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医结合治疗跟骨骨刺临床观察

2017-05-18 05:50班秀芳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骨刺中蒙白术

周 志 班秀芳

(1.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中蒙医结合治疗跟骨骨刺临床观察

周 志1班秀芳2*

(1.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目的:观察中药白术外洗并蒙药孟根乌素-18味口服治疗跟骨骨刺性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将61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白术外洗配合蒙药孟根乌素-18味口服治疗; 对照组予以理疗及口服布洛芬治疗,14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09%,对照组有效率为6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蒙医综合治疗跟骨骨刺性跟痛症疗效较好。

中蒙医综合治疗; 跟骨骨刺; 跟痛症

跟骨骨刺以中老年人多见,由于跟骨骨刺对局部软组织产生压迫而出现疼痛,所以在走路时疼痛明显,休息时疼痛减轻。跟骨骨刺常发生在两足,但大小不一定相同,所以疼痛轻重各异。另外,疼痛还与骨刺的方向有关。如果骨刺的方向与足底平行,可能没有疼痛;如斜向下方,则常有疼痛,一般触压两足跟中央偏内侧有疼痛,跟骨骨刺是因覆盖在跟骨结节上的跖长韧带及跖腱膜不断钙化和骨化所形成,主要以跟底部疼痛,走动后好转,晨起和休息后再开始走动时疼痛加剧为临床表现。骨刺性跟痛症是由于牵拉跟骨结节骨膜上的足底腱膜所引起的跟骨下区域的足跟疼痛。此病是治疗学上的疑难病,常反复发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两组61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 年1月~ 2015 年1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跟骨骨刺性跟痛症患者,男34 例,女27例; 年龄43 ~ 66 岁,平均54 岁; 病程最长2 年,最短10 天; 其中左侧发病28例,右侧23 例,双侧10 例,均无明显外伤史。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足跟疼痛,走路时加重,或下床无法踩地,稍微活动后症状可减轻,痛点位于跟骨内侧面及跟骨下方和跟骨后面;跟骨轴侧位 X 线片见: 跟骨结节有骨刺,大小不等,多为单足。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足跟底部疼痛,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拇指用力压迫足跟中央可使疼痛加重。在踝关节背屈时,手指用力按压整个筋膜内缘,有足跟疼痛症状。X 线片示: 患足足跟骨结节处有骨刺生成。

1.3 排除标准:排除跟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内压增高症、跟骨下神经卡压综合症等所引起的跟痛症[1]。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中药白术外洗并蒙药伯冲-15味口服治疗。中药外洗处方: 生白术100g ,水煎,将患足跟放入药水中浸泡,每日1小时以上。孟根乌素-18味每日早晚各3g口服,14天为1疗程。

2.2 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治疗,每天理疗1 次,每次40min, 14 天为1 疗程。两组均治疗2 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疼痛判断标准:每次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VAS,总分10 分) 。治愈: VAS < 1 分,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行走自如,足底按压无疼痛;显效: VAS 1 ~ 3 分,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行走足底略感不适,足底按压轻微疼痛; 有效: VAS3 ~ 5 分,临床症状与体征较前减轻,行走足底轻微疼痛,足底按压疼痛,平时无需口服药物; 无效:VAS > 6 分,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变[2]。

3.2 疗效标准:治愈: 足跟疼痛症状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有效: 治疗期间足跟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以及在治疗期间足跟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短期复发; 无效: 疼痛症状无改善。[3]

3.3 统计学方法:运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性质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 包括χ2 检验、秩和检验) ,P<0. 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见表1、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0. 05

表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s)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0. 05

4 讨论

跟骨骨刺是导致跟痛症的主要原因,该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中老年人肾气虚亏,营卫虚损,腠理不密,风寒湿内侵,留滞痹涩,日久成痹。本观察采用中药外洗配合蒙药内服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跟骨骨刺导致的跟痛症取得良好的疗效。白术是最常用的补气药,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本草纲目》白术篇有这样一个验方记载,人成年牙齿长齐后,仍有个别牙齿在长,高出其他牙齿,以致咬合不齐,此名“髓溢”,用白术煎水频频含漱可治。根据李时珍这一记载,刘力红教授在其思考中医一书中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提出白术外用泡脚治疗足跟痛。肾为水脏,受制于脾土,自古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说。而白术历代医家认为是土家“圣药”,可健脾燥湿而制水,故李时珍用其煎水含漱以治“髓溢”,虽未见其具体效验案例,但足见其心裁。蒙医认为足跟痛症是体内“希拉乌素”偏盛,流注凝结于关节为主要致病因素,孟根乌素-18味具有收敛、生肌、燥“希拉乌素”的功用。笔者在临床上采取中蒙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张安桢,武春发. 中医骨伤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526.

[2]赵俊,李树人,宋文阁. 疼痛诊断治疗学[M]. 郑州: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212.

[3]张立军.中医综合治疗跟骨骨刺性跟痛症60 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12, 28(6):56.

2016年12月8日收稿

R291.2

B

1006-6810(2017)03-0029-02

猜你喜欢
骨刺中蒙白术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贴膏药并不能治骨刺
浑身骨刺的肯龙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万岁!中蒙友谊(男女声四重唱)
肯龙的凶悍骨刺
膝部有骨刺运动要科学
白术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