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泰勒

2017-05-17 23:44崔传刚
财经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施乐泰勒计算机

崔传刚

1969年着实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人类登上了月球,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演,纽约大都会赢得了世界职业棒球大赛,查尔斯·曼森开始了洛杉矶的连环谋杀,当然,互联网也在这一年诞生了。不过,比起前四项在当时所制造的轰动,那一年的互联网并不怎么引人关注,而即便是曾置身于创造这一伟大事物前沿的众多科学研究者,也未必能想象得到,互联网会在30年后掀起一场改变世界的经济与技术革命。

但对于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而言,今日的网络世界也许只是恰好如他所愿。泰勒是互联网的发明者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正是他的提议促成了互联网前身阿帕网(Arpanet)的诞生。在阿帕网诞生的前一年,泰勒就在和利克莱德合作撰写的论文《作为通信设备的计算机》中革命性地预言:在未来,普通人将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沟通。今天,这早已经成为现实。

2017年4月13日,这位互联网之父因帕金森症及并发症在美国加州去世,享年85岁。

互联网在这个世界上诞生

1932年,罗伯特·泰勒在出生仅仅28天之后,就被一对夫妇收养。由于养父雷蒙德·泰勒是一位卫理公会派牧师,经常需要奔走于不同的教区,泰勒从小就过着到处搬家的生活,而这也影响到了他的教育,导致他经常跳级,并且在16岁时就进入父亲的母校南卫理公会大学就读。大学毕业之后,适逢朝鲜战争,他又进入海军服役。

战场归来后,泰勒依靠政府对军人的资助重返校园,进入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修读心理学。在做了两年好学生并获得硕士学位后,泰勒决定不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在他看来,要获得博士学位,无非是要学习什么临床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以便于在未来谋得一个心理医生的职位,但他志不在此。他更感兴趣的是心理学与科学相关的那部分。

离开学校之后,他当过数学和篮球老师,在飞机制造公司做过工程师,后来又进了NASA做项目经理。直到1962年,当他遇到了同样是心理学出身、时任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主任的利克莱德,他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利克莱德《人机共生》的论文深深影响了泰勒,其关于人机智能融合的超前观点让泰勒成了他的门徒,毕其余生致力于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可以更好地协助人类这一重要课题。1965年,泰勒离开NASA,步利克莱德后尘来到ARPA。第二年,他正式接任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主任,开始了他的互联网事业。

互联网先驱,2017年4月13日逝世,享年85岁

泰勒接任主任一职时发现了新的难题。当时,泰勒的办公室里有三个终端,分别连接到加州和麻省的计算机中心,这些终端有不同的操作系统,互不兼容。“不用多想你也知道这样有多蠢,”他后来回忆说,“理应只需要一个终端,用同一网络把不同的系统连接起来。”

泰勒去找ARPA局长查理-赫兹费尔德,向他推销自己的想法。仅仅用了20分钟,局长就同意了他的主意,当场从弹道导弹防御预算中拿出100万美元给了他。

就像今天某某创始人几分钟拿下融资的宣传故事一样,这一后来被广泛传播的情节其实掩盖了互联网诞生的复杂性。实际上,泰勒去推销自己的主张时并非完全胸有成竹。那时的计算机和今天完全不同,它们来自不同的生产厂商,输入输出系统各成一体,既没有标准的操作系统,也没有一般性的软件,更没有标准的信息传输方式。每一台计算机都像一个黑匣子,只有操作他们的人才懂得如何与之对话。

但这时候泰勒的另外一种超级才能开始体现,这就是他那强悍的招揽人才的能力。泰勒看中了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一位叫作拉里·罗伯茨的年轻人,希望邀请他来承担大任。然而,罗伯茨以国防部充满官僚气、难以开展研究为由拒绝了邀请。尽管泰勒三顾茅庐,他也不为所动。无可奈何的泰勒眼看要与这位天才失之交臂,却无意中打听到原来林肯实验室的大笔经费都来自ARPA, 于是他向ARPA的负责人求救,希望通过高层以经费问题向林肯实验室的主任施压。果然,两周之后,罗伯茨就到ARPA报到了。

此后两年,在巨额经费支持下,泰勒与罗伯茨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逐步找到了实现网络互联互通的正确方式。1969年10月,借助400多英里长的电话线,阿帕网上的两个加州节点实现了数据传输,至此,互联网在这个世界上诞生。尽管最初的阿帕网只有四个节点,但却标志着保罗·巴伦所提出的“分布式网络”概念的实现——即便遭受敌人的致命打击,美国的计算机也不会瘫痪了。

教父级人物

建成后的阿帕网逐渐开始用于军事目的,尤其是当时的越战。另外,泰勒本人也多次被派往越南,以帮助美军解决前线的数据报告不一致问题。他帮助美军在西贡建设了一个数据中心,但却越来越对这场战争失去耐心。与研究的远离让他对ARPA的工作不再有任何留恋,1969年,泰勒选择离开。不到一年之后,他出现在加州,进入了施乐的帕克研究中心(PARC),开始了他下一段历史性的人生旅程。

帕克研究中心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为成功的公司研究所。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激光打印机以及以太网技术,都出自这里。除了对科研的巨额投入,宽松的研究环境,良好的激励制度之外,雇用像泰勒这样的管理人才,也是该中心能够大获成功的必要因素。

泰勒具有天生的伯乐本能,极其善于培养物色人才。此外,在NASA以及ARPA的工作经历,也为他积攒了丰厚的人脉资源。在ARPA期间,泰勒因为工作关系,几乎接触到所有的高校及研究所计算机研究人员,不僅如此,像麻省理工、斯坦福以及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研究生课程,也都是他在任期间由ARPA资助设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整个美国计算机研究圈的教父级人物。

除了为施乐大举招兵买马,他还负责为中心的研究人员设定研究规划。同样是鼓励自由创新,但与在ARPA不同的是,泰勒要求施乐的研究者多研制一些日常可用的物品,而不只是那些空想而无用的玩具。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帕克研究中心充满了工匠精神与黑客气质。

在泰勒的带领下,施乐的研究团队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lto。这台电脑能够联网,使用鼠标,而且具有图形用户界面,已经具有了现代个人电脑的基本样貌。此外他们还发明了Bravo——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软件。

尽管成绩卓著,但令泰勒沮丧的是,施乐这家公司虽然有勇气在总部的几千里之外设置一个先进的实验室,却缺乏将技术转化为成果的头脑。除了关心与传统业务关联的激光打印机之外,官僚与保守的高层对于电脑业务毫无兴趣,丧失了一个又一个良机。Alto被他们束之高阁,但却启发了来过这里的乔布斯。文字处理系统Bravo的主要研发者查尔斯·西蒙尼失望之余出走微软,为新东家开发了Word。1983年,对施乐失望透顶的泰勒也带着15人的团队集体出走,自立门户。施乐为他人作嫁衣裳,变成了后人的一个笑柄。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泰勒仍有所建树,例如他协助创建了一个早期的搜索引擎,另外,也对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对于互联网,泰勒多少有些不甘心。他认为互联网爆发的时点实在是太晚于自己的预期,而他虽走在前面,却错过了最佳时机。

晚年的泰勒深居简出,甚至连美国总统克林顿给他颁发的国家技术奖也都请同事代为领取。他说,能不出湾区就尽量不出去。和很多靠互联网一夜成名的创业者不同,功勋卓著的他既没有成为亿万富豪,也没有成为大众明星,但他似乎对此并不在意。他说,自己最感到幸运的是能在近40年工作中自由选择合作共事的对象,而不必为了生意和一些蠢货打交道。

与崇尚个人主义的科技先锋不同,罗伯特·泰勒在言行之中更愿意强调集体与团队的重要性。在入选2013互联网名人堂的感言中,他甚至引用日本谚语来强调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但无论如何,泰勒一生的成就配得上后世对他的崇敬。无论是阿帕网,还是Alto电脑,抑或Bravo文字处理器,这些虽都算不上泰勒的发明,但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的确举足轻重。

虽然谦逊的他总是强调自己只是一个研究规划者,但提出项目,为项目寻求经费,物色项目成员,把握项目方向,并最终让项目落地,哪一个是可以或缺的成功要素呢?

(作者為互联网从业者)

猜你喜欢
施乐泰勒计算机
用思维导图整理运算律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一起绵羊泰勒焦虫病的诊断治疗经过
施乐Impika推出图书印刷高速喷墨解决方案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泰勒公式的简单应用
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异同和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