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文明理念应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7-05-22 01:06刘畅
绿色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张家港市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

摘要: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何避免传统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灾难,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躲不掉、绕不开的关键问题。详细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张家港市城镇化过程的具体实践,探讨了生态文明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张家港市;生态文明理念;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6204

1引言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大”将城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十七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型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设想。“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并认为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强调,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实施,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大方向。现阶段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张占斌,2013)。

2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分析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过程。一般而言,城镇化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城镇和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众多城镇化案例显示,城镇化过程伴随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胡际权,2005;王会和王奇,2011)。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加快。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78 年的17.92%快速上升到2013年的53.73%,年均增长1.02%(中国新闻网,2014)。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地区迁移,各类经济活动向城镇迅速集聚。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环境资源日趋紧张、城乡经济结构失调、自然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刘炜,2005;张占斌,2013)。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城乡环境持续恶化,王如松院士形象地称之为“五色效应”,即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开山采石白色秃斑效应。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直接导致了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甚至崩溃。进而导致清洁空气、洁净饮水、良好气候、优美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匮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美丽中国建设(龙海波,2013)。可见,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与我国现阶段国情不相符合,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良性发展,极大地桎梏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躲不掉、绕不开的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阶段论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GDP增长率已经普遍成为了地方考核评价干部政绩的首要指标。在这一指挥棒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有着强烈的意愿动用各种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尽管社会各界对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了很好的认识,但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唯GDP论英雄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转变,折射到实际工作中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时,仍然要给经济发展让路。二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滞后。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规划是指导、调控城乡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手段,适宜的城乡规划能够促进各项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对统筹城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的城乡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导致大量的无序建设,造成资源巨大浪费。三是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各级政府的绩效评比机制单一(主要由GDP来决定),没有形成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整合到一块的评价体系。另外,生态文明作为新型的文明形态,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而我国缺乏相应的社会参与政策和制度。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属于在政府倡导下的配合性参与,公众对政府的决策难以实现有效监督。

为有效避免城镇化进程的“城市病”,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力求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百度百科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表述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杨荫凯(2014)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支撑条件是发展环境的生态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要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来看,现阶段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进行城镇化规划,强调要充分融合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城镇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进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张占斌等,2013)。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城市蓝皮书》,到2030年,我国将有4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化水平将从现在的52%达到60%以上。伴随而来的可能是越来越严重的城乡环境问题,如果不加强顶层设计,解决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必将对造成我国城镇化的不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和眼光来看待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城镇化进程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特点和环境承载力,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综述以上,本文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框架(图1)。

3生态文明理念在张家港市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

3.1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张高丽,2013)。其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形式有生态经济、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三个方面。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核心理念,亦得到社會的广泛关注。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将有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和生态协调发展问题。

3.2张家港市概况

江苏省张家港市(31°52′N,120°33′E)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是长江下游南岸一座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1962年由常熟、江阴两县各划出部分地区合并成立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市,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而命名。全市总面积999 km2,其中陆域面积777 km2,现辖8个镇、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1个双山岛旅游度假区,2012年常住总人口150万人。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214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34万元和2.17万元。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试点地区,张家港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断强化“环境创造财富、生态惠及民生”理念,坚持把绿色行政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把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内容,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把优美宜居作为重要目标,把绿色人文作为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始终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级殊荣170项,是唯一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也是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首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更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市是较早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城市之一,在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已经较好地构建了蕴含生态理念的城镇化发展框架,为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样本。

3.2.1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城镇规划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科学(邬建国,2007)。其理念和原则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自然保护区管理、城市园林设计等。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应用生态学原理,使城镇化进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在景观生态系统中,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斑块数目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一般而言,增加一个斑块,则意味着增加一个避难所,一份保险。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格局尤为重要。如果把市中心比作是大斑块,那么周边的卫星镇则是小斑块。二者之间互相补充,有益互动,对于整个系统的结构稳定及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张家港市依据所辖各镇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八镇两区”市域城镇体系。十个斑块功能定位各不相同,充分保证了异质性,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在城镇化进程中,走空间集约高效发展的道路。大规模推广“三集中原则”,即“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三集中”模式,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模式等要素,打造了一批具有苏南特色、体现节地节水节能的各类载体和集中居住区。如南丰镇永联村,投资15亿元打造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贸街、农贸市场等设施,城镇功能完善,被誉为“乡村都市”。

廊道指的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现行或带状结构,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运输、保护、资源和美学等方面的作用。生态廊道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使得城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在《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提出了构建“四纵三横”生态的廊道系统,“四纵”为双山岛-香山、太字圩港、锡通高速公路、六干河廊道,“三横”为港丰公路、晨丰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生态廊道。结合生态廊道连接的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建设区等发展节点,重点安排慢行道、服务区、标识系统、交通与换乘系统、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及服务系统,提供休憩、指示、停车、换乘、信息、卫生、安全等服务。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原理。城镇化不是要消灭村庄,而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美化农村的面貌,发展现代农业。在村庄规划中,张家港市对村庄实行分类进行管理,建立长期保留村庄、阶段性保留村庄、非保留村庄数据库。在集约城乡空间的同时,综合考量村庄的实情,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康居乡村、生态村工程,打造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生态型美丽村庄,提高了城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丰度。

3.2.2发展生态可持续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显然已行不通,必须牢固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自然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发展城乡一体的生态经济。一直以来,张家港市重视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再到“环境创造财富、生态惠及民生”,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与升华,塑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一是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力求从源头控制。按照不管发展压力多大,决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增长;不管竞争态势多激烈,决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发展;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决不能以牺牲后代生存环境换取当代繁荣富裕原则,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张家港市现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9个,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布局。比如张家港保税区作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循环化链条为纽带,形成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条,园区半数以上工业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三是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格局。遵循城乡空间特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如在中心镇建成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在张家港保税区重点发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产业集群;依托沙钢集团将锦丰镇打造成江苏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形成冶金、玻璃建材、机械装备、医疗器械等四大产业板块;将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3.2.3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城乡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受,是衡量城镇化推进成效的核心指标。张家港市坚持以群众满意度和幸福度为着力点,大力实施污染防治,力争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一是持续强化污染减排。大力实施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对水污染企业实施提标升级和中水回用,电力行业实施燃煤机组全脱硫,钢铁行业建烧结机脱硫装置,逐步压缩燃煤热电机组等。二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全市天然气主管网实现“镇镇通”,城镇区生活污水處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庄因地制宜建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固体废弃物处置,分别建成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理中心、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三是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全面整治重大环境风险源,现有化工生产、仓储企业均按要求配套建设事故应急池,生产车间和储罐区围堰、外排口应急切断装置等应急设施,环保监控中心、园区应急中心和企业监控装置实现全面联网。四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严把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对违法排污企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着力解决群众环境信访问题。

3.2.4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意识或观念。张家港市在具体实践中,尤其重视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从多层面立体式搭建生态文明培育平台,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市民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法律意识,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环境。对党政领导,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干部教育读本》,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各级干部科学决策、绿色行政的水平;对骨干企业,大力开展“责任关怀”推介活动,引导规模以上企业积极投身环保公益活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守法经营理念;对中小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相关学科,着力打造“生态课堂”,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生态教育馆等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更多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对公众群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主阵地作用,开辟生态文明建设专栏,持续加强舆论引导。特别是每年以“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环境纪念日为平台,突出城乡联动的社会化生态文明主题宣传,使绿色人文理念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让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低碳出行等成为百姓生活的“绿色新风尚”。同时,通过每年举办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和两年一届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层研讨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

3.2.5建设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服务功能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多年来,张家港市按照“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原则,在城镇化过程中,运用底线思维,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加以保护。如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把香山、凤凰山两座山体划定为自然风景名胜保护区,将长江滩涂湿地等确定为重点保护区域。根据自然属性特点,开展了黄泗浦生态园、凤凰新城生态公园、双山岛生态园工程,常阴沙湿地公园、一干河滨江湿地公园、香山生态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特别是成功地把废弃窑洼地建成张家港公园;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暨阳湖生态园;把市区东郊的废弃地建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梁丰生态园;把百里沿江湿地建成天然绿色屏障,投资20亿元的将市区小城河综合改造成为中心城区的亮丽风景线。

3.2.6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缺乏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理念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就可能永远停留在口号上。张家港市在生态制度建设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使得城镇化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一是综合决策机制。20世纪90年代率先出台并坚持实施了环境保护“三个一”制度,即“一把手负总责、第一审批权、一票否决权”,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普遍推广。相继编制了全国首份生态城市规划,和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在城镇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多元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形式,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广泛吸纳外资、民资和其它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三是科学考核机制。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定期公布干部政绩“生态成绩单”,真正使“绿色元素”成为科学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这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首开先河。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使软指标变成硬任务、硬措施。四是全民参与机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提高公众对环境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4结语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为民、利民、惠民的实事工程。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张家港市城镇化实践与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非常切合,已取得了一批先行先试的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构建了注重生态文明理念应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其实践经验也启示我们,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科学地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就能够实现城市和乡村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畅:将生态文明理念实践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环境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占斌.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1): 48~54.

[2]胡际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3]王会,王奇. 中国城镇化与环境污染排放_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1(5):57~66.

[4]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EB/OL]. 中国新闻网,2014-1-20.

[5]王如松. 生态文明:生态政区建设的抓手[J]. 环境保护,2008,409: 46~50.

[6]刘炜.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必须正视的八大问题[J]. 济南大学学报,2005,15(5):12~18.

[7]龙海波. 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N]. 经济日报,2013-9-27.

[8]杨荫凯. 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哪儿[N]. 学习时报,2014-1-20

[9]张占斌,冯俏彬,蒲实.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问题研究丛书: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研究[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3.

[10]张高丽.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EB/OL]. [2013-12-16].中国政府网.

[11]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张家港市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学生作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