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两汉女性文本研究

2017-05-22 08:39李晶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3期
关键词:后汉书女性形象

摘 要 先秦时期是“女祸论”形成的时期,期间經过长时间的演变,直到刘向的《列女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为女性而写的“史”,对女性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其中大篇幅描述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女性形象,偏离了自从先秦时期所塑造的负面女性形象。从先秦时期的女性“以色侍人”、“以貌误国”的形象转变为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形象,这种“品质”不限于某种特定的规定,另外专门列“孽嬖传”一篇对那些“祸国殃民”的女性进行了鞭笞。《后汉书》中对女性的叙事只停留在那些值得“褒扬”的女性身上,而那些负面的女性形象不复存在,之后的历代正史中都遵循范晔的这一传统。

关键词 “女祸论” 女性形象 《列女传》 《后汉书》

作者简介:李晶,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33

早在先秦典籍中(本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例)就有很多女性被载入史册,其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章学诚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中指出:“列女名传,创于刘向,分汇七篇,义近乎子;缀《颂》述《雅》,学通乎《诗》;而比事属辞,实为史家之籍” 。从中可以了解到,二十四史中《列女传》的名字来源于刘向的《列女传》,刘向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妇女史著作。女性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进入正史,并非开始于正史中《列女传》的设置。早在《史记》、《汉书》中就有关于女性人物的单独书写,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司马迁所创的“纪传体”史书书写并非创造了“列传”一体而是将战国时期的这种人物体例引入到《史记》之中。对于“列传”的解释,《史记》索隐曰:“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张守节曰;“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在列传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体裁即“类传”,将具有相同品质或者事迹的人物记载在一起,正史《列女传》即为此例。

综上所述,二十四史《列女传》的起源路径是:《春秋》中将女性纳入到男性的附庸中,《国语》、《战国策》中将女性单独析出,将男性和女性分为历史中的两部分入史。司马迁的《史记》作为第一部正史将战国时期的写史的体例和方式继承下来,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女性进入正史的开端。之后范晔的《后汉书》中将“列女传”作为其中的类传固定下来,二十四史中有十二部史书中设有“列女传”。

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到二十四史中的《列女传》,女性的记载或者是书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编纂上看经历了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最后以类传的形式存在于正史之中。从范晔的《后汉书》开始正史《列女传》中的女性人物取材来源已经固定下来,主要是从官方的文字档案中取材,从取材的角度看,在进行史书编纂的开始就已经具有了官方的倾向。从内容上看,对于女性的书写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左传》中书写的主要是“以色误国”的“祸水形象”;《国语》、《战国策》中书写的是具有智慧和智谋的女性;《史记》、《汉书》中则是延续了战国时期的特色,以智慧和权势为代表,被书写者停留在上层女性中。刘向的《列女传》对人物按人物品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则被自《后汉书》开始的以后诸正史所继承。

一、先秦典籍中的女性文本

先秦时期留下来的典籍很多,本文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本史书,分别为《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史书同样是三种文体的代表: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的萌芽。之所以说是纪传体的萌芽是因为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但是并不是司马迁创造了这种文体,只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因为本文的侧重点是叙事研究,所以那些出现在史书中但是一笔带过的女性不列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先秦时期的女性作为男权政治中的一部分,女性的出现总是和男性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左传》的叙事中,女性事迹的大部分记载是关于女性如何“以色误国”,所塑造的是女性的反面形象,她们的结局也往往是以悲剧收场。这样的人物有“武姜、孔父之妻、文姜、宣姜、哀姜”等等。《国语》中的女性记载很少,只有十一位,其中的一些人物的叙事也是三言两语。她们的形象主要是“居安思危、知人识物、知礼守法、果敢刚毅、心狠手辣” 《战国策》大略刻画了22个女性人物。主要分为两个主体:上层女性和下层女性。上层女性通常是和国家的政治联系在一起,如“有政治远见的秦宣太后、赵威后、齐襄王王后”,她们无疑是智慧的代表;还有后宫争宠的郑袖、阴姬、江姬。下层女性的塑造也有两个类型:注重利益的“苏秦妻、嫂、母”和重义的“聂荣”和朴实的新媳妇女性形象。到了战国时期,这时候的女性形象则主要体现在对权力的追求,对政治的影响力,不再是“以色误国”,间接的、被动的参与到男权政治中,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男权政治之中,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二、两汉时期的女性文本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对女性的专门记载,并且将其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为吕后作本纪《吕后本纪》,为外戚作世家《外戚世家》。《史记》中的吕后具有生杀予夺的政治大权。在《外戚世家》中同样列有几个代表人物:薄太后利用自己太后的权力为周亚夫开罪和立自己母家女为后;“窦太后好皇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皇帝、老子,尊其术” ;除此之外还塑造了后妃的形象,无不是利用自己的权谋之术在后宫之中争的一席之地。西汉时期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是自先秦以来女性对政治的影响力的变化,从“以色误国”、“红颜祸水”的形象到此时的“智慧与权谋”形象,对国家政治的参与更加直接。

《汉书》中对于薄太后和窦太后的记载多是依据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两书中区别最大的就是对于元后的记载,这是西汉王朝最后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后宫人物。《汉书》中的元后并不像西汉初期的吕后等人,利用智慧或者是权谋为自己争的一席之地;相反,元后对政治并没有野心,也不似其他后宫女性争权夺利。她得宠,幸运的成分比较多。在元后待嫁的时候“尝许嫁未行,所许者死”。“后东平王聘政君为姬,未入,王薨。”正是因为这些娶亲者突然去世,给政君入宫创造了先行条件。进入宫中又因为“坐近太子,又独衣绛缘诸于”,又有了地理上的优势。最后“及王妃一幸而有身”,最终稳固了自己的地位。综上看来,元后的一切似乎是符合“天时、地利、人和”。最终,王家依靠元后在当时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后汉书》中的女性文本

范晔的《后汉书·列女传》中的女性文本记载分类情况如下:“贤明类”包括渤海鲍宣妻、太原王霸妻、沛郡周郁妻、河南乐羊子妻、汝南袁隗妻。“才智类”包括扶风曹世叔妻、陈留董祀妻。“孝顺类”包括广汉姜诗妻、孝女曹娥、孝女叔先雄。“节义类”包括吴许升妻、酒泉庞淯母、沛刘长卿妻、安定皇甫规妻、南阳阴瑜妻、犍为盛道妻、汉中程文矩妻。《后汉书·列女传》中的女性文本不再是只为记录“身份显赫”的女性人物,很多平民阶层中的女性进入正史,这一传统要追溯到刘向的《列女传》,将其中的传主按照人物特征进行分类。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多家的《列女传》,如赵母注的《列女传》七卷、刘歆撰的《列女传颂》一卷、曹植撰《列女传颂》一卷、缪袭撰《列女传赞》一卷、项原撰《列女后传》十卷、皇甫谧撰《列女传》七卷、綦毋邃撰《列女传》七卷、《列女传要录》三卷。从东汉刘向开始一直到魏晋时期一直有为女性作史的史家。

四、文本演变原因分析

从《左传》中女性的记载到《后汉书·列女传》的过程是女性记载更加平民化的过程。从编纂的角度考虑,通过对《尚书》和《左傳》的了解,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周天子到诸侯国严密的史官系统,换句话说也只有周天子和诸侯国设有史官,能够记载当时发生的事情,并成为后来的史料。《左传》以《春秋》为蓝本,并参考了各诸侯国的史官记载形成了《左传》和《国语》。

《战国策》的形成主要是依据当时一些策士的策文以及史官记载,汇编而成。以上三史书主要依据的就是史官的记载,所以对于下层女性的记载比较缺乏,这是史官制度的辐射范围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史记》有人进行过考量大概依据80种以上的材料,但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对于具体的史料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可以有一个大概的归类:先秦时期的史官记载+当代的文书档案+实地调查采访,对于《史记》全书还是以当代史为主,所以参考的主要还是当代的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资料等。班固的《汉书》中所引用的史料和《史记》有交叉的地方外,还取材于诏令、奏议、起居注等。这些取材范围和平民女性也相距甚远,所以还是以上层贵族女性为主。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书之前撰写东汉史有九家之多,范晔必也参考这九家著述。他开始撰后汉书的时候距离东汉灭亡有两百多年,很多原始档案已经散失,所以据推测范还是主要根据当时的“成书”。对于《后汉书·列女传》的材料来源有学者作过统计,主要是来源于《东观汉记》、“八家后汉书”、皇甫谧的《列女传》、《华阳国志》、《山阳公载记》等。这时候的取材范围已经更广,能够接触到那些中下级女性群体。以上是从女性的阶层下移的角度进行阐释。

借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分析,怀特对叙事下了一个定义,对于叙事的作用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叙事的作用在于把否则只是编年史中事件、行为者、机构都必须被编码成为故事要素;就是说,它们必须被赋予故事的特性。” 怀特将写作历史当成历史学家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写故事的创作,但是这里的写故事不是我们理解中的虚幻的故事,而是根据真实的史料(暂且不论史料的真伪)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的书写,史料的取材和结合是为了更好的代表自己的目的或者是愿望。《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传达的是一种“使乱臣贼子惧”的政治目的,记载的是那些“悖礼”的行为,而当时的女性活动除了在宫闱之内就是和国家政治有关的“联姻”,能够进入《春秋》的必是那些祸乱国家政治的女性。到了战国时期,根据策士的策文汇编而成的《战国策》首次以“传体”的形式为女性作传,阐释了当时女性的政治影响力,春秋时期女性祸乱政治,战国时期的女性影响政治,这一传统一直被《史记》、《汉书》所继承,都承认女性的政治影响力。范晔的《后汉书》将上层女性人物放在《皇后纪》及《皇女附皇后纪》中,将下层女性入“列女传”实则是继承了刘向的做法,其目的也具有一致性,承认女性的政治影响又避免女性干政。

注释: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第四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8.

王文才.论《国语》中的女性形象.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西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顾颉刚点校.史记·外戚世家.北京:中华书局.2014.2395.

[美]海登·怀特著.董立河译.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61.

猜你喜欢
后汉书女性形象
克己奉公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寻根索源 别伪求真——曹金华教授《后汉书稽疑》简评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