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2017-05-18 01:42刘永国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滤器下腔溶栓

刘永国

(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外科,山东 淄博 255035)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刘永国

(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外科,山东 淄博 255035)

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溶栓联合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且均在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依随机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从临床治疗有效率方面入手,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5%)比观察组(92.5%)低(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溶栓联合治疗后,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存在推广价值。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指在机体下肢深静脉处血液循环不通畅,发生凝结现象。主要临床症状为:病情较轻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病情较重患者常表现为患肢肿胀,局部范围疼痛等。常见体征为:肢体肿胀、压痛、皮肤颜色改变、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曲张、瘀血性溃疡及营养障碍等[1],威胁患者健康,需积极进行治疗。本文为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溶栓联合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在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请看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6年6月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确定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其中23人和17人分别为观察组男性和女性人数,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50±2.1)岁为平均年龄;25人、15人分别为对照组男性和女性人数,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50±1.5)岁为平均年龄。在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两组无任何差异(P>0.05),可以实施相关研究。

1.2 临床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两组均符合WHO规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2];(2)征得所有患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1)伴有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血管、脑血管疾病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者及代谢紊乱、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溶栓治疗,方法为:25万~75万U为溶栓治疗中尿激酶常规用量,一般治疗3~5天,输注途径为患肢足背静脉。为阻断浅静脉,应用止血带将踝关节上方和膝关节下方进行捆扎,有利于药物在局部组织发挥更大的药用价值。若患者无抗凝禁忌症,对患者运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并运用华法令进行抗凝治疗,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情况。

在上述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方法为:为明确下腔静脉和髂骨静脉通路情况,对患者实施超声检查,穿刺患者股静脉,若患者为双侧下肢静脉血栓,穿侧置管时,应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为掌握下腔静脉解剖结构、有无血栓及静脉管径情况,对患者实施下腔静脉造影,并对双肾静脉开口位置进行明确。在肾静脉开口下缘的下腔静脉位置,在X线透视作用下,将滤器进行释放。对于滤器的形态及倾斜情况,术后应进行造影观察。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其判定标准[3]为:显效为肢体周径差与治疗前相比低于1 cm,且恢复正常的肢体活动度和张力;有效为肢体周径差与治疗前相比在1 cm~2 cm范围内,且肢体活动度和张力有明显好转迹象;无效为肢体周径差与治疗前相比大于2 cm,且肢体活动度和张力无明显好转迹象,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6.0系统软件作为本文统计分析资料;[n(%)]是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进行结果检验时采用x2进行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时的表示方法为P<0.05;(s)是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进行结果检验时采用t进行相关分析。

2 结 果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情况: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5%)比观察组(92.5%)低(P<0.05),两组统计学意义明显,见表1所示。

表1 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组对比 [n(%)]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致病因素主要包括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及血流缓慢等。一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否则将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血栓脱落引起脑、肺等各脏器系统的栓塞,严重者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进行有效治疗尤为重要。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对患者产生的痛苦小、操作简单易行等优势,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下腔静脉系统栓子的脱落,从而有效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该方法在预防栓子脱落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持下腔静脉血流通畅,使得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溶栓治疗能够使血栓和溶栓药物进行直接接触,有利于溶栓效果的显著增高,从而使溶栓剂的使用剂量减少,大大降低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上述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本文通过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溶栓联合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临床数据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5%)比观察组(92.5%)低,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溶栓联合治疗后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存在显著推广价值。

[1] 孙雨莘,吴丹明,易 巍,等.16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疗效比较[J].医学与哲学,2015,36(4):25-28.

[2] 王福安,王立富,王书祥,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5):25-27.

[3] 陈伟良,镇 奋,吕英俊,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动脉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68例[J].武警医学,2011,22(1):51-52.

本文编辑:李 豆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 and thrombolysis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LIU Yong-guo
(Zibo city is traditional surgery,Shandong zibo 255035,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and thrombolysis.MethodsEighty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40 persons) and control group (40 person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ized grouping criteria.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From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 aspects, for the relevant content analysis.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77.5%)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2.5%)(P<0.05).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through the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the treatment effect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re is the promotion value.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Thrombolytic therapy;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R543.6

A

ISSN.2095-8242.2017.14.2582.02

猜你喜欢
滤器下腔溶栓
困难滤器回收策略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花粉过滤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