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

2017-05-18 08:06张志伟
甘肃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朗读语文素养文本

张志伟

【关键词】 朗读;语文素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122—01

朗读是朗读者努力表现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意识的精神活动。“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言语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言语”,这种“转化”的实质就是与文本的对话。朗读就是用读者的心声尝试复活文本的心声,而尝试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复活”的结果就是两者视界的交融。文本之真、之美生成于读者的阅读之中,尤其生成于朗读之中。朗读激活和唤醒蛰伏于文字间的感情和生命意识,朗读走进了文本的世界,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的意境,从而也激活、唤醒了朗读者自身的生命意识。

一、朗读是对文本意义的创造

在朗读中将书面言语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并不是一种机械的转化,而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学生要在初步感知读物的基础上,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表现读物。如,在教学《七根火柴》这一课时,一位学生朗读战士数火柴的句子时,读那几个数字是有所变化的,而不是一味地低缓,他认为无名战士读“一”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语气应稍强,露出喜悦;读”二”时伤口可能隐隐作痛,语调应稍微低重一些;读”三”时伤口可能发作得更厉害,但他强忍伤痛,声音从牙缝里硬挤出来……不同的朗读效果反映了学生不同的言语创造。

二、朗读是提升语感品质、提升言语品位的捷径

学生将规范的书面言语的符号对应转换成口头言语的“出声朗读”时,实际上就是自身语感与读物言语声音的碰撞、交流、融合,学生原有口语中那些不合乎逻辑的、无条理的、贫乏的言语表达,会得到逐步矫正,有利于培养言语表达的流利性,提高表达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在感受、发现、理解别人传递的思想、感情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学生当众讲话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但读文章时却基本清晰、流畅。因为,在口头表达时,要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的有声语言,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需要说话者有较强的语感能力,即语感的表现、运用能力,而朗读是把读物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这种转换,有现成材料、有文字依托,较为简单,语感较弱的人也能完成。而“完成”的过程往往就是他的语感由弱到强的提高过程。因此,肯在朗读上下功夫,就能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三、朗读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运动,是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才能最有效地形成朗读能力和好的朗讀习惯。朗读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对于语文学习中注意力的维持、记忆效率的提高;对于展开想象、感受情感,以及对语言音韵美的领悟等,都有显著作用。学生从准备朗读到有声语言的最终完成,需要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感受读物的过程中,语脉、层次、文气这些即使教师费力也难以讲清的内容,朗读后会豁然贯通,对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也是极好的锻炼。

四、朗读可以丰富语言仓库

朗读的过程,就是广泛汲取古今中外名家高手语言表现精华的过程。读物中那些准确的词语运用、精湛的句式结构、妥帖的修辞方法,总是在悄悄地丰富着学生的语言仓库。朗读的更高要求是既要再现又有发现。“读”与“说”是有区别的,“读”一般要“忠”于原作。一是忠于原作的言语表达;二是发现和再现读物的情感,就是对话的过程中作者、读者、文本互相发现、融合的结果。但朗读者不必要也不可能是作者或读物的代表或者化身,因为朗读也是一种创作,“创作不是作者个人的行为,读者也参与了,而且是创作的最终实现者”。文本的意义正是读者参与生产的结果。

六、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

朗读者不是被动地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换、重音的确定、节奏的变化等等,都取决于对言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的感悟。没有感悟的朗读,一味地从声音语调上刻意追求,是一种固定腔调的“八股式”。只有生命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态度及感情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地,而不是“自发”地涌现出来。朗读的激情和愿望都产生于对读物生命意识的体验和言语形式的感悟。“感之于外,受这于心”,而后“发之于唇齿”。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朗读语文素养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