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角下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再认识

2017-05-20 09:53彭俊杰
中州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再认识产业链

彭俊杰

摘要:随着农产品价格压顶的“天花板”效应和农业生产成本抬升的“地板”效应不断凸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粮食生产过剩、有效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资源消耗严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破解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要素约束”“质量约束”“效益约束”和“权利约束”,重点要从拓展潜力和创新驱动、优化结构和调整区域、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以我为主和立足国内等四个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构建粮食安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构筑更高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安全战略;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F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4-0050-06

一、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其核心是统筹协调粮食作为私人属性和安全作为公共属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领域。

当前,全产业链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模式。在国际粮食市场格局中,以美国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美国邦基(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为代表的全球四大粮商都在积极布局全产业链,打造“种植+流通+贸易”运作模式,使上下游各个环节紧密对接,实现不同环节的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并且实现覆盖全产业链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不断冲击国内粮食市场。国内方面,关于粮食产业链的研究,可追溯到产业分工、横向增值和内涵发展,如李翔(2010)从粮食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脱节、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脱节、流通和消费环节的脱节三个方面分析了粮食产业链对我国粮食流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从促进粮食企业重组并购,发展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和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加强粮食产业链连接等方面促进我国粮食产业链的发展,保障粮食流通安全。马松林(2012)定量分析了各地区在粮食产业链上的分工效率的显著差异,并指出河南、辽宁、内蒙古和天津在粮食加工环节上的综合效率最高。孙驰(2015)基于产业链视角下我国粮食价格纵向传递效应的研究,提出市场结构、政府干预和供需结构失衡均能很好解释长期内和短期内我国粮食价格纵向传递所显现出的不对称现象。

因此,在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框架下,如何统筹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收储与贮藏、产品结构与地区差异、流通管理与国际贸易等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并构建统一、完整的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切实增强粮食产品供

给和需求结构的匹配度和适应性,既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上谋划紧平衡状态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之策。

二、我国粮食产业链现状分析

粮食产业链是集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等各个环节于一体的链状組织体系,是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的集聚方式。经过30多年的粮食生产与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粮食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也逐步发生着变化,加工食品、高营养和附加值产品、畜牧产业上游的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以及非中国传统食品的需求增长趋势明显,逐步形成了主产区、主销区以及产销平衡的相对合理与稳定的产业空间格局。

1.粮食生产:产量增速放缓,气候影响凸显

如图1所示,2004—2015年,我国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的“十二连增”,并且产量增速在波动中呈现放缓趋势,2016年粮食总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具体来说,我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43069.5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62143.5万吨,12年间增加了19074万吨,年均增长2.6%。①2016年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比2015年减少519.6万吨,下降0.81%。其中以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代表的谷物产量从2003年的37428.7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57225.3万吨,年均增长3.0%。2016年谷物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达到56516.5万吨,比2015年减少708.8万吨,下降1.22%。②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种放缓趋势将长期存在,除了受人口增加的刚性需求影响,还受资源、气候、技术、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在不考虑极端气候灾害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并存。

2.粮食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基本实现自给

从粮食供给数量和结构来看,国内生产是目前粮食供给的主要渠道。2004—2015年,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以三大谷物为例,水稻的自给率稳定在99%以上,小麦的自给率稳定在98%以上,玉米的自给率稳定在101%以上。③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等收入人群比例的增大,居民消费所需要的粮食产品更加多样,对加工食品以及其他高附加价值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更具营养价值和高附加价值的高端消费层次农产品将进一步替代低消费层次的初级农产品。城乡居民肉、蛋、奶、水产品的消费稳定增长,部分替代了小麦和大米等传统粮食。与此同时,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等非食用性农产品消费也将随着人们对畜牧产品和高级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增势。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于一些非传统食品的需求也随着其生活水平的上升逐渐增加,这类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并且增长趋势更加明显。

3.粮食流通:北粮南运成为主通道,效率亟待提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格局适应资源有效利用的要求,出现了生产更加集中、产销加剧分化、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一些工业发达的沿海省份由于粮食播种面积大量减少、养殖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大量涌入等原因,从粮食盈余或基本自给的状态逐渐变为粮食大量调入的主销区。如图2所示,全国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呈现出“不断北移”“中部集中”的趋势。从各省的粮食生产来看,规模最大的是黑龙江,其后依次是河南、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河北、湖南、吉林等;从市场交易额来看,依次是山东、浙江、河南、江苏、广东、上海、天津、江西、北京、河北、贵州等。从生产、交易的区域结构来看,粮食的生产大省基本都集中在北方,而粮食交易除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外,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等东南沿海省份,“北粮南运”已经成为我国粮食流通的主通道。但是由于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粮库仓储设施简陋,中间流通搬倒环节繁多,特别是铁路散粮车因回空问题尚未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运营,造成东北粮食入关和西南、西北流入通道能力不足,粮食流通效率亟待提升。

4.粮食贸易:贸易逆差扩大,对外依赖度增强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在坚持保证重要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逐步开放了部分农产品市场,使得农业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04年的510.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861.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2%。④并且从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就开始出现了净贸易逆差,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4年的48.8亿美元扩大到2015年的457.4亿美元。而且随着国内生产资源约束性增强以及国内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近几年一些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量大幅增加,进口依存度从2004年的7.8%增长到2015年的13.5%。同时,水稻、小麦和玉米分别由净出口234.8万吨、206.7万吨、1640万吨,转变为净进口309万吨、288.5万吨和471.9万吨;大豆净进口由2047.4万吨扩大到8169.4万吨,增加了3.0倍,2015年大豆自给率仅为11.9%。⑤

三、产业链视角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多重约束

当前,偏低的种粮比较效益、分散的农地结构、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以及极端多变的天气情况和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面临生产要素、产品质量、种粮主体“硬约束”和价格市场动荡“软约束”的双重制约。

1.粮食安全的“要素约束”

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化肥投入、灌溉、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有密切关系。一是不断增长的生产性要素投入造成大量的生产性资源急剧消耗。我国拥有全球22%的人口但只有全球7%的耕地,并且粮食增产所牺牲的代价是使用了约35%的全球氮肥资源和约70%的全球可用水资源,每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规定全球标准上限的2倍,每单位农药的施用量约是全球平均的2.5倍以上。⑥这样不仅加剧了能源、资源等生产性要素的投入成本,还严重破坏了农业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支撑和环境基础。二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农村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农业弱质性效应不断凸显。农业的弱质性,不仅决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难以积极有效地吸引外部优质生产要素规模化、持续性投入,还难以形成农村劳动力、农业资本、农村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大量外流的防范措施。三是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粮食增长的传统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与人力资本和要素投入相比,技术进步推动粮食增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仍然较低,粮食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突出,已经由粮食生产环节转向粮食产前、产后环节。因此,现有的技术投入还不能适应粮食安全新形势的需要,以技术效率提升为指向的技术进步难以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缺乏稳定的技术基础。

2.粮食安全的“质量约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粮食安全不仅是体现在数量上的安全,更要求质量上的安全。一方面,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加强,对粮食产品质量的要求及关注度增加,追求高质量、无公害、无污染、安全健康的粮食产品;另一方面,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推动了粮食加工业的高速发展,而粮食产品的安全监管却由于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技术以及惩治机制等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消费者保护机制。特别是随着农业生态安全威胁不断加大,粮食产业的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峻。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不仅地越种越薄,而且带来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农业污染量占到全国总污染量的1/3左右,有1/6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每年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⑦另外,当前高碳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化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以绿色消费为导向的兼容生态价值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财政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区域生态农业补偿机制以及区域生态农业绿色技术集成创新机制等还没有完全建立,农业废弃物利用、绿色生产及绿色消费观念、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应用等软硬件方面还需要有一系列的转变,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任务艰巨。

3.粮食安全的“效益约束”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持续下降。虽然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和引导农民种粮积极性,先后出台了一揽子强农惠农的利好政策,连续十四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在聚焦“三农”发展,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频频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农民打工收入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国内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扬,极大地挤占了粮价上涨和政策红利的提升空间,这样就造成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同样,对于许多产粮大县而言,也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县乡经济从粮食上获得的收益却很低,“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到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正在转型,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着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都是精明能干的农村优秀劳动力,并不是所谓的富余或剩余劳动力,这也恰恰是当前农村急需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很多地方的粮食生产面临着缺人才、缺人手、缺人力的“三缺”现象,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三化”趋势,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问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和农村美丽的难度。三是粮食流通市场主体规范性不强,国企改革和民企发育相对滞后。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中占据着相对垄断地位,改革具有迟滞性,不能有效地对市场信号甚至是政府决策作出快速反应,而且能够对市场信号甚至是政府决策作出灵敏反应的民营企业本身发育不成熟,还正处于不断调整阶段。

4.粮食安全的“权利约束”

一方面,外国资本加速介入粮食产业链,使得现有的粮食产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严重改变了我国当前的粮食竞争格局。早在2008年,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国外资本介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经结束。这对于外国资本来说,可以合法地参与国内粮食企业在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粮食销售与精深加工、粮食流通与对外贸易等产业链上下游的经营活动。由于跨国粮食经营机构不仅拥有深厚的资源、资金和技术基础,而且已经搭建了贯通全球的贸易营销网络,并且经过多年的积累产生了全球知名的品牌效应,因此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例如以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四大著名跨国粮商控制了全球约80%的国际粮食贸易份额,它们的介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国内粮食加工与流通领域的竞争。更甚者是,在粮食产品“金融化”的趋势背景下,粮食已经和美元、石油等具有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的战略产品联系在一起,成为外国资本抢滩逐利的投资产品。外资企业以其强大的资金规模、先进的技术创新、发达的购销网络等竞争优势进入国内粮食加工领域,将会造成更多的市场不断被外资占据,进而形成粮食产业垄断,从而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国际粮食价格高企并剧烈波动,国内粮食价格稳定难度加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未来十年世界粮食价格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国际粮价波动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的贸易顺差,而且也将对国内粮食价格波动产生联动效应。在国际粮价高位运行和剧烈波动的趋势影响下,要实现国内粮价稳定的目标也将更加困难。

四、产业链视角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指出,把推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因此,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粮食总量过剩、供给不足、流通低效和市场矛盾,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发展、粮食安全量质并重的有效途径。积极推广集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对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着力拓展潜力和创新驱动,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地拓展粮食增产的潜在空间,为粮食安全提供充足的数量保证。一是积极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技术、水利、服务等投入力度,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不断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着力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二是不断强化粮食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重点推进“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粮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技术”等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力争在粮食作物生长发育、水肥高效利用、粮食收储、现代流通、质量控制、绿色消费等关键技术和智能装备方面实现新突破,增加粮食科技供给。三是加快推进粮食育种科技创新。重点推进新品种选育、稳产高产等科技示范工程,不断提升粮食育种的研发、扩繁能力,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稳产、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粮油新品种。以安全可控、高度负责的态度稳妥推进转基因技术应用,依法禁止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与生产。四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互联网+粮食”信息化体系,实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功能,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病虫害、真菌霉素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进口粮食携带疫情等防治与加工除害处理的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稻、小麦、大豆等重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病虫害、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监控体系,有效提升粮食自我保护能力。

2.着力优化结构和调整区域,不断增加粮食消费供给

未来一个时期,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着力优化结构和区域布局,以不断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粮食产品供给为主要目标,加快促进粮食生产以牺牲资源消耗为代价的“量”的需求向以绿色消费为导向的“质”的提升转变。积极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以优质水稻、强筋小麦、高品质大豆等优质产品和特色产品为发展方向,支持培育和创建知名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以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统筹经济、资源、环境和生态等要素承载能力,分类确定不同粮食生产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态发展区域布局。粮食主产区重点加强东北粳稻、长江流域优质水稻、黄淮海优质小麦、东北和黄淮海优质玉米和大豆等产业带建设,进一步强化生产条件建设,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加速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非主产区重点强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粮食生产支撑体系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油料作物安全供给,有效弥补粮食安全短板。科学开发利用江西、湖南等南方冬闲田土地资源种植早熟油菜,扩大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北省区的主要油料作物系列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开展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油茶、油橄榄等重要油料作物抗灾与节本增效新品种的鉴定筛选,进而实现粮油双丰收。

3.着力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有效提升粮食流通效率

结合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趋势和粮食需求等因素,着力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合理安排各地区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努力实现国土资源供给与粮食需求间的动态平衡。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打破限制现代粮食流通贸易壁垒和技术垄断,促进国内国际粮食生产流通要素有序流动,重点支持一批大型粮食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和多边合作,有效提升我国粮食企业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实施优质优价,不搞一刀切,使价格真正成为反映市场供求的“晴雨表”,提高农民选育优质品种的积极性。鼓励并引导国内粮食生产、购销、加工等大型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打造农企利益共同体。加快构建快速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积极完善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东沿海、华南沿海、京津、西南和西北八大粮食物流通道。以粮食物流通道建设为载体,实施粮食跨境物流建设工程,探索建立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紧紧围绕国家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重大战略布局,规划和建设一批与经济发展相呼应、以国家重大战略为支撑的粮食物流节点和粮食物流基地。

4.着力以我为主和立足国内,主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

在确保国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主动参与粮食产业国际合作。一是鼓励和支持优势粮食企业“走出去”,扶持和培育自己的跨国粮商。坚持国有粮食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并重,坚持成品粮与加工转化饲料用粮经营并重,针对国际粮商存在重贸易轻生产、重剥削轻回馈以及集团内部矛盾等薄弱环节,从产业链前端的生产、物流环节入手,通过在海外建设粮食生产种植基地,投资粮食仓储物流和精深加工基础设施,积极构建粮食原材料产业链。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支持国内企业与国际粮商、东道国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展水稻、玉米、大豆和棕榈油等重要粮食作物的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科学储运等多种形式的共赢模式,打造更加广泛的国际粮食产业合作战略联盟。二是构建粮食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拓展粮食国际合作的多边、双边协商与对话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在粮食生产与消费环节的特殊优势,加快资金、技术、人才和服务输出,直接掌握国际粮源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粮食对外贸易,建立稳定高效的国际粮食产业链。三是加快建立全球粮食市场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供需关系的分析与预测,为政府进行及时、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决策参考。加强粮食流通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共享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威胁。

注释

①相关数据由《中国統计年鉴》(2004—2015)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②《国家统计局关于2016年粮食产量的公告》,国家粮食局网站,http://www.chinagrain.gov.cn/n787423/c1022822/content.html,2016年12月8日。③张元红:《中国食物自给状况与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4期。④《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商务部网站,http://wms.mofcom.gov.cn/article/Nocategory/201606/20160601330511.shtml,2016年4月22日。⑤姜长云:《关于解决当前粮食库存问题的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14期。⑥郭利京、王少飞:《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4期。⑦《中国1/6耕地重金属污染每年受污染粮食1200万吨》,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5/27/25737835_0.shtml,2013年5月27日。

参考文献:

[1]李国祥.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N].经济日报,2014-07-15.

[2]李翔.粮食产业链视角的我国粮食流通安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马松林.中国粮食产业链的区域分工效率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6).

[4]孙驰.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我国粮食价格纵向传递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

[5]李柯瑶.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食品和生态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5).

责任编辑:澍文

Abstract: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facing with the price′s "ceiling effect" and the cost′s "floor effe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hain, China′s food security is fac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overproduction, insufficient supply, serious deple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so on, which are also the concentrated contradiction of China′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refore,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elements constraint", "quality constraint", "benefit constraint" and "right constraint" faced by China′s food security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we should strive to strengthen the expansion of potential and innovation-driven,optimize th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stock adjustment and incremental optimization,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omestic market. With building food security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model, the grain industry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and a higher level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system can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industrial chain; food security strategy; rethinking

猜你喜欢
再认识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对民主平等教育思想的再认识和再实践
《中国小说史略》对《水浒传》的分类再认识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