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投入

2017-05-12 00:00彭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创新

彭丹

[提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以集成创新为特征的产业,如何以公司治理的角度更好地发挥该产业的创新优势?本文选取2012~2015年20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以企业的研发强度为被解释变量,以股权结构、激励方式及董事会构成等三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究它们对企业研发程度的影响。我们发现:(1)股权结构的集中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2)不要过多的看重企业中高管年薪;(3)董事会人数应该控制在合理的区间比例,适当地引入独立董事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公司治理;创新;装备制造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8日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国家提出经济新常态以来,原有的以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已经很难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長,而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带动新一代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同样,企业的创新投入效率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良好的公司治理客观上有助于企业建立起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Belloc,2012)。通过一些笔者的经验数据表明并不存在一个普适的公司治理模式,与一般(传统)产业有所不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股权的集中有利于企业对不同的环境做出反应,形成正确的决策;股权激励对企业(尤其是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效果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层管理人员过高的薪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相关理论

公司治理是关于资源与收益在相关主体之间如何配置的制度安排。确切地说,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内控权和所有权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企业保持良好的运行,当然,公司治理结构关乎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但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到相关模型,导致对于二者真正的关系没有直观的感受。本文尝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给定资本、知识(技术)密集的特征,从股权结构、激励方式与董事会构成三个维度上刻画出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

(一)股权结构。与传统产业创新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创新是以“重大技术”为突破点,将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密切结合。若重大技术一旦实现,企业现有的产品等领域将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有助于企业改善产品质量和扩大市场份额。而原创技术最大的缺陷就是高投入与高风险。如果技术创新遭遇失败,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企业内部如何寻找能够有力支撑企业做出创新战略的因素。本文认为,一个极其关键的变量就是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决定了一个公司最基本的治理框架,公司的未来发展与战略往往取决于股东的喜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什么样的股权结构对创新最有利,由于中小股东对风险偏好较保守,通常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创新项目持否定态度,而拥有多数股权的大股东为了企业长远发展考虑风险偏好较高,通过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使得股权相对集中,形成权力集中、统一指挥的决策机制,可以为企业的创新战略提供支持。一些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往往采取独特的股权结构,如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Facebook的“双层股权结构”,由于企业发展初期因融资需求而导致股权分散,但为了保证决策层(合伙人/创始人)的统一决策,不得不采取“同股不同权”的设计结构。股权制衡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度量股权结构的。虽然股权制衡削弱了大股东的专治权,但股东之间的制衡对创新绩效的提高毫无益处(孙兆斌,2006)。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还会存在两种效应:降低决策失误风险与协调成本。机构投资者作为重要的外部股东,追求长期和稳定的投资回报,青睐于成长性高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企业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二)激励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除具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征,这一典型特征决定了其对人力资本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有效的激励方式能充分挖掘人力资本,实现创新目标。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不同于传统行业中的企业,由于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在固定薪酬的情况下,员工将没有意愿或能力承担风险;其次,技术研发周期长、复杂程度高,导致员工利用人力资本专用性“敲竹杠”。总而言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传统的标准化合同无法达到激励的目的。

股权激励、年薪和在职消费是我国现行薪酬体系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股权激励的本质特征是动态性和长期性。动态性是指薪酬与创新成果挂钩,发挥股权激励的协同效应,使得激励对象与企业股东利益保持一致;长期性意味着股权不能立即套现。年度薪酬制度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方式,具有短周期、事前约定、薪酬黏性三个特点。在职消费是一种与行政级挂钩的激励方式,激励对象的行政级别越高,在职消费就越多。

(三)董事会构成。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信息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新兴信息网络逐渐渗透和扩散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不断催生出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业态。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的创新活动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高风险性,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二是不可预测性,因新技术形成的新兴市场很难预料;三是机遇性,快速变化的市场改变了市场需求与消费结构,打破了原有的行业壁垒和在位厂商的垄断地位,涌现出许多新的市场机会。

董事会规模关系到公司的权利结构和平衡,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人数越多,董事会规模越大,产生分歧的可能性就越大,协调难度也就越大。在不稳定的环境下,董事会规模较小,有助于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做出快速、高效的反应,从而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一个规模庞大的董事会,若董事会成员知识和技术背景能够为企业创新战略提供帮助,比如“技术董事”较多,董事会就有充分的信心和丰富的经验做出创新决断,也会对企业的创新起促进作用。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衡量企业的创新主要从投入与产出方面,投入主要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投入,产出主要从专利数量和新产品数量。本文采用研发投入强度指标,即企业的R&D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比重来度量企业的创新水平。

2、解释变量。在股权结构方面,本文采用文献中常用的三个变量:(1)股权集中度(oc):用公司前五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的平方之和;(2)股权均衡(ob):用公司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衡量,该值越大,表示企业股权结构越均衡;(3)机构持股比例(io)。

在激励方式方面,本文关注以下有代表性的指标:(1)高管持股(ei):即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的持股比例之和;(2)高管年薪(ec):用公司董事、高管、监事及其他人员(若披露)的年薪总和来表示。

在董事会构成方面选取三项指标:(1)董事会规模(bzize):用董事会人数表示;(2)独立董事占比(id):即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

(二)数据来源。本文随机选取了20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13~2015年三年的年报数据,其中深市5家、上市10家,中小企业版3家以及创业板2家;以公司治理的视角分析公司股权结构、激励政策及董事会结构的不同而对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表1)

(四)回归结果分析。在股权结构方面,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研发强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可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绩效,适当地提高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有正向影响。本文的结论表明,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损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股权均衡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股权集中的条件下的股权均衡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机构持股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呈正相关,这说明机构持股份额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

在激励方式方面,高管持股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通过授予经理层一定比例的股权或期权,将他们的个人短期目标与企业的长期目标捆绑在一起,迫使他们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高管年薪作为企业的常规激励方式,已经营年度作为考核周期,且往往以合同的形式事先做出约定,很难真正有效地激励企业高管的创新积极性,也就难以显著的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

在董事会构成方面,董事会规模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数,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董事会的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做出创新决策。不难理解,在经济、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董事会的人数越多,协调难度越大,决策程序繁琐,很难及时地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独立董事占比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这说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独立董事的引进,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与经验丰富的独立董事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决策。

四、政策建议

第一,整体而言,依据企业与行业特征,构建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有重要意义。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倘若不重视企业内部公司治理因素,即便政府努力实施刻意释放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的政策措施,政策激励效果将被大大削弱,最终结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第二,具体来说,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服从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主导作用,重点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新兴产业,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此外,鼓励企业积极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限制过高的高管年薪与在职消费,健全董事会功能,形成高效的、创新型的董事会也十分必要。

第三,在中央以及地方产业政策层面,政府創新补贴该向具有更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倾斜,且不宜以企业的规模大小作为补贴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北京:经济研究,2009.10.

[2]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2.

[3]聂辉华,谭劲松,王宇峰.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J].北京:世界经济,2008.7.

[4]鲁桐,党印.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J].北京:经济研究,2014.6.

[5]孙兆斌.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J].北京:管理世界,2006.7.

[6]杨典.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科学分析[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3.1.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创新
室内装潢宜俭朴宜居宜习宜养生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