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好打得”居家好妻母

2017-05-28 18:34郭秀茹
祖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月娥林郑香港

郭秀茹

2017年3月26日,香港湾仔会展中心。下午13时18分,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投票、计票,选举主任朱芬龄正式公布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点票结果,胜出者林郑月娥,有效得票777张,超过选举条例规定的600张有效选票。胜出者成为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后成为候任行政长官,在7月1日正式宣誓就职。

4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京分别会见前来接受任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央领导人会见时的讲话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林郑月娥的充分肯定、高度信任和全力支持,向香港各界传递了中央坚持“一国两制”的决心和信心,为香港社会站在回归2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团结包容、继续前行指明了方向。

之所以林郑月娥成为当选者,香港社会评价她:只需两个粤语词汇便足以概括:“硬净”和“好打得”。一个指的是她够坚强、有原则,一个指的是她敢担当、能任事。很多人评价道:她勇于承担,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有能力带领香港解决各种深层次社会问题,应对全球化激烈竞争。

母親为女儿日后生活铺路

生于1957年的林郑月娥出身基层,早期生活艰苦,曾同其他五六户一共二十多人一起租住在一套公寓里,而且是在条件相当破旧的湾仔告士打道的唐楼里,缺少基本的冲厕、电梯等设施。后来直到林郑月娥已经21岁的时候,家里才因为哥哥姐姐开始挣钱而改善了居住条件。

林郑月娥一家七口和老人住在一起,全靠林郑月娥的母亲操持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后来林郑月娥的祖母、外祖母、父亲又相继中风。即使是在这种环境下,母亲从没想过要放弃什么,亦或者是抱怨什么,而是一直负责照料、勉力维持家庭。母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任劳任怨,这对林郑月娥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母亲对教育的重视也成为改变林郑月娥命运的“助推器”。虽然林郑月娥的母亲本身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她觉得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聪明的女儿找一所最好的学校,这毫无疑问是相当有远见的。林郑月娥也因母亲的努力在七岁时得以进入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读书,这是一所湾仔地区条件较好且乐于招收中下阶层子女的教会学校。林郑月娥在这所学校里度过了小学、中学、预科的十多年时光,在其中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领袖,考入香港大学,由此跻身香港社会的精英阶层。

林郑月娥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感谢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36年,树立良好人民公仆形象

毕业之后林郑月娥的想法十分明确,就是要参与公共事务,所以她选择到政府任职。1980年加入政府政务职系,36年公务生涯中曾在20个不同岗位服务,涉及经济、社福、房屋、发展以及政制范畴,2008年后亦长期负责香港特区支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援建工作。

她曾表示,“我有胆承认我们的制度有不足、不善之处,我亦努力督促所有部门要做跟进、善后的工作;我有胆指出某次事件被政治化的现象;我有胆冒着被批评护短的风险,为我们尽心尽力的公务员讨回公道。”

几乎所有工作都涉及非常棘手的问题,但最终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她亦因此贏得“好打得”的称号。在一众政府高官中,或许有人比她服务的时间更长,但没有一位有她如此丰富的工作经历,也没有一位有她如此出色的管治能力。论能力、论资历、论水平,所有候选人无出其右。

“好打得”本色深入民心

1980年加入政府,曾任社会福利署署长,2007年被委任为发展局局长,2012年出任政务司司长,到今天当选香港特首,近37年的公职生涯中,林郑月娥以“好打得”本色深入民心。

“好打得”,意即为人坚决强硬,不容易低头。林郑月娥第一次展现出这样的特质,是在2007年处理中环皇后码头的拆迁纠纷。

2007年7月1日,林郑月娥被委任为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履新伊始,就遭遇了皇后码头拆迁事件,皇后码头拆迁是香港特区政府中区政府填海工程的项目。当时,香港部分民间团体认为拆迁将摧毁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并在政府许诺会觅地重建的情况下,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静坐和绝食活动,直到政府承诺保留皇后码头。其后,还引发了警民冲突。

面对示威的激进人士,林郑月娥当时身穿干净利落的白色衬衫,单枪匹马来到皇后码头。面对示威人群,她表态直截了当、掷地有声、坦率耐心、从容不迫,并反反复复地向大家解释皇后码头清拆的合法性以及工程延误的严重后果。“如果这次对话是要政府或我本人承诺‘不迁不拆皇后码头,才可以进行的话,对不起,我做不到。”本着坚持原则不退步,真诚沟通不糊弄的原则,皇后码头拆迁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林郑月娥曾经感慨发展局局长五年任上的心得:“一定要走进群众,解释我们的政策,听取他们的声音,民众有质疑声音时,我都尽量寻求面对面直接谈话的方式解决问题,让民众觉得‘哎呀,政府还是愿意听我们的声音”。

香港非法占中事件

2014年,香港发生非法“占中”这一违法行为,不仅给香港市民的正常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干扰,也让香港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让香港社会陷入了持续的混乱和激烈的冲突中,并造成了社会各阶层精神上的撕裂和对立,削弱了香港本土和外部各界人士对于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给香港社会引以为傲的法治传统和法治精神带来难以挽回的硬伤,因此,也遭到香港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对。

2014年11月25日,香港警方完成旺角占领区的清场行动。12月11日,香港警方顺利实施金钟清障行动。12月15日,香港警方成功清除铜锣湾的占领区,香港立法会也在同一天劝退了在立法会大楼门口的示威者。至此,持续了79天的非法占中集会宣告结束,困扰香港社会的“占中”运动终于画上句号。

在这79天里,中环陷入混乱与无序,一个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地带瘫痪。作为政务司长的林郑月娥率领政府官员,直面占中人士,与反对派大佬及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联)代表就政制发展进行对话,直言不讳地批评“占中”名为争取民主,实为乱港之举。

“将市民福祉做对话筹码,不符合公众利益,不符合现实需要,不符合政治伦理,以‘占中威迫我们接受其方案,不会达到目的”。她强调:“违法‘占中发生以来,香港的心脏地带中环看不到往日的车水马龙,听不到熟悉的有轨电车的‘叮叮声。‘占中不但给市民日常生活‘添堵,更严重损害香港的法治精神。”

林郑月娥处事镇定自若,有着极强的面对以及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务实的行动作风。坚守底线绝不退让、慷慨直言、词言大义,为其他官员做出了极好的榜样作用。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深得人民的信服和爱戴。

心存大爱 致力慈善

出身贫寒,便会更加懂得体谅人民的疾苦,更加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在林郑月娥担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时,经常晚上去街道上跟露宿的人交流,聆听他们有血有泪的故事,后来就推行了“露宿者试验服务计划”。她还曾开设相关项目,使政府帮助严重伤残人士佩戴呼吸机。当她知道智障运动员要训练成精英运动员非常困难,便帮忙申请拨款,成立“香港展能精英运动员基金”。

2003年“非典”期间,林郑月娥正在社会福利署长任上。当时,299名港人因“非典”失去生命,有数十名儿童的父亲或母亲,甚或是父母同时因病去世。林郑月娥很难过,便联同好友罗范椒芬、李丽娟、陈冯富珍成立了“护幼教育基金”,3个月内筹得款项8000万元,支持因“非典”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儿童,直至他们大学毕业。

2012年8月30日,林郑月娥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探访学前残疾儿童,并与协康会同心家长会的代表会面交流。探访期间,林郑月娥参观学前残疾儿童的复康训练,并与家长代表交谈。

林郑月娥的务实与干练体现在她所服务的每一个领域。林郑月娥说:“香港需要人情味”。多年来,她努力拉近与市民的距离,担负起一个官员的责任,践行那份“服务市民,关顾基层” 的本初理想。民生疾苦,她感同身受,致力于为民服务,一样“好打得”。

坚决守护“一国两制”

2015年,林郑月娥担任香港政改方案三人小组成员。20多个月里,她坚持依法办事、寻求共识,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她在推行政改方案时的一番话言犹在耳:“之前表示我相信,真正的政治,应该是为社会谋取最大的长远和整体福祉。如果大家能‘心存大我,为着实现普选的目标,大家多走一步,尝试化解分歧,甚至放下一些原有的坚持,共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政改方案被否决后,林郑月娥直斥泛民令香港失去普选机会,对此痛心,但对自己工作“问心无愧”。

尽管政改方案由于反对派的阻扰未获通过,导致香港特首选举办法原地踏步,但林郑月娥在其间表现出的担当、能力和情怀至今让人难忘。

2016年11月28日,仍在政务司司长任上的林郑月娥述说了她为官36年的感想:“‘一国两制,勿忘初心。建基于‘一国两制大前提下,只要我们仍然热爱这个城市,新的愿景可望可及,香港未来无限商机”。那一刻,她声音一度哽咽。

2017年,在接受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记者联合采访的时候,她表示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有着成功的实践,香港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不会改变。作为下一任行政长官,将继续依照基本法的要求施政,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不走样、不变形。

她说,目前香港还有很大的空间增强市民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尤其是对“一国”这一大前提的理解。未来特区政府要不断增强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与公务员对基本法的认识。

林郑月娥强调,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既是行政机关的首长,也是整个特区的首长,既要对香港特区及市民负责,也要对中央人民政府负责。无论是特区政府还是中央人民政府,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行政长官必须当好香港特区和中央人民政府之间的“桥梁”角色,既要把香港市民的意见、诉求和感受全面、准确地告诉中央人民政府,也要把中央对香港特区的政策准确地向香港市民解释。

面对“港独”问题不避讳

林郑月娥曾在采访中表示,“港独”在香港是没有发展空间的,她上任后会积极的加强与内地之间的联系。增强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国家的认识。她认为,在香港只有极少部分人对“港独”有想法,虽然现在言论自由,但是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老师肩负责任,需要为学生耐心解释这想法与国土完整有极大冲突,否则会令同学学习及了解国家有严重偏差。

曾俊华曾认为,“港独”思潮出现是反映香港领导层不济,林郑月娥回应指,自己与曾俊华也是管治团队一员,需要共同反思,但认为“港独”是因为很多深层次问题而出现,而非单纯由领导层引发而来。

“在家,我只是个小女人”

在外,她是刚毅的女强人,处理政治、政务上的复杂棘手问题一丝不苟,有胆有识。在家,她就是一个小女人,平日里要与柴米油盐打交道。

1982年,时任政务官的林郑月娥在保送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期间,与同在该校修读历史的林兆波邂逅。林兆波是一个非常简朴低调的人,与林郑月娥的性情十分相近,而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林兆波放弃了留在国外大学任教,选择回港工作。两人于1984年结婚,婚后六七年,他们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出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在儿子年幼的时候,林郑月娥会坚持每天亲手为儿子煮晚饭。时任社会福利署长的她,面对很多慈善晚会、筹款活动她都一概推了,为的就是多點时间与家人相处。她是人民的好公仆,也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林郑月娥努力做好多个角色的切换,身上同样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柔情。

后来随着林郑月娥的职务日重,丈夫林兆波更默默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以支持她的工作。

林郑月娥的长子林节思回忆说,他和弟弟自出生以来,林郑的担忧总不少:“她担忧我们的成长,照顾我们都亲力亲为,从没聘请佣人。为了争取多陪伴我们,这段时间甚至没有和父亲去看过一场电影。”

林郑月娥爱家,家也给了她温暖和支持,赋予她36年坚持自我、坚定前行的动力源泉。

丈夫林兆波给予她的支持更让她感动。2012年林郑月娥曾称“差不多够时间”离开官场,但最后被丈夫说服,回心转意,出任政务司长。她表示:“事实上,我每一次的决定都会问他,其实我也只是个小女人。”

母亲参选特首,儿子林节思写道:“她除了热爱家庭,也深爱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相信她会尽力守护和带领这座城市,就像她曾守护和带领当年那个躁动不安、迷失的我。”

香港特首选委颜宝铃坦言:“这个女人不简单!她不管位置多高,在适当的时候要陪在孩子身边,体现了对家庭的责任和一颗妈妈的心。现在,香港的形势复杂,她依然走出来竞选特首。她出来不是为了什么,就是用一颗‘香港心爱香港,把香港当作自己的家,要带领香港走出一条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月娥林郑香港
大棚内外
An 80-year-old Embroiderer and Yangxin Cloth Sewing
香港之旅
香港:不能称呼林郑夫妇为“伉俪”
展与拍
林郑月娥当选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
香港
袖珍女为母传奇:一边生子一边“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