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2017-05-24 10:26宋欢欢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9期
关键词: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宋欢欢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按照接受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结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 各104例。结合治疗组患儿给予蓝光照射联合茵陈五苓散治疗, 单一治疗组患儿仅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8.1%, 高于单一治疗组的89.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 (56.43±29.87)μmol/L, 黄疸消退时间为(5.88±1.54)d, 优于单一治疗组的(204.32±22.58)μmol/L、(8.17±1.6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也可以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 缩短患儿黄疸消退的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茵陈五苓散;血清胆红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9.071

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肝功能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呈现出升高的现象, 进而导致新生儿的皮肤、巩膜以及黏膜出现黄染现象, 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1-3]。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2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实验结果现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2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 其中男109例, 女99例, 日龄最大45 d, 最小2 d, 平均日龄(23.7±8.9)d。按照患儿接受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结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 各104例。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采集静脉血, 测定其胆红素值, 按常规留置静脉留置针, 以满足常规补液的需要。结合治疗组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方为茵陈五苓散, 组成:茵陈10 g, 猪苓、白术、茯苓以及泽泻各5 g, 1剂/d, 用水煎服, 煎至60 ml后分早、中、晚3次服用;西医治疗方法为蓝光照射, 将恒温箱蓝光治疗仪进行预热, 佩戴好眼罩, 脱去患儿衣物, 暴露其全身, 做好会阴部位的保护, 并将患儿放入完成预热的治疗箱中, 记录照射时间, 并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及生命体征[4-6]。单一治疗组患儿给予蓝光照射治疗, 治疗的方法、时间等均与结合治疗组患儿相同。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黄疸消退时间等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疗效评价标准[7]:患儿治疗后黄疸现象消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为显效;患儿治疗后黄疸现象有所好转, 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所下降认定为改善;患儿治疗后黄疸现象无变化, 血清胆红素水平无降低甚至是升高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改善)/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8.1%, 高于单一治疗组的89.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相关治疗指标比较 结合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 (56.43±29.87)μmol/L, 黄疸消退时间(5.88±1.54)d, 优于单一治疗组的(204.32±22.58)μmol/L、(8.17±1.6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发育并不完善, 其在发生新生儿黄疸时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可能使胆红素沉积于新生儿大腦, 形成胆红素脑病, 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新生儿死亡, 由此可见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8-12]。

新生儿黄疸在中医上属于“胎黄”的范畴, 在运用中医药物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茵陈、猪苓、白术、茯苓以及泽泻等药物具有利湿退黄、健脾益气、解热除湿以及利水行窍的目的, 可以达到健脾退黄之功效, 而西医蓝光照射可以使未结合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体结构, 经肾脏排出新生儿的体外, 从而减少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含量,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来说具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12-18]。在本次试验研究中, 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8.1%, 高于单一治疗组的89.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 (56.43±29.87)μmol/L, 黄疸消退时间为(5.88±1.54)d, 优于单一治疗组的(204.32±22.58)μmol/L、

(8.17±1.6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案为新生儿黄疸患儿提供治疗, 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也可以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 缩短患儿黄疸消退的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静, 张静, 高翔羽, 等. 发光二极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 2(5):9-11.

[2] 从欣, 吴缨.茵栀黄颗粒、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及苯巴比妥片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早期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 8(4):429-431.

[3] 瞿运萍.新生儿黄疸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效果观察.医药前沿, 2016, 6(9):151-152.

[4] 郭春生, 李雅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32(3):229-230.

[5] 盧卫娜.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16):113-114.

[6] 王洁.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1):87.

[7] 刘笑梦, 周丽芳.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40例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6):557-558.

[8] 方芳, 肖芳, 罗振芳,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26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9, 19(3):173-174.

[9] 李树鱼, 张晚鱼. 中西医结合防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18):4325.

[10] 曹建华, 卓彩凤.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85例疗效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 11(10):107-108.

[11] 李艳萍, 李龙.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产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6):71-72.

[12] 李丽萍, 李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50例疗效观察. 医药前沿, 2012, 2(31):107-108.

[13] 田勇, 陈天敏.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36例疗效观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4):456-457.

[14] 姚敏, 郑叔康. 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36例疗效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5):611.

[15] 冯永歌. 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146例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6):559-561.

[16] 袁卫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78例疗效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14):3172.

[17] 官惠群. 16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医学信息, 2013, 26(1):165-166.

[18] 付妍, 刘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临床观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21):87.

[收稿日期:2016-12-09]

猜你喜欢
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分析
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对比
中药退黄汤颗粒剂与传统饮片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茵陈五苓散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37例临床观察
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和胆红素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探究
蓝光联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