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节好的数学课的导入与小结

2017-05-16 09:46胡星智
青苹果·高一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正比例数学课所学

胡星智

1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1.1 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1.1 新课的导入应具有吸引力。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所以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走。

1.1.2 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1.1.3 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

1.2 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2.1 开门见山。教师在授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1.2.2 制造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问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1.2.3 以旧引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建立知识层次,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1.2.4 创设情境。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小学数学课末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2.1 课末小结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2.1.1 课末小结要有目标性。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例如,“正比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认识两个相关联的量;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③使学生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小结时可列出三条:①两个量相关联;②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③相对应的量的比值(即商)一定。

2.1.2 课末小结要有引导性。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獲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1.3 课末小结要有针对性。课末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课末小结就是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在课末小结中要教给学生方法。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防微杜渐。

2.2 课本小结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2.2.1 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习的知识和主要内容,做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2.2.2 悬念式。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2.2.3 前呼后应式。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2.2.4 图表式。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课堂的导入和结尾也是如此,教材内容的丰富多样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导入和结尾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成都市金苹果公学)

猜你喜欢
正比例数学课所学
非所学
非所学
有趣的数学课
讨厌的理由
教,针对学之所需
“网红”数学课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正比例的意义
不计算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