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许一体化”推进与许昌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构建

2017-05-18 12:58李中轩赵普天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空港许昌试验区

李中轩, 赵普天

(许昌学院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郑许一体化”推进与许昌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构建

李中轩, 赵普天

(许昌学院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分析了许昌市区位、空间结构与资源特征,认为该市在资源存量、产业培育、交通网络和空间结构方面与郑州空港自贸试验区处于互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产业布局可以按照“卫星型”模式环绕空港自贸区展开,产业门类依据“突出特色,创新发展”原则设置,交通网络以放射状、复合型展布,基础设施按一体化推进。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外向型城市节点,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体系和绿色宜居着手推进郑许都市带进程,提高两市的产业融合度和城市服务水平,为下一步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做准备。

许昌市;地域空间结构;“一带一路”战略;“郑许一体化”

地域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地域经济活动基于技术进步和区位禀赋发展演化的结果[1]。区位在推动要素集聚的时间轴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资源、交通和政策。“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基于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国际层面地域空间结构的规划设想,因而“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城市节点的区位无疑拥有潜在的政策惠及价值,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陆路交通枢纽、“一带一路”经济带上国内重要的节点城市,其城市发展定位是国家级中心城市;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试验区、河南省自贸试验区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政策的落地,郑州的资源集聚和要素辐射功能将表现出诸多优势。

许昌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全力推进“郑许一体化”地域空间结构建设,进而实现“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三大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许昌市东北毗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以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珠高速、107国道、即将开工建设的郑许城际铁路构成郑许二市的快速交通网络;长葛产业集聚区、魏都产业集聚区、尚集产业集聚区、中原电气谷、鄢陵花卉博览园等产业节点渐成规模;这些产业集群如群星拱月般环绕于郑州新郑空港经济试验区西南边缘,形成了卫星型产业集群,将成为郑许一体化的产业支点和要素交流平台。

1 许昌市新区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

目前,许昌产业集聚区分布在市区的西南部和北部两个区域。西南部为许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集中了许继配电、西继电梯、阳光光电等装备制造业;北部产业集聚区位于许昌市北部,是许昌市近年主推的许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集中了魏都产业集聚区、尚集产业集聚区和中原电气谷三大产业园,已布局了机械加工、食品加工、金属加工、电子电气及发制品企业,既是许昌中小型企业集聚地带,也是要素集聚与扩散的最活跃地区。许昌北部产业集聚区与长葛、鄢陵接壤,在地理空间上基本实现了与长葛南产业集聚区、大周镇产业集聚区和鄢陵花卉产业博览园的融合(图1),同时本区处于郑许一体化的核心地带并与郑州新郑空港经济试验区为邻,产业区位优势突出,基本形成了新郑空港经济区卫星型产业的集聚地带。

图1 许昌北部产业集聚区主要产业园分布

1.1 区位特征

许昌北部产业园集聚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政府产业政策引领下形成了“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我完善”的民营产业群。这些自成体系的产业群体在产业拓展、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制度创新方面形成了“以我为主,海纳百川,创新发展,扎根许昌”的特色,由此营造的创业环境、制度环境、竞争环境和融资渠道为产业转移、人才引进、产品研发、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搭建了平台,深度优化了产业集聚的外部环境,极大地降低了园区企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区域竞争力。在此背景下,集聚区在产品种类、物流效率、人才流动、技术引进、地租价格和企业管理诸方面形成了要素集聚的区位高地,成为郑州周边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产业集聚带。

1.2 交通网络

许昌北部产业集聚区北距郑州80km,离新郑航空经济试验区仅45km,二者之间由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珠高速以及107国道相连接,加之已经开工的郑万高铁、郑合高铁和即将动工的机场-许昌城际铁路、机场-许昌快速通道,许昌北部产业集聚区与新郑空港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快捷高效的要素流通网络,成为郑许两地产业对接、技术协作、生态一体和城市融合的基础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网络为许昌北部产业集聚区借助郑州陆路交通枢纽、航空枢纽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提供了宽阔的物流通道和巨大的国内外产品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河南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城市节点,完成从地域性中低端制造业城市向全球化高端制造业基地城市的角色转变。

1.3 产业优势

目前,许昌已经形成继电器设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风电装备、光伏发电系统、超硬材料、电子电器制造、金属深加工、食品加工等八大类制造业基地,与新郑空港经济试验区产业互补态势初步形成。新郑空港经济试验区主导发展航空制造与服务、国际物流、电子信息和文化创意产业,其产业门类和市场分工与许昌的机械电气制造业形成互补协作态势,不存在相似产业和雷同市场的竞争基础,为两地的产业对接、市场融合、交通同网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空间。

与曾学文先生相识之前,就对他的作品神往已久。他笔下涉猎的剧种繁多,从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南音乐舞《长恨歌》《情归何处》、小剧场话剧《日子》再到新派南音《凤求凰》等,福建剧本创作的“厦门现象”由此而生。作为福建省的重点扶持剧目,音乐剧《茉莉》将在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期间亮相榕城。福州市歌舞剧院力邀曾先生的加盟,为《茉莉》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4 政策机遇

中共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3]:“加快郑新、郑许、郑焦融合发展,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提升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为郑许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许昌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郑许体一体化建设,在产业上与郑州空港经济试验区错位布局,在交通上与空港试验区实现网络对接,在生态规划上积极与空港区互通融合,“十三五”期间把许昌北部产业集聚区建成郑许一体化的核心区。”为许昌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布局给予了政策支持,提出了发展目标。同时,郑州处于“一带一路”的陆路起点,在空港物流和“郑欧班列”支持下成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因而在推动郑州市产业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提高区域发展的全球化水平方面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2016年10月河南获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之先前郑州空港获批的自贸试验区等优惠政策的支持,毗邻郑州的许昌北部产业集聚区完全能够借助空港经济试验区的政策优势错位发展、借船出海,实现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成为“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支点。

1.5 资源特征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许昌市注重存量资源盘活和增量资源的挖掘,在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许昌市为招才纳贤连续实施“英才计划”,“十二五”期间仅魏都区就引进高级技术职称人才(含博士)1019人;多方筹划集聚文化资源,先后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许昌博物馆”、“许昌大剧院”、“许昌图书馆”、“塔文化博物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教育设施,培育了豫剧《七品青莲》、《燕振昌》等当代戏剧精品工程,为繁荣许昌的文化积淀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14年7月开始实施的“许昌水系连通工程”业已完工,构建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城市水体空间架构,实现了“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的水系改造与建设目标,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又提高了城市的幸福指数。

作为三国文化的核心地区,许昌市旅游业主打三大品牌:曹魏古都智慧之旅、幸福鄢陵花都之旅、千年神垕钧瓷之旅。“十三五”期间将建成以许昌老城为核心的“曹魏古城”以及运粮河畔的“三国文化产业园”两大核心景区。鄢陵花卉产业集聚区除了已经成熟的“花博园”、“花卉之家体验园”之外,又建成了“五彩大地”主题花卉游园,极大地提升了鄢陵花卉之旅的景点丰富度和美誉度。神垕古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和“河南十佳美丽乡村”进一步提高了钧瓷之旅的价值效应,随着许昌市 “神垕5A景区工程”建设的推进,钧瓷之旅将成为许昌旅游资源的经典品牌。

2 许昌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2.1 基于空港经济区为核心的空间结构

随着新郑机场航空物流经济区、空港自贸试验区以及大数据产业园等国家级产业规划项目的落地和推进,许昌区域经济的地缘优势愈发突出。因此,许昌的产业类型和空间布局应围绕“郑州空港经济自贸试验区”这一核心,产业定位和市场取向应服从“一带一路”这一大局,空间布局应遵循“龙头集聚,组团发展”这一原则。

以既有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引导,围绕航空服务进行产业布局。以机电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许昌可以借助空港物流枢纽开拓“一带一路”等国家市场,大力推进航空产业、信息产业、金融证券业和特色三产服务业等与空港产业形成互补配套;进一步挖掘充实 “水韵莲城” 的文化景观内涵,夯实“曹魏古都”的商业文化品质,借助国家中心城市平台扩大许昌旅游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国内外影响力;积极筹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文化艺术研究团队以禹州钧瓷、鄢陵花卉、襄城烟草等为地域性载体开发绿色文化创意产业链,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

空间结构与交通网络以郑州空港自贸区为核心在外围进行卫星型放射状布局。许昌已经建成与郑许已有大交通格局相匹配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一中心四组团”的快速交通框架,同时要规划建设新型开放型交通网络,如城际快速通道和轻轨等。已有的产业集聚区:许昌新区、长葛产业集聚区、大周镇产业园、鄢陵花卉博览园等,其产业体系的集聚框架基本形成,我市产业空间的拓展与新郑空港经济试验区的对接时机基本成熟。

生态系统与生活空间的构建,可以与新郑市、空港物流试验区积极对接同构,在协调规划的前提下建设一体化生态体系。城市一体化生活空间以交通、物流、金融和文化商贸深度交流为支撑,加快两市的人员和文化交流,推动郑许二市市民的生活的融合。

2.2 产业选择与错位发展

郑州是省会所在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其定位是“国际空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商贸城市”、“省内金融和信息服务中心城市”,同时具有“优化区域发展政策”的优势。许昌作为其邻接城市,要拓展政府、社会、民间三种渠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既有产业、稳固既有市场,开拓新兴产业、寻求新兴市场,将郑州的优势转化为许昌的优势,借风扬帆,实现我市产业发展、城市融合、社会进步、生态优良的目标。

郑州空港经济试验区(自贸区)是制造园区、物流园区和自贸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枢纽区,因此“郑许一体化”第一阶段的核心是空港经济区与许昌产业集聚区的一体化。首先,空港物流可以提升许昌既有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在技术、人员、市场和管理方面机遇空前,我市产业与空港试验区融合的程度关系到我市经济在全球化价值链条上的位置,可以拓宽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其次,鼓励各类企业入驻空港自贸区产业园,将我市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直接与国际生产链融合嫁接,组建集团、树立品牌、建设国际化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体系。第三,围绕空港产业园的航空制造、信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以及服务业等,遵照同产配套、异产补充、业内创新、业外服务的基本原则,与空港产业规划错位发展推进我市产业布局。最后,积极承接与空港经济区产业相匹配的制造产业(如航空制造与服务、通讯终端设备、仓储物流等),促进我市现有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3 许昌北产业集聚的发展定位

许昌目前的主要优势有:区位邻接、交通网络、机电制造、生态城市和曹魏文化。战略定位:空港自贸区智慧型卫星城。空间布局应结合目前许昌北产业集聚的现有类型和结构,围绕空港经济试验区的载体特征和产业门类实施产业对接和布局。首先要建成向空港经济试验区倾斜的产业布局斜面,在产业类型、产业水准、产品结构、市场取向等方面向空港经济区的需求和功能倾斜。第二,整合现有产业区(集聚区)的产业类型,快速形成与空港经济区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第三,在空港试验区内(或附近)建设新兴产业园区(主要是航空类、信息类、金融类、文化产业等),强化我市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内涵和国际化趋势。第四,构建支撑产业一体化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深化两市在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等经济要素的交流融合,驱动城市融合所需要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短周期循环。

3 “郑许一体化”推进的原则与发展对策

3.1 城市融合项目推进的基本原则

“郑许一体化”方案目前处于早期规划和酝酿阶段,但在政策规定、工业项目、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和交通网络布局等方面都需要及早谋划,从布局规划和制度建设诸方面要规避针对招商政策、平台建设、空间规划、产业对接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恶性竞争问题,为此两地需要在以下方面实现统一:(1)行政体制一致性。由于行政区划的差异并未消失,区域发展的利益存在落差,两地的区域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和政策法规并不一致,这将导致地域发展制度的一系列矛盾,影响城市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2)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地域性发展目标的差异必然导致市场竞争,在市场管理、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的风险。因此,融城发展需要构建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以确保资源、资本、人员和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3)产业类型的差异性。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协作性产业集群的构建应尊照“差异布局、错位发展”原则,规避产业集群中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企业间的不良竞争。(4)交通网络的衔接性。交通网络的复杂性与通畅性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产业集聚协作区内的跨地区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必须实现互联互通,确保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可达性,否则将直接影响产业和要素集聚的效率和水平。

3.2 推进“郑许一体化”的对策

城市群既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经济要素实现集聚经济的要求[4];推进“郑许一体化”不仅需要科学的空间规划,更需要一系列体制和法规作为保障。

首先是机制与体制的对接与创新。行政区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行政执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给区域经济协作发展带来诸如“政出多门,低效运作”的障碍,会严重影响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周期和效率。因此需要建立“郑许融城”的专门协调机构,以推进郑许两地空间规划、产业对接、网络互通、生态同城等层面的深度融合。最好是设立空港经济试验区联合管理中心,由一套管理体系开展工作,同时在制度和政策方面要有创新精神,始终引领空港经济试验区的先进性。

其次是遵循绿色化、智慧化发展理念。绿色低碳原则是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本质要求[5],郑许一体化从规划到实施、从产业到市场、从交通网络到平台搭建都要贯彻绿色化理念,确保产业项目、集聚区环境、创业平台和发展理念都围绕“绿色低碳”这一主题。另外,基于信息化的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是融合发展产业带的基本要求[6],将智慧化渗透于集聚区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是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区域经济体系的重要内核和关键性标志。

第三是实施动态规划,及时调整利益空间。郑州空港经济(自贸)试验区是我省外向型经济的前沿,是“一带一路”战略下区域发展政策的试点区,特殊性政策法规的波动较大,产业布局、项目引进和市场配置等利益空间划分的稳定性较差,常常需要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协作方的管理行为和发展思路。因此,基于空港自贸试验区的郑许一体化建设,要从中原都市带建设大局出发适时调整区域发展的空间规划,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在协调双方发展目标和利益的前提下,以提高城市融合区综合经济竞争力为出发点切割利益空间。

[1] 李国平, 王志宝.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态势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3, 50(3): 148-157.

[2] 武国定. 加快建设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N].许昌日报, 2016-10-17(第一版).

[3] 谢伏瞻. 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N]. 河南日报, 2016-11-7(第一版).

[4] 方创琳, 张永姣. 中国城市一体化地区形成机制、空间组织模式与格局[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6): 5-12.

[5] 孙平军, 修春亮, 董超. 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J]. 人文地理, 2013(1) : 87-93.

[6] 刘晓君, 丁超, 卢晨. 郑汴一体化对开封市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3) : 52-55.

[责任编辑 吴保奎]

2016-12-19

2016年许昌市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一带一路战略”对许昌市产业格局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603005)

李中轩(1971-)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2.004

TU984.113

A

1671-7864(2017)02-0012-04

猜你喜欢
空港许昌试验区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乘世界空港东风,聚湾区枢纽动能!未来空港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广州空港经济,乘“机”起飞
初到许昌
许昌诗群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许昌青春诗会
从“中国制帽之乡”到空港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