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矛盾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2017-05-22 07:55郭星
新农村 2017年5期
关键词:矛盾论实践论

郭星

摘要:毛泽东于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第一次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哲学论证,从而为它的形成、发展和在党内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今天,重温这两篇哲学经典,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会有更新的启示。

《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曾经出现错误的根源,是理论脱离实际、实践脱离国情。“两论”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且系统地提出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其思想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论”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哲学基础。

1 《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1.1 党的革命历史经验需要从哲学高度总结

中国革命最初十几年“两起两落”的曲折道路,把总结经验的任务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毛泽东认为, 总结经验必须提高到哲学高度, 因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党内“左”右倾错误最深刻的根源是哲学指导思想层面的错误, 即唯上、唯书、不唯实,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 把苏联经验绝对化。如果不从哲学上解决问题,那么,纠正一种错误必定还会犯另一种错误。我们党在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以后,连续犯三次“左”倾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最后,王明“左”倾错误几乎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没有从哲学高度对中国革命进行总结。

1.2 党内错误思想路线需要从哲学层面批判

毛泽东在总结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教训时,总是结合这些斗争实际进行哲学分析。1935年12月,他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着重从政治路线、政治策略上总结经验, 批评党内长期存在的狭隘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在分析这些政治错误的同时,指出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即那种认为“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思想和主张“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的形而上学思想。1936年12月,毛泽东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演讲,着重从军事上总结经验,批评“左”倾教条主义者军事路线的错误,但这篇演讲首先提出的是“如何研究战争”,即研究战争的方法论问题,强调研究战争“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所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在毛泽东看来又是很不够的,还没有对“左”右倾错误思想路线作系统的哲学分析、概括和总结,还不可能使人们完整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于是,在1937年7月和8月,毛泽东作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演讲,专门讲哲学问题。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升华

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在李达、瞿秋白、郭沫若,尤其是艾思奇等人的推动下,很快兴起了一个大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及辩证唯物论的运动。但总体来说,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还以翻译、介绍和论述经典著作为主,带有明显的幼稚性,不准确、不全面。毛泽东在研读中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同时,深入思考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创造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和经过中国革命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论》体现出活生生的中国革命的认识论和中国革命的辩证法,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 《实践论》、《矛盾论》的核心内容

“两论”论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批判否认这种“结合”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并且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提出如何实现这种“结合”。“两论”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哲学基础。

2.1 《实践论》的核心内容

《实践论》是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认识论。为了批判主观主义和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毛泽东把认识论定位为实践论。在《实践论》中,他阐明实践和认识(中国哲学称之为“知和行”)的辩证关系:1.知和行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知和行相统一,基础是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具有认识的决定地位和决定作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等。2.知和行的统一是在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的。这个认识过程包含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两个能动飞跃。3.知和行统一的过程就是获得真理的过程。知和行相统一,也是人们获得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是真理同错误作斗争并战胜错误的过程,是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限发展,永不完结。4.《实践论》实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相统一。《实践论》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科学地阐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致性。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的独创性贡献。

2.2 《矛盾論》的核心内容

《矛盾论》是中国革命的辩证法。1.阐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规律。《矛盾论》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各个规律和诸项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2.提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从事物内部无不包含矛盾,内部矛盾引起发展,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等问题。而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3.建立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逻辑结构。毛泽东阐述对立统一规律,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以矛盾的普遍性为指导,从物质运动的形式、各个运动形式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以及过程和阶段的矛盾的诸方面,建立起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逻辑结构。他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特别提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揭示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为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靠的哲学依据。

3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在实践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工作路线的基础,是最根本的东西。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在实践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里的“实际”既包括作为主体人的思想以外的客观实际,也包括主体人的思想本身即思想实际。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对于地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因时因地、结合具体情况执行中央、上级的正确方针和指示,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其次,“谋事要实”必须从思想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思想实际包括思想态度和思想能力两个方面。思想态度决定主体能动性能否发挥,思想能力决定主体能动性发挥的效果。我们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改造我们的思想实际。

3.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坚持通过理论创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用以往的理论套用实际,并不是形而上学地、教条式地应用理论,而是要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其次,坚持通过实践创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实践创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再好的理论、再好的规划如果不落实到行动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通过创业创新的实践才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3.3 堅持并发展真理

坚持并发展真理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人格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这种人格要求尤为重要,它主要体现为领导干部的做人准则和政治品格。首先,坚持并发展真理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做人准则。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实践活动对主体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人不能以个人的主观好恶和利益需要为行动出发点随意歪曲客观事物。相反如果从个人利益需要出发任意歪曲客观事实,完全不顾客体对主体的要求和限制,必然突破了为官执政的底线。其次,坚持并发展真理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政治品格。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仅是单纯地以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和规律性为依据从事各项工作,同时也是现实地变革客观事物使其服务于人的目标和理想,是主体规定性在客体上的运用。因此,我们虽然强调客体对主体的要求和限制,但绝不忽视主体自身规定性所具有的能动作用。对于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来说,这种能动作用则需要高尚的政治品格来保证。具体而言,就是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修为,来促使他们能动作用的发挥,进而来推动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实践。

(作者单位:中共开原市委党校)关键词:《实践论》;《矛盾论》;思想路线

猜你喜欢
矛盾论实践论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社会实践论:研究中国绿色住宿消费的新视角
实践论(节选)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时代内涵与哲学路径——纪念《实践论》和《矛盾论》创作80周年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论阿尔都塞对毛泽东《矛盾论》的结构主义解读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