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应用

2017-05-17 10:24杨玉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下腹部妇产科出血量

杨玉平

(玉田县第二医院,河北 唐山 064103)

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应用

杨玉平

(玉田县第二医院,河北 唐山 064103)

目的分析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下腹部纵切口常规分层开腹法,观察组应用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对比两组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各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切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应用。

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应用效果

手术是妇产科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然而术中操作或术后护理失误,均易引发切口感染[1]。临床实践经验表明,不同的开腹、缝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手术结果。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应用效果,选取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手术指征。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57岁,平均(34.4±3.9)岁;BMI指数27~32 kg/m2,平均(29.7±0.6)kg/m2;手术类型中,剖宫产术30例,子宫手术9例,附件手术7例,宫外孕手术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34.7±4.1)岁;BMI指数28~33 kg/m2,平均(30.0±0.8)kg/m2;手术类型中,剖宫产术31例,子宫手术9例,附件手术6例,宫外孕手术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数、手术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均采用腰麻。

对照组:应用下腹部纵切口常规分层开腹法,即根据传统腹部切口切开法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游离筋膜,切开腹膜,视患者病情进行手术,术毕缝合、关闭腹膜。

观察组:应用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具体操作为:以下腹耻上缘3 cm处作横切口,用有齿镊子标记左、中、右3个点,顺着3个点横向切开皮肤,深度不达脂肪层;于切口中位处向下切开脂肪层,撕开脂肪层两侧至皮肤切口两端,撕开筋膜使其切口略长于皮肤切口,分离两侧腹直肌,充分暴露腹膜,分开腹膜外脂肪,提起并刺破腹膜进入腹腔,并视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手术,术毕逐层关腹,直接用4-0可吸收线进行皮内连续缝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情况、切口甲级愈合、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的发生率。疼痛程度评估: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分为0~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2]。甲级愈合评估:术后3~7 d,伤口无红肿渗液[3]。脂肪液化评估:伤口无红肿压痛。伤口感染评估:伤口出现红肿压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P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用(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用t、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 50 69.4±11.3 230.4±23.1 18.3±2.2 7.5±2.0观察组 50 47.0±9.8 188.2±20.6 6.5±1.6 5.2±1.6 t -23.155 30.046 9.164 11.058 P -<0.05 <0.05 <0.05 <0.05

2.2 术后疼痛情况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各组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疼痛程度评估(分) 疼痛持续时间(min)对照组 50 3.35±0.51 24.0±10.6观察组 50 2.18±0.47 11.3±4.9 t - 7.521 13.077 P - <0.05 <0.05

2.3 切口甲级愈合、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各组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甲级愈合、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对比 [n(%)]

3 讨 论

妇产科手术后确保腹部切口尽快愈合,除了和术中创伤、感染控制、术后营养支持等情况有关外,还和术中的开腹方式以及切口缝合方法有一定的相关性。传统手术通常采取腹部纵切口,该操作必要确保切口适合,一旦过长则极易出现切口疝。随着女性对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以及外形美观要求的不断提升,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在妇产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于:①开腹时间短,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4];②切口设计符合解剖生理特征,张力较小,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较轻微;③逐层撕开腹壁各层,解剖层次明确,可明显降低对血管神经、脂肪细胞的损害,有助于术后切口的快速愈合[5];④横向切口位置较低,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安全性更高;⑤应用可吸收线进行皮内连续缝合,术后无需拆线,不仅能够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满意度[6]。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下腹部纵切口常规分层开腹法与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较轻微,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提升,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比各组差异均显著(P>0.05)。由此提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也就表明,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下腹部纵切口常规分层开腹法。

综上所述,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切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1] 蔡 冰,张正宇.两种剖宫产腹部切口选择对其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7):73-74.

[2] 袁孝禹,杨开琼,龚正梅.皮下脂肪不缝合在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10(11): 121-122.

[3] 何 健.探讨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2(5):62-63.

[4] 吕春凤.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及皮下脂肪不缝合切口愈合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9):66-66.

[5] 胡叶敏.腹部横切口两种缝合法临床对比分析[J].医药前沿, 2014,8(24):148-149.

[6] 叶华珍.下腹部横切口分层撕开法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2015,06(1):80-80.

本文编辑:王雨辰

R713

B

ISSN.2095-8242.2017.08.1427.02

猜你喜欢
下腹部妇产科出血量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在下腹部手术中应用分析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