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晓雾》之教学研究分析

2017-05-28 21:00张露
祖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筝曲教学研究

张露

摘要:古筝曲《晓雾》由王中山老师创作于2006年,为古筝现代派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在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调式调性作品风格等方面与传统曲目均有着较大的区别。本文将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技法分析等方面进行作品的教学研究分析。通过分析,不仅有助于全面而客观地理解现代派作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

关键词:古筝曲 《晓雾》 教学研究

古筝独奏曲《晓雾》由王中山先生创作于2006年3月。作品以巧妙的音乐结构、充满诗意的笔触充分展现了飘渺朦胧的北京晨雾之景。乐曲采用京腔、京调的音韵为主要创作素材,宫调式与徽调式交替为调式基础,以其起伏的旋律线条和梦幻的主题音调深得古筝学习者的喜爱。

一、曲式结构分析

《晓雾》一曲的曲式结构为带变奏的多段联曲体,有四段加尾声组成。

全曲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音乐素材:

(一)

连续的十六平节奏营造出温婉而静谧的朦胧晨景之意境,隐伏的主旋律片断加强了声部的立体感。

(二)

带有京腔韵味的主题音调通过对比、展开等三次变奏(a1,a2,a3),不断引申、丰富和巩固了贯穿全曲的音乐骨架。

(三)

采用1/8和1/4的京剧曲牌节拍,更添京腔韵味。此段插部素材共出现了三次,通过演奏技巧及节拍的改变塑造音乐形象。

第一段主要围绕密集而流动的十六平节奏展开,在起伏的单旋律线条基础上加入上下二度的隐伏旋律,似薄雾飘动,似轻纱漫舞,仿佛晓雾笼罩下隐约的清晨美景。尤其是p至mp的力度变化,更增加了晨雾由远及近的动感。第4小节由左手肉指弹奏的切分节奏的旋律,使和声更加饱满与立体。第7小节左手部分出现主题片断材料,左手与右手两声部形成的三声部迭加旋律中,需要通过不同音色的把握将音乐层次变现出来。19-27小节为简短的主题材料再现,采用京腔的音韵,主题音调在不同调性上两次出现后,通过连续四句上行强奏的短小乐句,使得情绪达到最高点,最终在低音的长摇指上结束。

第二段用稍自由的速度将主题音调作了第一次变奏,音乐舒缓而温暖。2/4、3/4、5/4、6/4、9/4节拍交替,不断拉宽了气口,丰富了音乐形象。30-40小节采用双手肉指弹奏平行十度的旋律与泛音相结合,有空灵与虚幻之感。41-43小节低音区的演奏需浑厚而有力,通过分句准确地表达出三句在不同调式上是色彩变化。

第三段是主题两次变奏与插部交替出现的段落。经过46-51小节简短的用弹片滑奏之后,52-59小节开始出现主题的第二次变奏规整的八小节乐段,采用了左手上下行结合是五连音节奏与右手的轮指演奏,使得主题音调更为流动与舒展。61-103小节为1/8拍的插部素材,后半拍的轮指演奏要求灵巧而连贯,辅以左手快速下滑音,生动地体现京腔之韵味。前半拍与后半拍的重音交替处理,使得旋律更具动感,最终结束在双手轮抹的下行乐句中,以强力度止音。104-116小节是主题的第三次变奏,右手采用弱拍起的长摇旋律奏出主题,左手采用十六平节奏和切分节奏相结合的伴奏织体,将主题音调完整而激动地变现出来,从情绪、力度、速度上均胜于前两次变奏。

第四段为全曲篇幅最长的华彩段落,由两次主题变奏与两段插部组成。117-148小节为主题材料的第四次变奏,用慢起渐快的速度推动音乐的发展。结合右手扫弦、拍击琴盒及侧板,左手止弦等技法,在G、bB、F调上交替出现,使音乐更加生动,增加了旋律的动力。148-205小节为插部材料,音乐与第二段中的插部旋律发展基本相同,左手和弦要干净有力,并作适当止音,避免音响浑浊。206-223小节为主题材料的第五次加花变奏,主旋律隐伏在快速流动的十六平节奏中,并作左右手交替演奏,快速指序的出现增加了乐曲的演奏难度,将主题材料发展的淋漓尽致。224-281小节为插部材料,在本段第一个插部材料的基础上,加入左手拍板密集扫弦,音乐性格更加粗狂奔放,将音乐情绪再次推向最高点。

尾声以泛音演奏的短小主题片段奏出。283-301小节是第一段引子部分与主题材料的变化再现。均匀流畅的十六平节奏和隐伏交织的主旋律线条轻盈而细腻,更好地描绘出朦胧的薄雾晨景。

二、演奏技巧分析

(一)快速指序

快速指序技巧由赵曼琴先生首创。快速指序体系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古筝不能快速演奏的缺陷,而且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现已大量运用于现代作品中。在练习快速指序时,我们要使肩、臂、腕处于充分的松弛状态,小关节弯曲,把力量全部落到指尖,手指贴弦练习,使每个手指处于积极的发力状态。手指的松弛与独立性是使快速指序获得清晰纯净音色的保障与前提。练习过程中,由于四指的灵活性与力度性较弱,因此尤其要注意加强四指的练习,由慢至快,以达到音色与力度的统一。例如,练习此曲中的快速指序段落时,首先要明确标记各音指法,然后分手由慢至快地进行练习,尤其是左手主旋律部分要弹均匀,并注意强弱拍上。交替出现的重拍处理,快序指序的运用,使得乐曲的情绪更加饱满,渲染了乐曲的气氛。

(二)轮指

轮指技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被广泛使用,后由王中山先生开拓性地采用琵琶和吉他等弦乐的轮指技法演变而来,不仅丰富了古筝演奏技术的表现空间,还增加了音乐织本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王中山先生改编的《彝族舞曲》中便大量运用了该演奏技巧。轮指演奏是要求每个手指发力均匀连贯,触弦瞬间手指要有爆发力,即后立刻放松,要求独立训练每个手指(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尤其是注意无名指的练习,体会指尖相同的控制力,由慢渐快,保障每个音的颗粒感。例如,此曲第三段出现的第二次主题变奏中便运用了轮指技法。在左手五连音节奏的衬托下,右手中轮指技法奏出朦胧而飘逸的旋律。此段轮指速度不需要太快,注意音色的饱满,音量的起伏和乐句的连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结构,还要重点讲解作品中的技术重难点以及练习的要求,并结合具体范奏,才能讓学生在理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好诠释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珊.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猜你喜欢
古筝曲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民族器乐教学中文化内涵探究的途径分析——以古筝曲《行云流水》的分析为例
刍议传统古筝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