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学导课堂的实施

2017-05-24 11:24魏芳芳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词语课文语文

魏芳芳

【摘 要】 如何正确处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的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实现“学”和“导”的和谐统一,实现有效教学。本文从关注“学”的起点,“导”以方法;重视“学”的难点,“导”以路径;把握“学”的内容,“导”以方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导课堂;实施策略

当前,语文教育界在总结教学经验和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导课堂”的新主张。这种主张认为,教学中学生的“学”在先,“导”在后;先学后导,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只有“学”和“教(导)”和谐统一了,课堂教学才能有效、高效。如何实践这一教学理念?笔者谈谈见解。

一、关注“学”的起点,“导”以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思维以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缺失的是理性思考和深度认识。在学习策略上,学生往往是无意识的,仅凭自己的“先验”“先知”進行学习。由此,足见教师的“导”有多么重要。教师要根据年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年段学习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通盘思考,理性分析,“导”以正确、合适之学习方法,指给学生一条科学、有效学习之路,使他们学习时有“法”可依,轻松学习,高效学习。

例如人教版三下课文《女娲补天》教学,一位教师依据《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的一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结合课文实际,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在学习方法上他们不大可能关注“关键词句”,即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也不大可能精准把握住课文中最有学习价值的“关键词句”。

教学时,在充分了解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五组词语:“窟窿、深沟、燃烧、围困、挣扎”。并在学习策略上给予学生支持:(1)读读这五个词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每组词语偏旁都相同。(2)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展开想象。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纷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很好地进行了语言和画面的衔接、转化,形象、具体地感受了词语的意境,从而理解了意思。(3)把五个词语送到句子里去读读,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悟出,这五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空塌下一大块之后,人们所遭受的巨大苦难。(4)学生畅谈感受之后,再次有感情地读句子。(5)教师小结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悟出句子蕴含的情感。

在接下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学生尝试着运用这样的学习策略,自觉、精准地扣住“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啊”三个关键词,想象体察,自读自悟,体会到了女娲补天的无比艰辛。

这样的教学,既准确地把握住了学习方法、策略的序列,又很好地实现了“学”和“导”关系的和谐统一、有机结合。在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抓住“核心”时,教师适时出手,加以引导,因“学”而“导”,以“导”促“学”,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达到了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二、重视“学”的难点,“导”以路径

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去教”)要教学化,就要贴近教学的实际,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贴近实际”,“具体有效”,意思是贴近特定学生的实际,是对具体的学生学习有效。教学设计,要从“导”和“学”两方面加以考虑,要更多地考虑“学”,设计一条为“学”路径。

笔者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紧扣“惩罚”一词,开展全文教学,学习路径简约、明了,效果令人满意。

首先读透课文,发现《普罗米修斯》一文重点是写“遭受惩罚”。为了烘托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课文详细地描述了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的过程:“忍受痛苦”、“遭受痛苦”、“承受痛苦”。

其次,笔者课前作过一个小小调查,询问部分老师和学生,“罚”字的部首是什么?结果出乎意料。答案有三个:“四”“目”“皿”,竟然没有一个人说对。“罚”字是“网”字头,由三部分组成。“网”字头表示把人捆绑起来,失去自由;“言”部意指言语攻击;“刀”部则象征用各种刑具对人加以折磨。

无论从课文重点和学生学习难点上来看,“惩罚”一词,都必须做重点教,学习路径设计水到渠成。教学紧扣“惩罚”一词,联系课文语境,步步走向纵深,有如拾级而上,学生不断地获得发现的欣喜。这样的学习路径设计,“导”为“学”服务,“学”因“导”深刻,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

三、把握“学”的内容,“导”以策略

我们思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实际上就是在思考“学什么”比“怎么学”来得重要这一问题。近几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努力倡导跟“内容分析式”的课堂教学说再见,课堂教学转而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重在语言习得。

比如,学习《景阳冈》,教师就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多处写了‘哨棒一词,请默读课文,划出带有这个词语的所有句子,看看,有何发现?”结果,学生一找,发现课文中竟然13处提到了“哨棒”。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写“哨棒”的句子说明了什么?武松艺高胆大,而且胆大心细,棒不离身。学生对武松的真实品质有了新的认识,替代了先前不完全正确的认识,武松勇敢、豪放,但有点鲁莽,不够细心。经老师这样巧妙的“导”,学生切身感受到经典作品的“秘妙”所在,从言语习得上有了深刻的体验。

总之,小学语文的“学”和“导”,两者矛盾客观存在,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同时,又重视、凸显教师的“导”,努力做到导得及时、适时,导得合理、合法,导得入情、入理,导得巧妙、精妙。“学导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真实课堂、高效课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实现返朴归真的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周一贯.重构语文“学导课堂”的应然性和可然性[J]. 语文教学通讯,2012.3

(浙江省平阳县风卧镇红军小学)

猜你喜欢
词语课文语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