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是如何炼成的

2017-05-16 09:46雷露张璐
四川劳动保障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高技能技师

文/雷露 张璐

“大国工匠”是如何炼成的

文/雷露 张璐

【调查】

随着工匠精神不断深入人心,许许多多心怀大国工匠梦想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们正在千锤百炼中砥砺前行。

中午时分,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离开,只剩下卿冬龄在实操间忙活。他的额头渗出了薄汗,眼睛也因长时间的专注而微微发红。但他依然专注地用榔头敲击着一块铝合金板子。他正在进行钣金加工技术的练习,要求一锤下去一个圆点,经过反复敲打、校准,最终要使零件的最大误差不超过0.01毫米,放到模具上要严丝合缝、完全贴合。这是卿冬龄今天要挑战的目标,遗憾的是他最终失败了。

“要实现这一精度,靠的是扎实无比的基本功,我还得练。”19岁的卿冬龄是四川锅炉高级技工学校高级工班的优秀学生代表,已有5年的钣金技术学习经历。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代工匠大师。为此,他成了班里最刻苦的学生,每天都耗在实操间琢磨、研究。由于长时间与钢铁焊花为伍,卿冬龄的双手布满了疤痕和老茧,他认为这是自己独有的勋章:“技术工人的双手就该如此。”

随着工匠精神不断深入人心,还有许许多多像卿冬龄一样心怀大国工匠梦想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们正在千锤百炼中砥砺前行。

工学结合,生产车间搬进学校课堂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培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以及与企业合作能力的提高。”成都市技师学院主管招生就业的党委副书记庄永辉表示,工人的动手能力越来越被企业所看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香饽饽”,教学的改革发展是关键。

面对当前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的现状,成都市技师学院迈出了教学改革第一步——2009年,学院开始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陈昌辉介绍,这种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将生产车间搬进课堂,师生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同时还为教师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该校2013届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李东林就是“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入校近5年,李东林朝着“学一门手艺”的目标笃学苦练。虽然年纪小,但他在钳工圈子里却算得上是“老手”,凭借高超的技术获得了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并在多项技能大赛中斩获奖项。目前,李东林已从最初的初级钳工升级为机修钳工高级技师,成为了全校最年轻的高级技师。“虽然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学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我的专业技术不亚于一线工人。”他表示,学校打造的焊接加工一体化学习工作站、模具设计制造一体化学习工作站、数控机床电气柜装调维修学习工作站,将传统教室和实训场地进行结合,一个教学场地既可学理论又可做实训,一举两得。

人才需要接受社会以及市场的检验。当下正值实习季,李东林顺利拿到了几家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综合权衡各方条件,他最终选择了成都城市燃气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表示,十分看好李东林的专业技术,如果表现优秀,实习期满留任就职不成问题。

成都市技师学院学生在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全国选拔赛上(成都市技师学院供图)

新型学徒制,企业职工培训新模式

在四川川锅锅炉有限责任公司集箱分厂焊接车间里,一名工人面带防护罩,身着工作服,手拿电焊枪,弓着身体,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团刺眼的焊花。“注意角度,不要慌。”一旁的师傅唐成凤耐心地向其讲解焊接窍门。

今年29岁的唐成凤是川锅集箱分厂焊接组组长。她从2005年开始在川锅技校学习焊工,2007年进入川锅公司从事焊接工作。10多年的时间,她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并取得了焊工高级技师资格,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成都市标兵”等称号。2015年12月,唐成凤被聘为了四川首批“新型学徒制”焊工师傅。如今,在川锅公司集箱分厂,唐成凤已然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事们经常能看见她带着徒弟们在火花飞溅、烟雾弥漫的车间里磨练技艺。

“新型学徒制”是由企业联合技工院校、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等模式,培养出懂企业精神、有文化内涵、具备专业技能、有工作经验、能迅速上岗的企业员工。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其确定了培养目标、培训内容、考核办法等,特别是能因人因岗订制学习内容,更接近国际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8月,我省在5家大型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其中川锅是唯一的民企。

“新型学徒制就是一个深入融合的平台机制,在企业和技工院校之间搭建起了有机联系。”川锅公司人事行政部负责人汪伟表示,新型学徒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目标性。一方面,企业获得了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针对性也更强。同时,师徒双方也能教学相长,共同提升,一举多得。

但汪伟同时也指出:“培养技术工人是长期过程。培养一个成熟的焊工,至少需要三至五年。”他认为,试点时间不长,只能阶段性提升技术。对企业而言,应持续培养技能人才,不能因为试点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创造学习的氛围和机制,让工人更有干劲。

政策引领,助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现场演示3D打印技术、展示烹饪技能、演绎绵竹年画与茶杯的结合……5月7日,2017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德阳启动,100多所中高职院校参与其中。这是我省连续第3年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宣传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发展成果、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精神风貌和技能才艺的大型主题活动,旨在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营造出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活动周正是四川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厚植工匠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先后编制、出台了《四川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技能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省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素质逐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有数据显示,四川通过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技能人才为着力点,先后依托技工院校建设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6个,高技能人才年培养量超过10万人。

与此同时,各市州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技能人才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培训以及更完善的成长通道,大力吸引和培养人才,以人才集聚带动产业集聚,并在社会上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比如德阳市2016年制定出台了“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实施办法”,明确从2016年到2020年,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中选拔100名德阳首席技师。“全面创新,人才是关键。如何让行业领军人才留在德阳、集聚德阳,需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打破制约人才引进培养的‘框框’。”德阳市委书记蒲波说。

2016年,四川新增高技能人才15.9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0%,人才增速创历年新高,越来越多的优秀工匠正不断涌现。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到“十三五”期末,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将达到75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0万人。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高技能技师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大国工匠”张翼飞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