓密,此师法于荆浩,这既体现了大动荡前宁静,静得让人害怕,又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强大而不畏惧奸邪,面对恶势力敢于直言。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山石表现融汇了皴、擦、点、染、勾等多种技法,所用皴法,短条子皴,刮刀皴,钉头皴,雨点皴,属于“小斧劈皴”一系用的皴法,“小斧劈皴”是李唐把范宽“雨点皴”加以改进创建而成,他则把“小斧劈皴”变成了横笔,用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增加了新意又甚为形似,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和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对于一片石质的山,棱角分明,刚劲有力,给人坚硬和立体感的印象,质感很强,他希望国家政权像自己笔下的山石一样牢固。山腰间白云缭绕青岚浮动。松树挺拔如同边关的将士,守卫着祖国的江河,树干用鱼鳞皴,节疤浓重,苍劲浑厚,树根多漏于石外,山顶的松林中有若隐若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山脚下乱世遍地,水流奔涌,淙淙作响,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

在五代时期,同是创作《万壑松风图》,巨然拥有“明润”而又“爽气”的作风。宋代大鉴赏家米芾评巨然画时说其“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画史》)。画面层峦叠嶂,与云同齐,山岭上松树茂密,气贯长林;山岭下则是巨壑激流,湍漱有声;山间云腾雾起,深幽莫测;近处浓荫掩映下,有桥有路有人家,近处有一小屋坐一人,神态自然,意境悠远,布置松柏卵石,风格苍郁清润,一片江南景色山石用的皴笔以大披麻皴长条为主,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稳、清秀、壮丽的神韵,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山头多矾石,点苔用大墨点。用笔特色是婉转线条温和细密,和李唐所创作的《万壑松风图》用笔刚毅全然不同,巨然的画风具有平淡自然、浑厚幽深、轻烟淡峦、山石温润的特点,用笔墨厚重浑朴却又不失温润秀雅,生机盎然。他吸取了北方画派(北方派的作品,大多屈曲顿挫、纵横跌宕,挟风雨雷霆之势,具鬼斧神工之奇,体现了刚健雄浑的美)的特点,使其同时又兼有高峭、雄厚、宏伟、壮阔的气概,成为南方派(“南方派”的艺术,则苍茫蕴藉,平淡无奇,有容与风流之态,造迷远幽深之境,体现了典雅含蓄的美。)的开拓者。

《万壑松风图》之前有可能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因年代久远,画面上的矿物颜料已经消失,但还存留一些痕迹。李唐并没有简单地复古,而是结合李思训的青绿设色与荆浩、范宽北派水墨山石的表现手法,但较之范宽,其山更多地分散为小而不规则的面,近景与主峰的构图安排给人以紧张的压迫感。李唐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宏伟,虽然还有北宋风范,但造型与笔墨上已经明显趋于简略。用笔而言,笔墨尖锐,惜墨如金,虽然在墨色深重但却不是漆黑一片,用笔以中锋勾勒,大面积以浓墨渲染,还破以淡墨,笔锋灵动,其蟹爪式树枝画法对其后世有深远影响。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从“崇古”到“苍劲有力”的山水画风格转变的开端和创新,李唐继承了北宋画风,融汇江南精致,创造出新的水墨语言和构图形式,开创了南宋独特山水画面貌,与此同时影响深远广泛之极大。

《万壑松风图》这幅图是李唐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表现北方山水的杰作,是北派山水中丰碑式的作品。

三、艺术内涵

李唐的“万壑松风”更注重“松风”,“万壑”只是“松风”必要的陪衬而己。李唐以简括豪放的“大斧劈效”写出巨大的山岩,专注的是画幅近处的苍松,坡石上凌天之势的松树,树根被刻意绘出,作爪状牢牢扣住岩石,完全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态,自然也是绘者思想与品质的显现——松即人,人即松。

巨然画中,“万壑”“松风”有平均分布之感,它们都是“情融于画”的艺术品,“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首尾不同,而其结局同为一极真、极美、极善的灵魂和肉体的协调,更加注重自身平淡天真的精神内涵,将其看成心物一致的艺术品”。李唐没有在“万壑松风”里静听松风,尋求短暂时虚幻的安宁,而是保持高洁的品质,若风雪来侵,则如松般坚贞不屈,就如李唐的画风一样,刚正不阿,坚毅不屈,用笔潇洒却又透漏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贞。

参考文献:

[1]徐书城.中国绘画断代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殷晓雷.中国山水画论备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杨成寅.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毛琼.浅析李唐对南宋宫廷画院山水绘画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作者简介:

吕静,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论。

猜你喜欢
构图笔墨
笔墨丹青绘晚霞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门神的造型研究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笔墨厨神
湖光山色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