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茂德:我是“农夫”,我不是教育家

2017-05-16 01:48
教育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农夫校园孩子

文│本刊记者王玲玲

沈茂德:我是“农夫”,我不是教育家

文│本刊记者王玲玲

42年前,17岁的沈茂德高中毕业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他一度无缘参加高考,班主任送了他一句话:“你就安心在农村工作吧,争取做个农技员”。这句话曾一度让沈茂德的人生蒙上一层灰色。

42年后的今天,经常同“沈茂德”三个字一起出现的是江苏省天一中学(以下简称“天一”)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他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的理念被教育人广为推崇,在很多人心中他就是一位教育家。然而,作为“教育家”的沈茂德却给自己下了个定义——“农夫”。

“农夫”沈茂德只要不外出,每天都会在校园里转转,看着树木的生长,看着课程资源的生长,看着一茬又一茬孩子们的生长……他觉得这就是幸福。不过,这份幸福常常不为外人所理解:明明有那么多出仕的机会,何苦一直守着一所学校?沈茂德笑言:“傻了!痴迷了!”

他耕耘的土地——“让学校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

那一隅紫色的二月兰,那一池金色的春水,那一抹翠绿的垂柳,那一片粉嫩的早樱……天一的春天在有着“太湖明珠”之称的无锡,似乎总是来得最早的。

“前几天小兔已经蹦蹦跳跳地出来晒太阳了,等到天气再暖和些,教室门口不经意地探出几只咩咩咩的小山羊脑袋也是常有的。”周老师满脸笑意地对记者说道。这是周老师在天一工作的第9个年头。当年从天一考入大学的她,毕业之后又回到母校成了一名老师。

“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这是2003年易地重建之后的天一中学对新校区建设理念的集中表述。如今的天一校园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植物达300余种,野鸭、天鹅、山羊、小兔等小动物亦和孩子一起生活在450亩的天地之中。在进行新校区建设顶层设计的时候,沈茂德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念:为孩子们提供宽松的,和谐的,有色彩季相变化的校园,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就能感受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的丰富性,在校园里健康成长的同时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在天一,校园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布置,更是一个个教育细节的体现。“我们的每一丛花草,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橱窗……都是在讲述教育的故事,发出引导的声音”。在沈茂德看来,学校是孩子们学习,教师们教书育人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围绕学习与教学生活布置。“一个美丽的校园应该是一幅舒展的画卷,又如一部无字之书。”沈茂德颇为诗意地说道。

物化的建设可以让学校拥有美丽的外表,但未必能形成学校的内涵与气质。对于天一这本“无字之书”而言,真正支撑她的气质与底蕴的是美丽外表下的丰富课程体系建构。这一课程体系的建构源于沈茂德“把成长的‘土地’还给孩子”的基本教育路径的判断。在他看来,今天的校园中,课程形态标准化,学生学习缺乏选择性,学生的成长中,学生的自由空间太少,教室内的知识学习几乎成为学习的全部,这样的教育生态让孩子们缺少了个性化学习的幸福体验,没有了异想天开的问题探究。缺少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孩子的个性成长自然没有了自己的“土地”。因此,把“土地”还给孩子成为天一教育方式转变的一种实践。

这是一种长期的、全方位的实践。

在“走小步,不停步”的课程建设思路的指引下,天一为孩子们开辟了众多“自由土地”。高一和高二的孩子每周有100分钟的固定时间可自由穿梭于上百个不同方向的选修课中,自主学习;每年5月的科技节、10月的体育节、12月的艺术节也成了学校固定的课程板块,每个节日包含50-60项活动,这些活动均由天一的孩子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主参与;“天一科学院”“天一人文社”“天一艺术团”“天一运动队”四大社团板块则衍生出了近百个社团,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课本外的学习体验……

诚如沈茂德在2016-2017学年开学典礼上所言:“今天的天一,不仅被誉为‘无锡最美校园’,更拥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图书馆、科学楼、体育馆为我们的丰富活动提供了各种‘阵地’;我们不仅有国家课程,还开设了丰富的校本选修课程,更开设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等几十门挑战性课程,不同个性特长的孩子们在天一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不仅有着常规的课堂教学,更有‘名人课堂’、‘校友课堂’、‘学长课堂’。我们不仅有学期内的学习,还有丰富的假期活动……”

在天一,一种呈现“丰富阅读、丰富活动、丰富经历”为特征的新的学习形态已经形成。

这背后依托的是丰富的校内外资源的支撑。如果没有丰富的资源,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么,一所中学何以能聚集如此丰富的资源?天一的法宝是什么?

沈茂德给出的答案是:三高合作——高中、高校、高新企业合作办学。沈茂德称,天一已经创建了16个创新实验室,只靠学校或者一家教育装备企业显然是无法完成的。正是“三高合作”让一个个不可能在天一变成了可能。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天一同国内100多所中学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校级合作关系,同国内外数十所重点大学建立了项目研究和交流机制。若非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一所高中举办科技节,一批高校的教授会主动请缨,进校园免费给学生讲课。

作为校长,沈茂德觉得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要为“爱迪生”们造实验室,为未来的文学家建创作室,为未来的企业家孵化项目……也就是要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土壤和环境。

而今,天一拥有的优质资源和她的优质教育品牌已经形成了同向共生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基本只要学校有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都会鼎力支持,但是实在、实惠始终是天一不变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这些都是让孩子用的,不是用来展示和表演的。”沈茂德掷地有声地说道。

他播撒的种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每一个天一的孩子都知道您的名言‘天一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厚爱,您慈祥的笑容我永远都忘不了!”这是2009届天一学子钱珏在周记中写下的一段话。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渗透进每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一种文化。沈茂德笑着告诉记者:“天一的校友圈里,毕业的孩子喜欢自称‘大金矿’,还没毕业的孩子就是‘小金矿’。”

沈茂德认为,老师和家长都不是《哈利·波特》小说里的魔法师,不可能让孩子的成长一蹴而就,因此,无论是作为园丁还是家长都应该把孩子视为一座金矿,应该以多元的视角去看待孩子个性上的差异,应该用敏锐的教育智慧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势潜能,并针对他们的优势潜能制定特殊的教育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更像农业而不是工业。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加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沈茂德相信:如同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基因图谱,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只要给予合适的生长环境和适时、适宜的帮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他经常对老师和家长说: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和老师相不相信他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天才”,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热腾腾地爱他、满怀希望地期盼他、不知疲倦地帮助他。

多年来,沈茂德一直有一种信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因为这种信仰,沈茂德的内心始终鸣响着一种提醒——“在我们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的不同,每一个生命都渴望得到我们的深爱,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引导和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幸福的公民和杰出的社会栋梁……”

在他的《教育,真的不能简单》一书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次家长会议之后,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半夜爬起来,写下了《感受人民的重托》一文……晨钟暮鼓,我们奉献,春夏秋冬,我们在感受人民的重托。教师,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每一个孩子对天一中学来说不过是几千分之一,但对每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这就是职业的崇高……”

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热腾腾的爱,让沈茂德这个“农夫式”的校长带出了一批“农夫式”的教师。在天一,“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成为教师群体的一种基本描述,并成为一种传承。每年天一都有大约10位新教师入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不同的文化。让沈茂德颇为欣慰的是,每一位新教师都能够迅速地融入到天一的文化中来。

这背后是全体教师对“金矿”理念三方面内涵的深刻认同:坚信每一个孩子具有极大的潜能,应该千方百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坚信无限的期盼与足够的耐心,绝对是一种强大的引导力量,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自主发展;坚信每一个孩子是如此的不同,应该敏感学生的个性,竭尽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天一中学的胡正良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以“勤奋”“合作”“严谨”“执着”“娇贵、傲气”“理科优势”“文科特长”等关键词,对所带班级学生进行了细腻的特质分析。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个性的深刻认识,同时跃然纸上的是他对学生的安静而温暖的喜爱与期盼。像胡正良这样的老师在天一数不胜数。2006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黄梦娜的班主任徐静芳老师曾如是说:“天一的老师心中永远有座山,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天一学子在天一校园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天一学子走出天一以后成为社会之栋梁。”

采访中,沈茂德并不讳言,十多年前,在无锡,提到重点高中,很多人脱口而出的并不是天一。如今,天一则成为一块崛起的教育高地。在无锡老百姓的心目中,孩子进了天一,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抛弃总分思想的“金矿”理念恰恰唤醒了学生的“内驱力”,让生长的力量由内而外“砰砰砰”地迸发出来。个体生命的能动性、丰富性、潜在性被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出来。

现在的天一,20人以上的教育参观团每年就有近200批次。很多人追问天一的教育智慧是什么?

>>沈茂德和老师们交流工作

在450亩的土地上“深耕”了二十余载的“农夫”沈茂德觉得“适时”“适事”“适度”就是真正的教育智慧。沈茂德说:“教育要做的,就是要给每一棵幼苗以合适的生长方式(适性教育),要帮助每一朵花在该开放的时节绽放鲜艳(适时教育)。教育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耐心。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否有教师温柔的眼神?我们有没有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我们是否掌握了教育的‘节气’?”

“农夫式”校长和老师怀着美好信念播撒下金色的种子,绽开出的是满园的芬芳与惊喜。

他期待的收获——“校园里要生长各种各样的星星”

2016年高考,天一学子陈智康,以431分成绩获江苏省理科第二名、无锡市第一名;江苏省高考成绩前100名中,天一10人,其中理科8人,文科2人;总分400分以上天一48人;天一学子录取清华北大14人,其中文科学生录取北大2人。与此同时,天一共有80名学生获得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100%被美国、加拿大顶尖名校录取;另有14名高三学子被校长推荐直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这样一份成绩单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也足以让很多重点高中的校长投来羡慕的目光。对外人来说,天一是盛产“一流考生”的地方;但是,对于沈茂德来说,“一流考生”仅仅是对教育功利性需求的一种最基本的满足,远不是天一的核心关注点所在。“教育是农业的理念就是反对标准化、简单化、一刀切”,在沈茂德看来,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过多地强调共性而忽略了个性,导致我们培养出大量的“一流考生”而不是“一流学生”。现代教育恰恰需要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性。这也是天一正在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合适的教育。”沈茂德进一步补充道。

实践证明,长期的,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已经使得天一的教育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聚焦课堂”活动为例,这一连续举办十余载的教育改革研讨活动已经成为全国性、公益性的课堂教学文化研讨平台。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持续推进,天一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已从“知识”转变为“人的成长”;传统的知识课堂正走向“能力课堂”、人的“生长课堂”。这种视角的转变让天一在基础教育领域收获了诸多高含金量的奖项。其中,“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被评为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另据沈茂德透露,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申报评审中,天一的《学术性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项目在全省42个前瞻性项目评审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所有评委评分均分达90分以上的申报项目。

其实,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市级层面的荣誉和表彰,都只是天一各种探索与实验的“副产品”,孩子们的生长才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正如沈茂德在去年的开学典礼上所言:“今天的天一,不仅拥有了大面积高位稳定的质量,天一学子的发展更呈现出群星璀璨的绚丽美景。”

什么样的美景谓之“群星璀璨”?沈茂德给出的诠释是:“在我们的校园里要生长各种各样的星星,而不仅仅是高考状元。高考状元是一流考生,但不一定是一流学生。”沈茂德希望在天一的教育环境里,在丰富的资源的支撑下,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天一能够产生更多的“一流学生”。

从历年的公开报道中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天一的“一流考生”都是个性分明的“一流学生”。2010年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沈茂德推荐的洪欣格阅读面非常广泛,有较强的语言天赋和自主学习能力;2015年被斯坦福大学录取的郑怡和庄园都是天一社团活动的卓越领导,庄园时常用英文写时评和影评,郑怡则经常泡在实验室摆弄各种机械。此外,国际象棋高手、音乐小天才等也每每成为媒体报道天一学子时使用的修饰定语。

“一流学生”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悉心引领。

群星璀璨的天一背后则是深耕教育几十载的“农夫”校长和他的“农夫式”教师团队对教育最深沉的爱。

对于天一来说,“农夫”沈茂德不仅种下了300多种植物,让学校成为了“立体的教科书”,更在有形亦无形的教育土壤中埋下了朴素、纯粹的基因——对每一个孩子给予适性的教育和个性化的帮助。

在很多人眼里,沈茂德俨然是一位对教育怀有大爱的“教育家”;然而,沈茂德自己却更喜欢自定义为“沉浸在校园里的农夫”,“充满劳绩,但诗意栖居”。

猜你喜欢
农夫校园孩子
躺在树下的农夫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