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研究范式、现实障碍与路径趋势

2017-05-22 01:09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工研究

鲁 强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研究范式、现实障碍与路径趋势

鲁 强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改革开放30年后农民工群体的数量日益增长,学者对其研究兴趣不断提高,产生了丰富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分析研究范式、现实障碍、市民化路径以及研究趋势来梳理、总结与评价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其一,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等方面来概括与界定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范式。其二,梳理和概括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八个现实障碍和五条市民化(非农化)路径。其三,归纳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趋势,包括拓展研究内容,跨学科与专题研究并重;拓展研究思路,多视角与重本并重;拓展研究广度,经验与本土化并重。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式;市民化路径;路径趋势

0 引 言

农民工群体是指在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传统农民在“脱贫-入城-融合”路径中无法完成完整的、彻底的改变所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Social Community)。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经历着渐进式的改革进程,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出现户籍迁移、身份转变、职业转换、地域转移、心理重塑、社会网络重建等现象,以及相应的非同步性、非完整性、非彻底性以及非合一性等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①全国农民工总量是指年度农民工数量,包括年内在本乡镇以外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和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产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两部分。为2.71亿②全国农民工总量数据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同时该数据采用了四舍五入的方法。,比2013增长1.9%,2013年和2012年农民工数量的增长率分别为2.4%和3.9%,由此可见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基数相当之大且总量增长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兴趣不断提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热度不断增强,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与实证结论。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与讨论四类研究范式、八个现实障碍、五条市民化路径以及三个研究趋势等内容来梳理、总结和评价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趋势。

1 四类研究范式

1.1 研究对象

在研究对象部分,笔者主要梳理了农民工群体的定义、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概念以及内涵(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等内容。学界和政府对于农民工(Migrant Workers)的定义较多,如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将农民工定义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些在农闲季节外出打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欧阳力胜[1]将农民工定义为: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在农村,身份依然是农民,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获取工资性收入的外出务工人员。杨莉芸[2]和单菁菁[3]关于农民工的定义较为类似,即农民工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特有的产物,一方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另一方面也是收入来源不稳定、长期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弱势群体。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大都将农民工市民化(Urbanization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定义为农民工(流动人口或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的过程(或结果)或者农民工(流动人口或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或阶层认同的过程(或结果)。

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研究对象,学界有着不同的解读,主要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界定。首先,就狭义范畴的农民工市民化而言,任红梅[4]、朱世英[5]、于乾顺[6]、Auvachez[7]、Cohen[8]等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具体包括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福利保障权等。 其次,就广义范畴的农民工市民化而言,辛宝英[9]、李建兴[10]、杨风[11]、刘传江[12-14]、董延芳等[15]、罗炳锦[16]、杨菊华等[17]认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念、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向城市市民全面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包括农民生产方式和职业身份的转变(非农化),居住生活空间的转移(城镇化),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社会文化属性的变化(市民化),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构(结构化)、城市社会生活再适应的过程(再社会化)。

伴随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内涵的解读更多的偏向于广义的农民工市民化概念,即把农民工市民化定性为多维市民化(Urbaniz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这一理解上的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内容的完善和发展。

1.2 研究内容

就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意义、困境与现状,以及相应的破解路径或政策建议等。首先,学者普遍认识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以及农民工无法顺利实现市民化所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①本文认为我国在进入改革深水期的今天,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就命题的理论来源而言,本文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源于发展经济学,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学针对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城乡人口转移现象首先提出该命题,但是最初的理论认为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在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是同步进行的,但在中国特有的制度遗产和渐进式的改革进程下,这两者的进程被打乱了。。王满四等[18]、邓保国等[19]、张国胜[20]等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对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及新农村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1]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作为关系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2]认为农民工市民化会通过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市规模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增长。

其次,学者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挖掘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困境与现状。陈丰[23]认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由于缺乏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制度的接纳,导致其不能改变农民身份,难以形成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成为游离于城市之外的特殊群体,并将农民工市民化定义为农民工“虚城市化”。王春光[24]针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与城市化相脱节的现状,认为中国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是并没有被城市完全接纳,而是处于一种介于回归农村和彻底城市化之间的“半城市化”状态。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单单是社会学问题或经济学问题,而且还是政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行为和效果的因素非常复杂。钱文荣等[25]、杨英强[26]、陈秉公等[27]、李景文[28]、王竹林[29]、徐增阳等[30]、王春超等[31]、薛伟芳等[32]、刘传江[33]、易鹏[34]、吕文静[35]、蔡泽昊等[36]认为存在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制度障碍,以及存在由相关制度约束所产生的“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的现象、“市民为一等公民”等根深蒂固的偏见、思想上与行为上狭隘偏激的歧视障碍等等。

1.3 研究方法

根据鲁强[37]文献计量法评价的结果: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分布在社会学与统计学(C91;C8)、经济管理(F2)、人才学与劳动科学(C96;C97)等三个学科上,主要研究方法为社会学方法、统计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等。

一部分文献主要依据社会学方法,包括理论分析、现实难点分析、重要问题探讨、市民化制度路径以及政策建议等。随着研究问题深度的不断加深,学界对于宏观统计数据或微观调研数据更为青睐,即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从定性分析转向数理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同时学者对于数据来源、数据质量和数据代表性的要求也更为苛刻。本文归纳了5个总体调研案例,其中规模较大的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人民大学CGSS课题组所组织的调研。同时,除了各科研机构组织的调研数据运用于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中国统计年鉴》等都可作为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数据来源。具体调研情况见表1。

表1 主要调研情况

1.4 研究视角

农民工市民化的主流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是相对应的,即从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人口学等传统视角进行研究。刘慧芳[38]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认为农民工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以及无归属群体,城市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均没有涵盖农民工,缺少组织协调的农民工不能参与城市资源的分配,且始终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地带。顾海英等[39]、刘松林等[40]从统计学视角出发探讨上海外来农民工在“新二元结构”问题下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梅建明[41]和李斌[42]同样从统计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武汉市782名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刘文纪[43]和王春光[44]综合已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农民工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一定时间内农民工全部实现市民化不具备现实性,因此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除了以上主流研究视角外,随着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涉及更宽广的领域,从更新的视角进行研究。还有部分学者对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进行了交叉学科或跨领域的尝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有部分学者根据某地域或某时域产生的特殊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较之以往的研究也更为深入。

张智勇[45]从比较视角和代际视角分析农户兼业、农民工就业与农民工市民化在代际实现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与影响。在综合性研究成果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46]全方位地分析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国家统计局[47]公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也是研究农民工生存状态、市民化进程等问题较好的宏观层面的文献。迟福林[48-50]分析了在“十二五”大背景下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并且阐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任务以及如何让农民工成为历史的命题。在专题研究方面,韩俊[51]从公共服务的视角研究农民工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的实现路径,李强等[52]从户籍制度的视角探析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路径,刘尚希[53]和胡桂兰等[54]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体制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效益问题进行了分析。

2 八个现实障碍

我国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始于21世纪,从2000年的第一篇文献至今已有17余年的研究历程[37]。文章第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梳理已有研究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范式的界定,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等等,从而界定该问题的范畴与归纳当前研究现状。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文章第一部分并未对农民工“半城市化”“虚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市民化障碍做详细解释。基于此,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八个现实障碍①本文对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现实障碍的理解为在农民工市民化实际过程中已经出现或根据现有文献学者曾经提出的,已解决或还未解决的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困难与障碍。,分别为制度壁垒论(Institutional Barriers)、政策排斥论(Policy Exclusions)、进程阻碍论(Process Blocks)、城市成本论(Cost of City)、素质欠佳论(Poor Qualities)、生活价值论(Living Values)、土地限制论(Land Limitations)、成本高企论(High Cost)等八个现实障碍。

2.1 制度壁垒论(Institutional Barriers)

很多学者认为制度壁垒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因素。具体而言,我国存在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遗产,以及这种制度遗产和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福利制度甚至政治权利制度,构成了制度壁垒论中的主要研究内容。

柯兰君[55]和李强[56]认为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这些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农民工在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不能顺利实现市民化。与柯兰君和李强观点不同的是,刘传江等[57]认为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中间障碍因素,而非直接障碍因素。卢海元[58]和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59]认为制度壁垒作为限制城乡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屏蔽制度具有集体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因此,不平等(Inequality)或歧视性(Discriminatory)的制度壁垒是农民工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产生的主要成因。制度壁垒论不仅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是较早被学者广泛研究的问题之一。

2.2 政策排斥论(Policy Exclusions)

自2004年至今,国家连续14年出台以三农问题为中心的中央一号文件,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遗产、渐进式的城市化改革进程以及分级管理体制等原因,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对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潜在政策取向往往会出现“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偏向于会保护地方城市居民的利益而直接或间接损害农民或农民工的利益。

刘传江[60-61]认为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度的安排上并未将农民工与市民群体同等对待,而是采取重堵轻疏、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就业轻农民工安排的政策。蔡昉[62]认为户籍政策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最为根本的政策障碍。此外,郭庆松[63]研究发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依附于其上的各种城市公共福利政策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政策障碍,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在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负担上的制度“不一致”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衍生性政策障碍。

2.3 进程阻碍论(Process Blocks)

农民工市民化行为其本质是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行为或决策,具体来说是农民工通过自身努力在现有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摆脱农村身份以及摆脱城市边缘状态的动态过程。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前进、后退或者终止的可能性,本文将这种理论概括为进程阻碍论。

在图1中,左边的纵轴为农民化比率,右边的纵轴为市民化比率,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包括0~T1、T1~T2、T2~T3、T3~∞四个阶段,且在这个进程中市民化比率与农民化比率同步呈负方向变动。在0~T1阶段,市民化比率(实线)缓慢上升,与之相对应的农民化比率(虚线)处于较高位置;在T1~T2阶段,市民化比率上升非常快,与之相对应的农民化比率下降得也非常快,表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T2~T3阶段,市民化比率上升速度有所下降,与之相对应的农民化比率下降速度也随之下降,表示农民工市民化已经进入成熟期,市民化进程已经初步完成。T3~∞阶段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后期,农民工市民化已经基本完成,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已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大部分农民工已经真正成为市民,换句话说农民工彻底地融入城市。

图1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2.4 城市成本论(Cost of City)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并不能按照由市场和政府主导的“正常”道路发展,其受到了一个关键外生变量——国际政治封锁、军事斗争和外部经济环境封锁等方面的影响[64-68]。在此背景下,“理性”的选择迫使我国实行了以牺牲农村经济代价来扶持工业发展的道路,以及由此形成的工农业“剪刀差”,其实质是牺牲农村的发展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基于此,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还是政府和城市“反哺”农村的过程,也就是说政府和城市需要为农民工市民化行为付出一定的成本,即城市成本论。

“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提高大班授课效率的教学改革,目前有比较重的任务、有很多困难需要面对,许多条件还需要探索。但经过研究与实践,证明在“生物化学”中引入此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氛围好、学习态度积极,真正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也有了新的认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

石霞[69]研究发现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首要成本包括城市基础建设和住房建设等方面,加上农民工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保守估算也会超过100 000亿元,约占2009年GDP的30%。冯俏彬[70]研究认为,以2011年不变价格计算,一次性将现在已经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所需教育、社保、低保、住房方面的新增支出为18 091.04亿元,长期考虑到物价上涨、城镇化加速等因素,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成本和总成本还可能进一步拉高。

由此可见,农民工市民化难以很好进行下去的部分原因可以解释为某些地方政府和城市在获得农村大量资源(尤其是农产品资源)发展起来后不愿意支付农民工市民化的部分成本,或者说在现有城市资源、环境状况的约束下无法满足农民工市民化的所需,因此与制度壁垒轮和政策排斥论不同的是,城市成本论从基本国情出发认为我国无法完成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原因为市民化成本过高。

2.5 素质欠佳论(Poor Qualities)

部分学者如郑风田[71]认为农民工群体素质欠佳是影响其市民化的一部分原因。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市民相比前者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经济承担能力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先天劣势。然而,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促进农民工或城市工人获得更高收入的推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农民工所占比重情况见表2所示,即2012-2013年不同年龄阶段农民工接受农业技能培训、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技能培训的情况。

表2 2012-2013年接受技能培训农民工所占比重 单位:%

根据表2我们可以发现,在各个年龄阶层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比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比例都要高,可以理解为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以及更高的收入更加愿意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或农民工由于外出工作获得了比传统农民工更多的非农技能培训机会。然而就实际培训比例而言,在各年龄阶段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都很低,2012年仅24.1%,2013年也只达到29.1%,不到全部农民工的1/3。因此,农民工除了无法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或基础教育,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普及程度也非常低,这进一步加重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就业中的竞争压力。

2.6 生活价值论(Living Values)

农民工市民化是个多维复杂的概念,包括生活方式市民化、思想价值观念市民化等等。由于受教育程度、地域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农民工的生活习惯、思想价值观念与城市居民有较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当地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然而,由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维权制度很不完善,当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发生冲突时无法得到很好的调节,这会进一步加重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杨肖丽[72]、杨萍萍[73]、袁惊柱[74]等学者研究发现:部分城市居民认为外来人员不但是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更是“侵占”了原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源,因而对于农民工市民化保有抵触情绪。从素质欠佳论和生活价值论可以发现,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逐渐从狭义的定义转向广义的研究,也就是说从基本生活、住房、制度、政策等传统因素逐渐转向生活价值、思想观念、社会情绪等因素。因此,我们在承认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多维度复杂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观点并给予更充分的解释。

土地限制问题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农民工市民化土地限制问题归纳为三座大山:若农民主动期望成为市民,在户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即农专非农)的过程中,首先他必须放弃农村中所能使用的土地,以及该土地给他带来的收入(主动失去土地);其次,若农民被动期望成为市民(即目前不愿意成为市民或暂时无能力成为市民),由于征地补偿资金难以达到市场标准,那么农民还必须承担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被征用的损失,且难以解决城市落户问题(被动失去土地);再次,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农民工外出务工时也无法获得暂时性的正规住房。

表3反映了外出农民工的住宿情况,其中拥有正规住房①本文对于正规住房的定义包括:单位宿舍、与人合租、独立租赁、务工地自购房。非正规住房定义为工地工棚、生产经营场所、乡外从业回家居住和其他。的比例平均只有66.8%,有33.2%的农民工只能获得工地工棚、生产经营场所等非正规住房。在小城市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只有53%的农民工拥有正规住房,47%的农民工无正规住房。因此,汪玉奇[75]认为农民不能“富裕”地失去土地,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农民工还不能“富裕”地主动放弃土地,同时还需要保障农民工暂时性的居住地。换句话说,不论农村农民工还是城市农民工都存在主动失去土地、被动失去土地和无正规住房这三座土地限制大山(见图2),实线为农民工市民化正常的进程,虚线为逆进程,即出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倒退现象。

表3 2013年外出农民工住宿类型 单位:%

图2 农民工市民化土地限制的三座大山

2.8 成本高企论(High Cost)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的居住、生活和消费水平显而易见高于农村地区。土地限制论认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住房问题。农民工住房问题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农民工暂时性住房,即在社会融入过程中所享受住房的权利。第二种是农民工能够拥有产权住房。土地限制论已经分析了农民工暂时性住房无法满足的状况,然而在此基础上,由于城市住房价格“火箭式”的上涨,大部分农民工对于在城市购买产权房已经望洋兴叹。

表4反映的是2008-2013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及增长率,农民工人均月收入自2008年以来一直不断上升,2008年人均月收入为1 340元,到2013年人均月收入已经有2 609元,增长94.7%(如图3)。虽然增长率的数据看上去让人兴奋,但是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当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 897元,比2013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高49.37%。表5反映的是外出农民工住房情况,包括提供免费住宿、不提供免费住宿但有住房补贴、不提供住宿也不提供补贴三种。2012年提供免费住宿的比例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49.5%,到2013年下降至46.9%。2012年不提供住宿也不提供补贴的比例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42.4%,2013年却上升至44.9%,上升了2.5个百分点,即农民工暂时性住房的缺失情况更为严峻。

表4 2008-2013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及增长率

图3 2008-2013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及增长率

表5 2012-2013年外出农民工住房情况 单位:%

此外,农民工在面对城市高房价、高生活费、高消费水平的同时,无法获得与市民相等的工资待遇,也就是说成本高企已经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障碍。许传新[76]、徐建玲[77]、中山调查队办公室[78]、张斐[79]等研究认为城镇高生活成本与农民低收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致使部分或大部分农民工几乎无法在务工城市定居乃至实现市民化。

换一个角度来讲,造成成本高企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为城市成本论。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过高,政府或者城市在不愿意承担或尽可能少承担市民化成本的情况下,其成本必然转移到农民工身上。因此,成本高企论的进一步解释为,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负担市民化所必须承担的成本,还额外支付了高额的城市成本,这是造成农民工无法成为市民的主要原因。

3 五条市民化路径

根据刘传江等[80]、彭远春[81]、李爱芹[82]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归纳出五条农民工市民化路径(见图4)。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农村退出、城市进入以及城市融合。第一部分为“农村退出-城市进入”过程,包含五条市民化路径,即生存职业非农化、社会网络非农化、社会保障非农化、自身素质非农化以及意识行为非农化。同时这五条市民化路径是相互交融的,也就是说其中某一条路径如果能够首先实现,那么就会促进其他市民化路径的实现。

第二部分为“城市进入-城市融合”。此部分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相对应的五条路径为生存职业市民化、社会网络市民化、社会保障市民化、自身素质市民化以及意识行为市民化。若农民工生存职业已经市民化,那么他会寻求社会网络、社会保障、自身素质以及意识行为的市民化,加快市民化进程。同时,若在“农村退出-城市进入”还有未完成的市民化路径,那么进入“城市进入-城市融合”环节还会进一步加快前一环节的市民化进程。

图4 农民工市民化路径

五条市民化路径相对应的国家顶层设计为:国家城镇化规划中明确提出2020年总体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大目标。具体而言,第一步为“十二五”末初步实现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第二步为3~5年时间基本解决存量农民工的市民化,第三步为到2020年总体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根据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障碍和市民化路径我们可以发现,以往学者根据八个现实障碍分别从不同角度、背景和实际探索出不同的市民化路径,产生了大量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肯定已有研究成果贡献的同时,还需要认识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该问题的方向与趋势。具体而言,其一,已有关于市民化路径的研究都离不开“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城市融合”的过程(见图4),但是就不同环节的过渡策略以及衔接方法均很少提及,并未给予切实可行的农民工“身份转换”措施。其二,以往学者几乎没有从身份和功能属性上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定义或者分类,以便描述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和生存状态。然而农民工之所以无法很好地完成市民化就在于其与城市市民的众多区别,但是学者在讨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时往往会将农民工身份认同或市民化作为一个指标而不加区分地进行衡量或测度,这是前后矛盾的。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或构建农民工市民化路径需要我们在研究思路、研究广度与研究内容方面继续探究,基于此,笔者进一步讨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趋势,在更加关注我国农民工群体特征和生存状态的同时探索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潜在方向。

4 三个研究趋势

4.1 拓展研究内容,跨学科与专题研究并重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研究首先需要拓展研究内容,跨学科与专题研究并重。显而易见,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是通过某一个学科或几个学科就能够解决的,在跨学科方面,需要在涉及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人口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信息学、医学等与农民工市民化相关的学科。同时,针对我国农民工群体分化或群体特征方面,已有文献大都从宏观分化、地域分化、年龄分化、群体分化等方向展开研究的,因此未来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专题研究同样需要继续深入。例如更加关注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其中可以从社会资本分化、经济收入分化、社会关系分化、价值取向分化、从事行业分化等方面分析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群体特征,为制定地域化、差异化的市民化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4.2 拓展研究思路,多视角与重本并重

其次,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还需要拓展研究思路,多视角与重本并重。在多视角研究方面,不仅需要注重已有经验成果和经验,还需要将近几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现象纳入研究范围。例如近几年家庭式的“链式迁移”倾向逐渐增多,郧彦辉[83]和鲁强等[84]认为不仅需要加强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对农民工随迁家属以及子女等非劳动力迁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在拓展研究思路的同时,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本”,即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对象为农民工市民化行为,研究主体为农民工,任何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都不能脱离核心目标而单独存在。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工自身身份的转变,社会环境、制度政策等都是外在因素,而将有利的外在因素促进内在因素发展成为更为关键的命题。

4.3 拓展研究广度,经验与本土化并重

最后,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还需要不断拓展研究广度,在借鉴外国有益经验与理论的同时将其本土化,尤其需要加强对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国家的研究。例如,Wilcox等[85]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推动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然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西奥多·舒尔茨[86]在其新书《经济增长与农业》中进一步阐明和总结了土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人口均衡论以及教育投资等问题,而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农民工市民化路径的改革方向。

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理论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本土化研究。就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而言,陈延秋等[87]和任国强[88]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三个方面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培育要切合其市民化发展的需要,增加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引导,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心理转变。此外,就农民工群体的边缘化问题而言,鲁强等[89-90]运用TT&DTHM模型将市民化路径分为市民化能力、市民化意愿、市民化承受等内部路径以及市民化制度、市民化法律以及市民化环境等外部路径,研究结论为保证城乡一体化政策的系统性、独立性以及持久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5 结论与讨论

笔者首先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等方面来界定与概括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将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障碍归纳为制度壁垒论、政策排斥论、进程阻碍论、城市成本论、素质欠佳论、生活价值论、土地限制论以及成本高企论,因此相应的市民化(非农化)路径为生存职业市民化、社会网络市民化、社会保障市民化、自身素质市民化以及意识行为市民化。最后,笔者认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趋势为拓展研究内容,跨学科与专题研究并重;拓展研究思路,多视角与重本并重;拓展研究广度,经验与本土化并重。

不可否认,国外经典理论在研究人口流动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融入流动地(或迁移地)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包括比较利益差异理论[91]、“推力-拉力”理论[92]、中间障碍理论[93]、二元经济理论[94]等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适用于发达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理论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界在研究该问题时深入挖掘与市民化相关的理论与机理,尤其在研究某一地域、某一类型、某一行业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时更需要寻找相关研究规律,注重将“特殊”推向“一般”的研究过程。

此外,毫无疑问的是,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深水期与攻坚期,无论是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农民工总体市民化的目标①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全国两会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都意味着我们需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将制度矛盾、经济矛盾、社会矛盾、环境矛盾消灭在社会改革转型之中,从而实现“让农民工成为历史”的目标[50,90]。例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①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改革要求,这就要求发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等政策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积极作用。综合而言,研究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关乎学理、理论或学说等方面的内容,更是直接关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的完善,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欧阳力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杨莉芸.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3(5):20-24.

[3]单菁菁.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回顾、评析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8-21.

[4]任红梅.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休息权法律保护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1):100-109.

[5]朱世英.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非均衡发展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4):35-43.

[6]于乾顺.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D].南京:河海大学,2007.

[7]AUVACHEZ E.Supranational Citizenship Building and the United Nations:Is the UN Engaged in a“Citizenization”Process?[J]. Global Governance,2009,15(1):43-66.

[8]COHEN E.Reconsidering US Immigration Reform:The Temporal Principle of Citizenship[J].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11,9 (10):575-583.

[9]辛宝英.移民社会融入理论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的启示及成果评述[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6):44-51.

[10]李建兴.主体性因素与农民的市民化——关于农民市民化的调研[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2):23-27.

[11]杨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城市管理,2009,18(3):90-93.

[12]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5-12.

[13]刘传江.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32(5):48-57.

[14]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董延芳,刘传江.农民工市民化中的被边缘化与自边缘化: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5 (1):122-125.

[16]罗炳锦.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4):80-81.

[17]杨菊华,王毅杰,王刘飞,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J].人口与发展,2014,20(3):2-17.

[18]王满四,熊巍俊.科学认识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J].农业经济,2005(2):16-17.

[19]邓保国,傅晓.农民工的法律界定[J].中国农村经济,2006(3):70-72.

[20]张国胜.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45(6):4-16.

[23]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J].社会科学,2007(2):10-20.

[24]王春光.中国社会政策调整与农民工城市融入[J].探索与争鸣,2011(5):8-14.

[25]钱文荣,黄祖辉.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长江三角洲16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6]杨英强.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27]陈秉公,颜明权.论建构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公正的社会系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3):75-83.

[28]李景文.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实现途径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29]王竹林.农民工市民化的资本困境及其缓解出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0,31(2):28-32.

[30]徐增阳,古琴.农民工市民化:政府责任与公共服务创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0.

[31]王春超,吴佩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双重决定——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调查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5):83-93.

[32]薛伟芳,刘金新.关于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2012(10):87-89.

[33]易鹏.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34]吕文静.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政策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57-61.

[35]蔡泽昊,俞贺楠.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制度保障、障碍及政策优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3):36-48.

[36]刘传江.迁徙条件、生存状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进路[J].改革,2013(4):83-90.

[37]鲁强.2000~2014年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Z].工作论文,2015.

[38]刘慧芳,冯继康.“三农”难题视域下地农民工市民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58-60.

[39]刘松林,黄世为.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4(13):29-32.

[40]顾海英,史清华,程英.现阶段“新二元结构”问题缓解的制度与政策——基于上海外来农民工的调研[J].管理世界,2011 (11):55-65.

[41]梅建明.进城农民的“农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对武汉市782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6):10-17.

[42]李斌.从发展经济理论角度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J].农业经济,2007(7):13-15.

[43]刘文纪.中国农民就地城市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4]王春光.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9(5):94-103.

[45]张智勇.农民工市民化的代际实现——基于农户兼业、农民工就业与农民工市民化比较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9(11): 117-120.

[4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报告[J].改革,2009(2):5-27.

[47]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2015-06-1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 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48]迟福林.“十二五”应该让农民工成为历史[J].农村工作通讯,2010(23):41.

[49]迟福林.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十二五”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任务[C].北京:中国改革论坛文集,2010.

[50]迟福林.市场决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51]韩俊.农民工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制度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9-24.

[52]李强,胡宝荣.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J].社会学评论,2013,1(2):36-43.

[53]刘尚希.我国城镇化对财政体制的“五大挑战”及对策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12(4):4-10.

[54]胡桂兰,邓朝晖,蒋雪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5):83-87.

[55]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6]李强.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J].社会学研究,2002,17(6):15-27.

[57]刘传江,赵颖智,董延芳.不一致的意愿与行动: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参与探悉[J].中国人口科学,2012(2):87-94.

[58]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59]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60]刘传江.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1):44-47.

[61]刘传江.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J].人口研究,2005,29(4):36-52.

[62]蔡昉.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社会福利制度统筹[J].经济学动态,2010(12):4-10.

[63]郭庆松.农民工市民化:破局体制的“顶层设计”[J].学术月刊,2011,43(7):72-78.

[64]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C].北京: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3:NO.C2003026.

[65]温涛,冉光,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纯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40(9):30-41.

[66]鲁强,黄芸.农村金融进入农民收入增长研究领域的路径演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4):19-26.

[67]鲁强,黄芸.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与冲击——基于VECM模型的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2-40.

[68]鲁强.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2014,19(1):17-27.

[69]石霞.五中全会前瞻之四: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EB/OL].(2010-20-14)[2015-06-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12947191.html.

[70]冯俏彬.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EB/OL].(2013-4-27)[2015-06-12].http://www.qstheory.cn/jj/jjggyfz/201304/t20130428_226882.htm.

[71]郑风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10大关键性问题判断[EB/OL].(2010-6-20)[2015-06-12].http://www.zgxcfx.co m/Article/ 19131.html.

[72]杨肖丽,张广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迁移行为及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3]杨萍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2(7):71-74.

[74]袁惊柱.农民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就业分化视角和四川省的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28-35.

[75]汪玉奇.对农民工问题的宏观思考[EB/OL].(2010-07-21)[2015-06-12].http://www.chinareform.org.cn/forum/crf/68/ speech/201007/t20100721_37119.htm.

[76]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22(4):52-59.

[77]徐建玲.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度量: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29(9):65-70.

[78]中山调查队办公室.2010年中山市流动人口生活现状及积分制试行情况调查报告[EB/OL].(2010-12-11)[2015-06-12].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289804.

[79]张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11,35(11):100-109.

[80]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人口研究,2004,28(5):12-18.

[81]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7,31(2):81-90.

[82]李爱芹.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广西社会科学,2010(6):42-45.

[83]郧彦辉.农民市民化程度测量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探析[J].学习与实践,2009(8):109-112.

[84]鲁强,黄芸.中国农村金融供求体系的动态博弈研究——基于双重二元结构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2):101-112.

[85]WILCOX W,COCHRANE W W.Economics of American agriculture[M].London:Prentice Hall,1974:106-130.

[86]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郭熙保,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6-90.

[87]陈延秋,金晓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考察[J].西北人口,2014,35(4):105-111.

[88]任国强.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就业与非农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天津的考察[J].南开经济研究,2004(3):3-10.

[89]鲁强.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边缘化与市民化路径——基于TT&DTHM模型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5):117-128.

[90]鲁强,徐翔.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基于TT&DTHM模型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2):200-207.

[91]王亚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92]EVERETT S L.A Theory of Migration[J].Demography,1966,3(1):47-57.

[93]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94]罗锋,黄丽.人力资本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影响——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1 (1):10-19.

A Research Overview on Rural Migrant Worker Citizenization——Research Paradigm,Realistic Obstacle and Path Trend

LU 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With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ncreasing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scholars'research interest continuously increasing,abund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made in the field of migrant worker citizenization.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paradigms,realistic obstacles,citizenization paths and research trends,this paper combs,summarizes and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volving the issue of migrant worker citizenization.Firstly,the research paradigms in migrant worker citizenization study are summarized and defined from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bject,research content,research method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econdly,eight realistic obstacles occurring in the migrant worker citizenization process are combed and high cost while summing up five citizenization paths.And finally,the research trends in migrant worker citizenization study are summarized.

rural migrant worker citizenization;research paradigm;citizenization path;path trend

F224;F241

:A

:2095-929X(2017)03-0046-14

(责任编辑 时明芝)

2017-03-08

江苏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叶菜(不结球白菜、甘蓝)产业链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CX(15)1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改革深化期行业收入差距及变动趋势研究:实证与政策”(13YJA790040)。

鲁强,男,安徽阜阳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农民工市民化、福利经济学,Email:luqiang 1993@126.com。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工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