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我们身边的风景

2017-05-12 08:21章开元
摄影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池田大作蓝天白云炉子

章开元

在生活中,蓝天白云本属于普通的天气,湛蓝的天空,再配上朵朵白云,不仅景色美丽,亦能给人带来无尽遐想。一张出色的风光照片,要是缺少这些元素,多少会有些逊色。曾有人统计,蓝天白云的天气条件下人们产生抑郁和自杀倾向的概率最低;而阴沉、灰暗的天空则容易对人们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

如今北京的空气质量的确有些变化。一年之中,但凡有蓝天白云,男女老少、各大媒体就会“一窝蜂”地出动,拍照、录像,忙个不停,好像天空出现异样。我在北京生活了60年,不仅对这些变化历历在目,更是感慨万千。最近,我看到日本民间团体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日本著名宗教家、作家、摄影师。创价学会旨在推进和平、文化及教育发展,祈愿人类幸福,其在全球192个国家设有代表处,也是受到联合国承认的非政府组织——编者注)三次来华期间拍摄的一些照片,勾起了我对昔日北京的一些回忆。

池田大作曾于1973年、1974年先后访问中国,逗留时间最长的城市便是北京。在中国的这段时间,他拍摄的一些自然风光、城市风景之类的照片曾被发表,并出版摄影集。1970年代,我们还忙着“破四旧、搞文革”,日本已经慢慢开始发展,尤其在照相机制造和照片洗印领域,取得很大成绩。那时日本的相机制造工艺已经把德国甩在后面,照片洗印技术几乎可以跟美国柯达公司的并驾齐驱。池田大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到北京,对他来说,无论摄影器材还是摄影耗材都不成问题,他也不会吝惜在当时还很稀罕的彩色胶卷——看见什么先拍下来再说。没想到,这些随意拍摄的影像,在40余年后的今天,让我这个“老北京”看到都倍感新鲜。

1974年,我已参加工作两年多,每天出门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那个时候,需要骑自行车一小时的路程,就算很远了。从北城安定门到南城陶然亭,这个距离在当时听起来都吓人,再偏远的地方不是菜地就是农田。北京街头的汽车也很少,只有友谊商店与百货大楼这两个地方出现汽车的概率较高。那时,外宾出门买东西,把车停在商场门前的小广场上,就成了中国人的免费车展。那些款式较新的车型主要是日本生产,美国车大多是“老爷车”,欧洲车品牌主要是奔驰。当时,人们根据德文的发音将其直译为“奔斯”,后来可能觉得发音不吉利,逐渐改为“奔驰”。

那时北京居民还没有私家汽车,有钱也买不到,不说别的,首先汽车牌照私人就不能上。1980年代以后,才开始有人买大使馆淘汰的二手车,五六千元人民币一辆,按照当时的物价及收入水平已经算是很贵了。我曾在北京友谊商店收购部看见有人开着时任英国驻中国大使的劳斯莱斯汽车来估价,车上还插着英国国旗。当时的具体情况我并不了解,但听说可能是因为中方开价太低而没有成交。如果当时中方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该车运回英国的运费,也许英方就卖了。1985年,北京市面上开始有外国新款汽车出售,在北京农展馆的一次展销会上,来自意大利的菲亚特126P汽车引起轰动,当时该车标价12500元人民币,感兴趣的人不少,但买者寥寥。大约到了1996年前后,北京的汽车销售量突破100万辆,而堵车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但那时停车还不是问题,毕竟不是家家都买得起汽车。

汽车尾气被人们视作重要污染源,也只是近10年的事。但西方国家汽车也不少,好像对空气质量也没有这么大影响。可见对于今天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来说,汽车尾气排放只是诸多原因之一。从北京近几十年的变化历程看,人员大量聚集,生活设施建设加快,废物排放量暴增也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饭馆,自从不允许私人经营的限制放开后,饭馆的数量急剧增加,满大街的饭店都在往外排放油烟,空气质量当然受影响。

从池田大作的照片中不难看到,1970年代的东单、王府井南口一带,除了公交车以外很少有机动车行驶,大街非常开阔,也没有那么多醒目的标识,甚至马车都能驶上长安街。池田大作在北京大学校门口拍摄的那张照片上只有两个人,即便是拍摄天安门广场的那张,照片上也没超过10个人。我猜想,当时北京的相关部门应该不会因为池田大作出行而采取戒严措施,所以他的这些照片应该是真实的记录。照片中北京的天空不仅湛蓝,还有厚密的白云点缀其中,特别好看。

2016年夏末,北京出现过那么几天空气质量不错的情况,于是微信朋友圈里被“蓝天白云”刷了屏,媒体也跟着一个劲儿地报道。我看后一笑了之,如今蓝天白云少了,所以就稀罕了,而过去10天里有8天是这样,谁拿它当新闻呢?我们还是坐下来,仔细找找原因,再不把空气质量问题当回事,也许子孙后代就会把藍天白云当做奇异天象了。

至于北京的蓝天白云到底是从何时成为“稀罕风景”的,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它肯定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过去北京没有那么多汽车,但冬天老百姓烧煤取暖对空气污染的“贡献”也不小。30年前,居民取暖基本使用燃煤,那应该是一个较大的污染源。自1972年上班以后,大炉子、小炉子我都用过,白天捅开炉子添煤,晚上封火,这其中还有点技术呢。尤其是晚上封火,如果搞得不好,第二天早上炉子里的火灭了,重新点燃的过程非常麻烦,还会搞得乌烟瘴气。大炉子由于炉膛大,装的煤多,可以保持火焰一夜不灭;小炉子最难对付,尤其是蜂窝煤,弄不好火就灭。当然,煤的质量也很重要,里面要是杂质多,再掺些石头块儿,炉子里火灭是常有的事儿。那时候,人们没意识到烧煤炉会产生污染,PM2.5这个名词也是2010年以后才被国人所知,大多数人都认为雾霾天就是阴天,尤其是夏天,我特别爱挑这种天气出门,觉得阳光不晒,好像天上撑了一把天然的防晒伞。

全球气候变化,毫无疑问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北京也是如此。以前北京三环路附近建筑不多,小树林和菜地随处可见。池田大作曾访问北京郊区的人民公社时,在汽车里随手拍了一张照片,地点大概就在今天朝阳区东三环边上。照片如实反映了当时北京近郊的道路状况。过去人们从北京往天津方向走,大概就要通过照片中的这条路,开车需要一整天。当时的路况水平恐怕还不及今天的乡间公路,如果两辆卡车相向而行,边上的自行车恐怕会被挤到沟里。那时我所在单位有一位领导十分喜欢天津,又舍不得买火车票,就让我们单位技术最好的“首席”司机开挎斗摩托走京津公路,带他去一趟天津。回程路上,由于路况、车况都不好,有一大段路程还没路灯,挎斗摩托被困在半路,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来。如今从北京到天津,汽车大约也就一小时车程吧。

关于北京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因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地表水急剧减少,没有水汽蒸发,所以白云无法形成。虽然我不清楚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但回想那些欧洲临海国家的天空,的确通常云层较厚,但尽管是阴天,大气透明度依然很高,所以拍出照片仍然漂亮。而北京如今多现雾霾天气,在这种条件下,拍出来的照片也不会好看。

不过,有关北京空气质量的变化也不都是令人沮丧的消息。平心而论,近几年北京春季的沙尘暴也和蓝天白云一样,少见其踪影。在过去,北京春季的沙尘天气也很让人烦恼,每年3~4月是沙尘暴高发期,然而这些年,黄沙蔽日的沙尘暴好像没怎么出现过。但愿以后,蓝天白云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沙尘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样,那些爱好摄影的朋友们就不必长途跋涉去拍摄那些本应就在我们身边的自然景象了。

猜你喜欢
池田大作蓝天白云炉子
娘家铜炉子
蓝天白云下的新疆“火焰蓝”
让蓝天白云永驻鹰城
池田大作诗歌小论
为蓝天白云立法 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
从“完美人格”到“人类幸福”——论池田大作人生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
浅析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和平·平等·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