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轨上行走

2017-05-18 16:47张锦堂
中国铁路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轨距火车宽度

张锦堂

云南曾经有过这样一条铁路,很低调地隐藏在南部的大地上,人们习惯称之为寸轨。

通常情况下,轨距的正线标准为四英尺八点五英寸,也就是1.435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拉斯·诺思,有过一个的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指的是人们如果作了某种选择,就好像物理学中的“惯性”那样,一旦进入了某一路径,惯性的力量就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难以走出去,从而对该路径产生依赖。在这个意义上说,铁道的轨距宽度2000多年前就确立了。

为什么轨距的宽度是四英尺八点五英寸呢?这是由路径依赖的因素决定的。因为早期的铁路是由造电车的人设计,而电车的标准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电车又是造马车的人设计的,而马车的车轮有是由英国老路的宽度决定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老路又是由罗马的军队为过战车铺设的。英国的战车车轮又是由牵引战车的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决定的。这就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宽度,仍然是四英尺八点五英寸(约1.435米)的原因。尽管现在的交通工具与2000多年前已大相径庭,物事人非,但因了路径依赖的原因,导致现代铁路的宽度仍然保持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铁道轨距宽度=电车轨距宽度=马车轮距=战车轮距=两匹马屁股的宽度。这样宽度的铁路,称之为准轨。上世纪初,一条由法国人设计建造史称“滇越铁路”的铁路,却打破了路径依赖的理论,这条铁路轨距仅一米宽,因此被人称为米轨,而把在米轨上行驶的火车称之为小火车。

真正的小火车,行驶在寸轨上。

但是寸轨,似乎连很多云南人都很少知道。

我一直愿意把寸轨比喻为滇南的土著。在云南红河州一带,精巧的寸轨,大得像我们的世界,小得又像我们的掌纹。它是我经历中的重要存在,那些车站自不必说,连寸轨沿途有几座桥,几个钻洞(钻洞即隧道),钻洞有多少米,在寸轨的哪一段上旧社会经常闹土匪,我们都如数家珍。哪个伙伴的哥哥是开小火车的,那这家伙一定就是我们的老大。

童年的记忆中,我常常与小火车赛跑,或者去寸轨两旁的水田里,捕来一只只绿色的蜻蜓,炸香了,给下班回家的哥哥下酒。小火车在家门口开来开去,火车头不断漏下未燃尽的煤核,我和二姐要去把这些煤核拾回家给母亲做饭。放学回家,母亲已经把两只提兜放在灶门前,“小芬,领老六去拾二炭,别走远,走到三号弯就回来吃饭,记住啦?”“记住了。”小芬是我二姐,放下书包,我和二姐就往机口方向走。火车出站的地方,我们叫机口。有时候,火车刚过,道心里的煤核仍通红地燃着,我和二姐就把可以要的二炭捡拾到一边,我再用尿浸熄,装进提兜带回家。

三号弯过去就是泗水庄车站,再走就是遥远了。寸轨告诉我,人生有一个前方,它在永远,在遥远的另一端。这个遥远,有时候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如果听到母亲的呼唤,我们就得折头。母亲的嘱咐,比天还大,比路还长。寸轨是我生命中的遥远。我梦想着哪一天走到它的尽头。

2007年春季的某一天,我和作家苏华,相约来到精致的小城个旧。一路过来,我们打听着寸轨现在的事情,没有一个人能够为我们完整地提供寸轨的细节。甚至连寸轨几个线到底有多少公里长,都没有比较具体的数字。我和苏华商量,决定按我印象中的寸轨去行走。在个旧见到了我多年前的好友佘成伟,他也是老寸轨的儿子,听说我们要行走寸轨,马上兴奋起来,立即为我们安排行走寸轨的相关事宜。最后,他不无担忧地劝我们,寸轨上现在杂草丛生,而且听说,很多地方人已经不能走了。苏华一听紧张起来,转头问我,如果真是碰见路断了,怎么办?我说,爬山可以过去。听到我们风雨无阻的决心,成伟兄笑了起来:“那先参观个碧石铁路博物馆吧。”

乍听到个碧临屏铁路公司这个名字,我也很陌生,现在才知道这幢法式小楼原来很了不起。这里曾经是我的母校啊,我在这座老建筑里读书,长大。以为它与生俱来就是我们的学校,即使多年以后在它身边的无数次来来回回,我都认定它是我的母校,于是,我看见了,这个与我一家三代人息息相关的个碧临屏铁路公司,亦称个碧石铁路公司的原址。我的在这条铁路上工作过的爷爷、父亲、大哥已先后故去,我以像看望一位老人的眼光那样去看这个博物馆馆。个旧铁路中学的前身,就是个碧临屏铁路公司的所在地!这座总面积1720平方米的清末时期的法式风格建筑,曾經是个碧石铁路的心脏所在。它建盖于1917年,建国后改成铁路子弟学校。在这座楼房后面,是两排平房,我们的学生宿舍。现在我知道了,这些平房过去是个碧临屏铁路公司员工们住的地方,房屋周围,种着许多高大的柿子树、梨树,看去也已经生长了很多年代。每到中秋,黄灿灿的果实,总把少年们的目光惹得很馋。胆大的同学,一到更深夜静,就悄悄溜出宿舍,猴似的悉悉簌簌爬去树上,摘几个柿子或梨解馋。但是树实在是又高又粗,大部分熟透的果实,年年就在树上烂去,像风雨一样,随季节远去。这栋房子悄然间歇止了朗朗书声,人们仿照个碧临屏公司旧时的模样,重新修葺了大门,我随着苏华走进去,我要重新认识这座对锡都个旧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法式小楼。我伸头往窗外看去,小楼后的平房和那些高大的老树已经不见踪影。小楼后是一些新的建筑,看着曾经熟悉的事物不见了,心中难免有些遗憾。好在这座小楼基本还是原来的结构,地砖很旧了,但图案还很清晰,留着长辫子的、提着马灯的、穿着学生装的脚印,并没有使地砖破败不堪,反倒刻下岁月的沉稳;大门口的两块石阶是普通岩石铺就,已被时光磨得光滑发亮;小楼还保留着最初的气质,像一个旧时代的贵族,穿着燕尾服,很绅士地坐落在个旧市现代的建筑林里。只是感觉它的呼吸,充满了机煤味,很怀旧。而我的朋友苏华,已经听不到我很小资的长吁短叹,刚刚还清澈无比的目光,开始迷离起来,安安静静地独自走进了1917年以来的时间隧道中。我赶快尾随其后,也踱进了个碧石铁路展览馆,看见个碧石铁路或躺或挂,栖息在它们曾经出发的地方。看着这些沧桑的老铁路部件和图片,感觉它们很疲惫,真的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但是在个碧石铁路这个老人面前,由不得你不肃然起敬,它产生于旧中国,却是我国第一条最完整的民营铁路,全部资金均由当地的乡绅和各界人士集资而来,没有借过一文钱外债,轨距仅600毫米,全长177公里,1921年竣工通车(1960年代后,寸轨仅余鸡个线,其余全部改成了米轨),连成了个旧-碧色寨-石屏的寸轨铁路线,参与和见证了近代云南的发展史。

第二天一大早,成伟兄慎重地换了一套出门旅行的行头,送我们到火谷都车站,这里曾是他的家。他站在一片房屋的废墟旁,双手抱胸,很寸轨的样子。这个男人不愿意怀旧,我只知道若干年前,他经常用这个造型,站在火谷都火车站的一道木门前,等父亲回家。这个老寸轨铁路工程师的儿子,告诉我和苏华,寸轨像一本书,被他父亲写在心里了,博物馆里那些陈年往事,很多都出自他父亲的珍藏。成伟在火谷都看见了那年的邻居,仿佛是清早打开家门,和昨天的邻居自然地互道着问候,我要为他拍照,拍下以前的岁月。举起相机的那一刹那,我忽然闻到了成伟兄在火谷都15年前的那棵葡萄树下,挖出的那坛自酿葡萄酒的醇香。一些事物消失了,但缘自寸轨的情感,仍在心灵鲜活地生长。

我们决定走火谷都至乍甸的寸轨铁路,这段路长约16公里。寸轨静静地躺在大地,在早晨的寸轨两旁的树丛中,憩息着各式各样的鸟,鸟的祖先们,一直生活在这里,习惯了列车的铿锵和煤烟的沐浴。我听见鸟的歌唱,仍和那年一样,寸轨随着鸟声隐隐约约地铺进心灵,在峰峦间,划出一条整齐的弧线,像生命刻下的痕迹。灿烂还在山后,寸轨上的花朵为我们点亮了道路。

这是一段比较完整的寸轨。铁路的一边是很陡的坡,另一边是很高的山峰。站在寸轨上看去,风光依然,大地和植物,在春天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忽然感觉眼前的美有些悲切,黄的、红的、白的野花向上仰着头,等待雨点般的笛声由高处洒下来;山崖上的灌木似乎停止了生长,落叶像寂寥的书签,发出空洞的叹息。苏华似乎也感觉到了,我们的脚步,不约而同地轻了起来,生怕碰落了春天的眼泪。

远远地,寸轨上最著名的七号钻洞出现了,通体黑色的小火车由鸡街行驶到这里,常常不能一鼓作气地爬上这千分之三十的轨道坡度,就退到洞门前,加水加气,重聚力量。有时候列车就停在七号洞内,滚滚煤烟盈满钻洞。火车离去后,煤烟袅袅,半日不散。苏华在山洞深处停下脚步,慢慢用手指在洞壁上,抹去百年的烟尘,露出1920年的模样,仿佛能够看见当年的筑路工人,凿洞时印在岁月里的影子。苏华与寸轨七号洞,在这轻轻的一抹之间,结下了注定的缘分。沉寂已久的七号洞,15年后,被苏华寄以轻轻的一指柔情。

我们的行走,距石窝铺车站越来越近。

石窝铺是寸轨“鸡个线”的一个车站。鸡个线曾经是铁道运营图上一条最短小的运输干线。总长34.1公里,共分布着泗水庄、乍甸、石窝铺、火谷都四个寸轨中间站;一个货场:鄢棚。由鸡街出发的列车,来到石窝铺,差不多就走了一半路程。车站建在挖出来的山腰上,它在寸轨的意义,像古老的驿站,供列车加水、加气、憩息、交会。一个叫麻栗树的寨子紧挨着车站。苏华沿着寸轨行走到石窝铺时,听见麻栗树这三个字的音节很诗意,顿时就心生大喜,连说好听。却又不明白,云南土话发音的麻栗树是什么东西,弄得我连说带比地解释了将近一公里的路程。麻栗树是云南一种野生的灌木植物,结的果子比葡萄略小,一层木质的壳,核可吃,味似板栗。可我却不知道石窝铺车站有什么样的历史掌故。虽然我的老家人亲眼目睹着寸轨铁路一寸一寸地在1921年的云南大地上修建出来。石窝铺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真的就是一个小站,像寸轨那样小。三间站房,伫立在铁路边,对面高处是一座民国时期护路用的碉堡。月台很窄,仅能种些花草。职工宿舍建在车站的山坡上,住着三五户铁路人家。1970年代,个旧铁路中学在石窝铺车站,建起了学校农场。约5年间,石窝铺车站人气大增,一二百个花季少年聚集在石窝铺,割草盖房,垦荒挖地。朗朗书声,掀开了石窝铺自建站以来的热闹岁月,石窝铺车站于是名动寸轨。15岁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石窝铺,晨读暮种之余,常到站台上溜达,很崇拜地看着手提信号灯的师傅,在车站值班室里进进出出。信号灯一举,火车就停了;哨子一吹,火车就开了。多了不起,站在站台上,任梦想不由自主地飞翔。我在石窝铺学的知识,书本上的忘记了。大地上的青山綠水,老树枯藤,花鸟鱼虫,却知道了不少。石窝铺一直亲切在记忆里。我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各种树木野草,不厌其烦地告诉远道而来的苏华,寸轨的春天多么纯净:

我请你看春天的模样,银饰般闪烁的苦刺花

盛开在安静的山冈。我一朵一朵地指给你看

这春天的歌谣,以及童话的轨道

滋味好得像一片白云。想念开始的时候

春天为你牧着一生一世的花朵赶来

石窝铺车站终于呈现在面前。三间站房还在,老树仍伫立在高处。尽管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准备着看见石窝铺的凋敝和零落,但当我站在石窝铺车站的站台上,才发现这个叫石窝铺的寸轨火车站,真的没有了汽笛和列车。我们的校舍,早已荡然无存;站台上杂草丛生,野蜂低飞。阳光软软地挂在墙上,空无一人的石窝铺,苍茫、萧然。若不是机车加水用的水鹤歪歪地靠在土壁上,你会以为石窝铺从来就没发生过铿锵的事情。我忽然想起,苏华刚才在路上和我说起的一个词组,最适合眼前事物的组合:伤感的石窝铺。

在离石窝铺约一千米远的寸轨铁路旁,有一个村庄。我问一个年轻的农妇,知道石窝铺火车站吗?农妇想了想说:不知道。

农妇以为我问的是附近哪一座村庄。

噢,这是寸轨以前的故事了。

15年前,全长34.1公里的最后的寸轨鸡个线,因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停运。沿着当年的寸轨铁路一路走来,到了保存最完整的乍甸车站。离开寸轨,走出去很远,忍不住又回头,寸轨铁路那么安静,停止了一切信号、指令和等待。云南大地上,现代化的铁路网已经形成,速度时代的春天即将到来,但寸轨自1921年以来的风云际会和辉煌,仍铿锵着,直抵怀念的心扉。

——选自昆明铁路局文联《红峡谷》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轨距火车宽度
The world's longest passenger train
角度补偿轨距尺的研究与开发
600/1 067 mm变轨距动车组转向架研发可行性分析
火车
登上火车看书去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
uCOSⅡ操作系统下桥式起重机轨距偏差检测装置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