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早餐奶奶的坚守

2017-05-23 11:40王砾尧
中国信用 2017年4期
关键词:豆浆早餐网红

◎文/本刊记者 王砾尧

“网红”早餐奶奶的坚守

◎文/本刊记者 王砾尧

25年的时光里,毛师花的早餐温暖了一批批学子,孩子们在外学习归来,总是会去再吃一顿她做的早餐。虽然样式不多,也并不特别,但里面融汇了信念、关爱、仁义、坚守……其中的朴实与温暖,成为浙江省衢州市黄坛口乡几代人心中最亲切的记忆。

1月的一天,凌晨1点,浙江省衢州市的黄坛口村,室外气温接近0℃,很多人刚进入梦乡,毛师花的一天却才刚刚开始。这位已经85岁高龄的老太太,因为多年来坚持卖5毛钱的早餐,最近意外在网上走红。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顿顿“亏本”的早餐,需要她每天花5个小时精心准备,主要是为了让附近上学的孩子吃上热乎、新鲜的早餐。

最便宜的早餐

粽子5毛一个,鸡蛋饼5毛一只,糯米粿5毛一只,豆浆5毛一袋……有人说这可能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早餐了,多年来,老人亲手做的早餐,一直是这个价格。

毛师花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发煤炉。

1点多,她取下挂在梁上的推杆,扣在石磨上,开始磨制提前一夜泡好的黄豆。她娴熟地推着石磨,使劲推几圈,就歇一下补加些豆子。豆花开始从磨盘上掉落,加水、滤渣……

2点多,做粿子的糯米团上锅开蒸,煮热后她用布包着疾步走向另一间屋子,放在石臼中,拎着十多斤的锤头碾打定型。

3点多,她开始做粿子,馅料都是自己拌的,甜的是芝麻加糖,咸的是榨菜肉丁。捏团、放料、捏合、定型,做一个大概半分钟,两种口味各做30个左右。

4点多,煮豆浆、蒸粽子、拌面糊、切包菜……她拿出小锅子准备熬粥,这是为少部分爱喝粥的孩子准备的。熬好后,她从篮子中找出毛巾、布条层层包裹,最后盖上女儿留下的皮衣进行保温。

毛师花的家,离她摆摊的黄坛口乡中心小学不过200米。她住在一幢建于1964年的平房,隔成了3大间。进门的屋子,堆满了袋装糯米、柴火、煤球、粽叶和桌椅;中间是她的操作间,30多平米;里屋则是她放东西的冰柜和调料。两间厨房摆满了各种食材与加工的器具,虽然物品杂,可房子里一尘不染,也没有异味。院里养着鸡鸭,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屋外晒着干货。睡觉的地方还不到房屋总面积的1/10,总体看,百来方的房子与其说是住宅,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大仓库。

蜷于下雨漏水的旧房,并非是她无处可去。放着4层楼的新房不愿住,只为了出门摆摊更方便。25年前,毛师花跟着在水电站做钳工的丈夫来到黄坛口,舍弃了做裁缝的手艺,开始在村口摆早餐摊补贴家用。时光荏苒,早餐摊还在,但对于毛师花的意义却已彻底不同。

“我苦一点无所谓的,就是舍不得学校里的孩子,学校放假就不做了。”毛师花说。

被大量点赞的5毛钱价格,于她而言,其中的动力并不复杂:“我做一做身体好、心情好,大家也好。”

黄坛口村支书吕三古与毛师花相识50多年,说到此事,颇为感慨:“她就是为了小学里的孩子,如果没有她,很多学生这么早都吃不上早饭。”

毛师花的热心肠出了名,很多人卖给她食材也掐头去尾,供的也是最好的鲜货。可跟糯米面、鸡蛋1∶1的配比,5毛钱一个,亏本在所难免。虽然不计较盈利,但毛师花也并不愚钝,她指着桌上的芝麻馅料说:“这个前两年8块钱一斤,今年12块了。”说着,粿子里的芝麻馅还差点满着溢出来。

最亲切的味道

5点多,寒风拂过还在睡梦中的黄坛口村。她开了门,把东西分两趟用三轮车运到村口。

6点多,黄坛口乡中心小学附近的路口,毛师花在漆黑一片中坐定,开始煎蛋饼和糯米粿。几簇炉火在一片昏暗中静默亮着,掀开炉上的锅盖,升腾起一团豆浆的清香。

学生吕志豪第一个出现,他从2年级开始就在毛师花的摊位吃早餐。鸡蛋饼、豆浆、粽子、稀饭各1份,花了两块钱。

“奶奶,您冷不冷,腰还痛吗?”吕志豪一边吃着毛师花递上的粽子一边问道。

“奶奶今天穿了5件衣服,有炉子暖着,不冷。”

“奶奶,我放假后就过来看您。”吕志豪打算在假期到奶奶家帮忙做些家务。

跟周围的早餐摊比,毛师花的摊位上几乎都是孩子。毛师花几乎从来不看钱多少,孩子们给少了她也不在乎。

34岁的姜寅磊和一群“娃娃客”比起来,显得“资深”多了。他习惯性地给自己打了一碗豆浆,搭配鸡蛋饼站着就开吃。从小学起,姜寅磊就常在奶奶这里吃早餐。20年的味道,他已经戒不掉。“吃上奶奶做的鸡蛋饼,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朴实和温暖。”姜寅磊满足地说到。

二年级的刘思佳看见姜寅磊在喝豆浆,他告诉奶奶自己有些口渴,可身上钱已经花完。“没关系,奶奶给你打到袋子里。”毛奶奶拍拍他的肩膀,让他边走边喝,别迟到了。

7点,一辆中巴车在桥头停下,孩子们纷纷向着早点摊走来,不一会就把毛师花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尽管毛师花麻利地递过一样样早点,但还是有些忙不过来。于是有的孩子自己动手打起了一碗碗豆浆;有的孩子吃好了就把钱压在碗下,打个招呼便走了;有的甚至把用过的碗洗干净,再用来装豆浆,一切都像是约定好般的默契。

黄坛口乡中心小学毕业生李文琦说:“有一次,我不小心将糯米馃掉落在地,心里正着急,奶奶立即说‘我再给你一个,不要钱’,这让我感动很久。有一次一个四年级的同学打豆浆的时候把碗砸碎了,没想到奶奶根本没在意碗,反倒问他手有没有伤到。长大后,我也要像奶奶那样,向社会播洒爱心。”从孩子们飞舞的神采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这位早饭奶奶喜爱之情。

“早饭奶奶,我要一个粽子一个馃,带走的!”“奶奶,我要两个油饼,一个蛋饼。”……当清晨的山谷里还笼罩着淡淡的云雾时,位于黄坛口集镇附近的早餐店已经围满了人。“早饭奶奶”是黄坛口小学的孩子们对毛师花的称呼,更是毛师花二十多年的生活写照。

老人的摊很小,两张供客人吃饭的方桌,七条凳子,一张摆着各种调料、菜馅与碗筷的台桌,四个分别用来发饼、煎饼、热豆浆的煤炉,再加上一辆小三轮车,这便是她做生意的全部家当了。

出生在黄坛口村的吕嘉黛尔,即将大学毕业,毛师花成为“网红”后,她的不少同学都在朋友圈发文怀念。“我上小学就吃她做的早饭长大,她的豆浆都是很浓的,跟边上的店完全两个味道。”吕嘉黛尔说上初、高中后,她们还经常回去和毛师花聊天,大家好像都是她的孙女一般。

8点学生上课后,毛师花便要收摊。临走前,她拿起水壶将剩余热水洒在地面,用扫帚清扫掉落的垃圾。这位背有些弓,脖子也有些歪的八十岁的老人,在收起碗盘桌椅后,骑上了三轮车,向着弄堂深处慢慢驶去。

“大家都知道我这里便宜,像他们干体力活的一天收入总共没几个钱,来我这里吃一顿最多也就两块半,而去城里吃同样的东西要六七块钱了,这样算,他们一年省下一千多块钱。”毛师花笑道。

记者问她东西卖得那么便宜,会不会赔本?毛师花摆摆手,说:“赔不赔本我根本就没算过,只是二十多年都这个价格,大家都习惯了,我也觉得好算。”她说,摆摊的目的不是赚钱,“这就是我的生活。和客人说说话,我很快活的。每天搬搬东西,身体也可以锻炼锻炼。特别是这些孩子,看见他们我心里就很舒畅。我这个年纪了,就需要这样。”毛师花轻松地说到。

当被问及会不会因为卖的太便宜,被同行抱怨,毛师花说:“我也想到他们的,所以我每天做的早点都不多,而且一卖完我就回去,尽量不要影响他们吧。”

回家后,她就洗碗、打扫卫生,一直到中午12点多才忙完。有时会睡上一小时,下午起床后,老人会坐到屋外面包粽子,然后准备第二天的材料。陪伴她的还有三条小狗,“花花”“五司令”“香香”,除了“花花”,其它两条都是有残疾被她收留的流浪狗。

最长情的坚守

“一个人呆着时,你会觉得孤单吗?”记者问她。

“孤单的。”她眼睛立马就湿润了,孙子、孙女在外工作,很少回家。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住在村里,最让她感到高兴的就是每天和孩子们见面,让大家吃上她做的早餐。下午3点多,学校放学了,不少孩子路过毛师花家时,特意进门打招呼:“奶奶,我们回来啦。”

放学早时,孩子们时常会来陪毛师花聊聊天。“毛奶奶会问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也会跟我们讲起她比较难过的事,她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学生李琪说。

她把新家的二层以100元/月的价格租给了学校的孩子,就为了让他们少走7公里的山路;她一次次拒绝了上门送慰问金的人;摆摊时,她从不看钱盒,宁可少要也不多收。

豆浆是凌晨现磨的,鸭蛋用的是当地最好的,馅儿也放得特实在,毛师花对自己做的早餐十分“慷慨”,但她对自己起早贪黑做的早餐生意却很是“糊涂”。从清晨出摊到收摊,毛师花的早餐摊上一共来了38位客人,营业额56元。按这样计算,一个月起早贪黑卖早餐,毛师花的收入也只有1000多元。问成本,她没给每样早餐算过;问利润,她也不知道是赚是赔。每当别人问起,毛师花最常说的是:“刚好差不多”。有热心人算了一笔账:这位“糊涂”的毛奶奶每月都要倒贴三四百块钱。

其实比起赚钱,毛师花更担心的是一早从山里赶来的学生会不会饿肚子。她还担心,不少学生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如果加价了,学生们吃不饱。

毛师花对所有来买早餐的学生都叫“mei”——在衢州方言里,这是一种对家中小孩子的亲昵称呼。“男孩就是我的孙子,女孩就是我的孙女。”毛师花笑着说,喜欢孩子们唤她一声“奶奶”,早晨出摊的3个小时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在黄坛口村,毛师花的好心肠是出了名的。一些年纪大的人菜没卖完,毛师花都会买下来,让他们高兴地回家,而她开始卖茶叶蛋正源于此。

25年来,除了卖出无数份的早餐,她的身后还有一长串的数字:骑坏4辆三轮车,更换四五十只煤炉……大家关心毛师花还会坚持多久,她顿了顿,有些羞涩地用江山腔的普通话说:“等到哪一天身体趴下了,不能动了就不再做了。”但因为常年辛苦做早餐,她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坐久了起身,她都会不自觉地用手捶捶腰。

最温暖的陪伴

“每天早起做早餐是我母亲最开心的事,连常年的腰痛都不能阻止她。”毛师花的女儿在一旁有些担忧地说道。毛师花育有两儿两女,子女都不常在身边,儿女们多次想要接她到城里住,却都被她拒绝了。“去城里他们都要上班的,我也是一个人,还不如在家里做一点,我喜欢做。”拗不过倔强的母亲,子女们索性陪着完成这桩“亏本”生意。

毛师花经营早餐铺的钱来自每月1040元的养老金,这笔钱由儿子叶发帮助领取,并用来帮她购置面粉、糯米、菜油等物资。毛师花做早餐的原料都是大袋、成箱采购的。起初,叶发雇人送货,2008年,他索性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专门给母亲拉货。后来又换了辆越野车,继续兼着货车功能。

叶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就怕母亲有什么事找。妻子赵玉芝的同事还专程去吃婆婆的早餐,让她对婆婆很钦佩:“我们现在都支持她,只要她高兴就好。”

叶仙两姐妹则帮老母亲添置煤炉、调料、筷子等物品。在毛师花的房间里,有一个蓝色的小行李包,里面是大女儿叶仙的换洗衣物。“在这里睡一晚,回去要补三天觉。”叶仙笑着说,即便是生活习惯差别很大,也仍定期给母亲按摩身子,凌晨起床帮着做些活。除了子女,70岁的弟弟毛永森也是毛师花的忠实“拥趸”。他在江山劈了柴火,让外甥专程去运来给姐姐用,石磨坏了,也都是他赶来修。

毛师花给孩子们准备的早餐也得到了村民的敬重,纷纷以各自的方式支持她,比如将猪肉、鸭蛋等食材以成本价卖给她。他们说:“我们的孩子都吃过奶奶的早餐,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吃到她的早餐。”

“‘早餐奶奶’就像一盏灯,守护在学校门口。”教师祝春霞说,“也许你不会去她那里吃早饭,也许你与她没有过多交集,但只要看见她,心里就会暖暖的。”

多年来,毛师花的早餐温暖了一批批学子,孩子们在外学习归来,总是会去再吃一顿她做的早餐。25年的时光里,吃早点的人们也是换了一拨又一拨。虽然样式不多,也并不特别,但里面融汇了信念、关爱、仁义、坚守……其中的朴实与温暖,成为黄坛口乡几代人心中最亲切的记忆。

毛师花奶奶荣获“最美衢州人”十大年度人物。图为在2017年1月10日的颁奖典礼上,学生代表向奶奶献花(本文图片均由鲍卫东摄)

猜你喜欢
豆浆早餐网红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我妈妈是卖豆浆油条的
不要上“网红”的当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ВаНхУН»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
丰盛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