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效能感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

2017-05-30 10:48李巧
大东方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际消极分组

李巧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量表对60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和T检验。结果:1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使用频率与其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2人际效能感低的大学生更多使用消极策略,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更多使用“积极转移”这一应对策略,在其他积极策略的使用上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 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策略

一、前言

(1)问题提出,人际交往问题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为社会现实和心理科学交叉领域, 已经成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大学生较多的心理障碍因素之一。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都经历巨大变化,如挫折承受力的缺乏,封闭心理的存在,自我评价的失真等。这些心理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人际领域中,从而体验到更深的人际困扰。

(2)文献综述,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人际交往效能感是据班杜拉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运用而提出的。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潜能的发挥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它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散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1]。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决定了个体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2]国内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研究较少,刘迅(2004)认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效能感是青少年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情境中掌握适当而有效的交往技能能力的自我评价[3]。谢晶(2004)研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后初步确定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的六个维度,即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4]本研究将人际交往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自己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解决交往障碍,达成交往目的的信心、预期和自我评估。[5]

一直以来,研究者对于应对(coping)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观点。分析这些概念发现,应对的界定至少应包含下列五层意思:首先,应对是尝试解决特定压力问题或消除压力感受的活动,但未必能成功;其次,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一切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活动;再次,应对是一个随着时间和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然后,应对是一个既受个体特征(身心发展水平、人格特点、认知特点以及生活经历等)影响,也受压力情境影响的过程;最后,应对是个体有意识地认知和评价内外环境压力和应对资源,选择和应用应对策略的过程。[6]

压力应对策略是指个体在具体的压力事件过程中为减轻压力的影响而有目的地采用的认知和行为策略(陈旭,2004) [7]。关于应对策略的分类至今尚未存在一致的看法。每个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评估工具以及分类技术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应对策略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Lazarus和Folknrna(1984)等人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他们根据应对的功能,将应对策略分为问题取向策略和情绪取向策略。TomCxonadEamonnFeugrosn(199l)等结合应对的两种功能(问题一情绪)和两种形式(行为一认知),并参考了应对方式,对应对策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类(韦有华,2000)。Peertsron(1959)、杨德森(1987)和姜乾金(1990)等从积极一消极两种维度将应对策略分为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8]。

本研究将人际压力应对策略(interpersonal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界定为个体在人际压力情境中为减轻、控制或消除人际压力、恢复自我平衡或自我与人际环境和谐关系而作出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灵活地调整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策略[9]。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江西师范大学60名学生作为被试,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15名,包括心理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生物学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回收有效问卷57份。

(2)測量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量表。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选自《心理评定量表手册》,主编王宇中,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来燕老师和边玉芳老师编制。问卷共计31个项目,包括言语表达效能、社交适应效能、观察与倾听效能、主动交往效能、情绪控制效能、问题解决效能六个因子。量表的6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8~0.80,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具有较高的信度。[8]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量表,由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杜松涛编制,共计40个项目,包括积极策略与消极策略两个因子,其中积极策略因子下面包括求助、紧急转移、认知调整、主动沟通四个因素,消极策略因子下面包括攻击/抵触、压抑、幻想、否认四个因素。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作为检测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问卷及其各因素的信度指标。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问卷在各个一阶因素和二阶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 0.58~0.80 之間,分半系数在 0.65~0.76 之间;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5,分半系数为 0.86,由此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各个因素(包括一阶因素和二阶因素)基本上都呈中等程度相关,且低于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各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48~0.82 之间,存在较高相关,这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研究目的,①了解人际交往效能感个因子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个因子的相关。②了解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个因子上的差异。

(4)研究假设,①人际交往效能感个因子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个因子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②人际交往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积极策略,效能感低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消极策略。

三、研究结果

3.1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总体状况

从(表1)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原始得分看出,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使用最多的是认知调整,其次为积极转移、否认、压抑、主动沟通、幻想、攻击/抵触、求助。

3.2 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

以所测的所有大学生作为被试,考察大学生人际压力积极应对策略与其人际交往效能感各因子的相关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主动沟通策略”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观察与倾听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人际压力积极应对策略使用频率与其人际压力存在一定程度显著性相关。

以所测的所有大学生作为被试,考察大学生人际压力消极应对策略与其人际交往效能感各因子的相关程度。从表3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与“否认”策略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人际压力消极应对策略使用频率同际交往效能感的“情绪控制”因子显著负相关,“情绪控制”因子还分别与“幻想”策略与“否认”策略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交调适因子与“压抑”策略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人际压力消极应对策略使用频率与其际交往效能感存在一定程度显著性相关。

3.3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各因子、因素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人际压力应对积极策略个因子上的差异(表 5 ),结果表明:在95% 置信区间下,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在积极策略因子的使用频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0.23>0.05,但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在“积极转移”策略因素的使用频率上显著高于低分组。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人际压力应对消极策略个因子上的差异(表5),结果表明:在95% 置信区间下,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在消极策略因子的使用频率上显著低于低分组,显著性水平0.001<0.05,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在“压抑”、“幻想”、“否认”策略因素的使用频率上显著低于于低分组。

四、讨论

4.1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得分高的大学生会更少的使用“否认”这一应对策略;在因子上,在人际交往效能感观察与倾听因子上得分高的大学生,在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使用上会更少的使用“主动沟通”策略,在人际交往效能感“情绪控制”因子上得分高的大学生会更少的使用人际压力消极应对策略,包括更少的使用“幻想”策略与“否认”策略,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社交调适”因子上得分高的大学生会更少的使用人际压力消极应对策略,包括更少的使用“压抑”策略。这说明,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使用频率与其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与笔者的假设相符。

4.2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个因子、因素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在积极策略因子的使用频率上没有差异,但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在“积极转移”策略因素的使用频率上明显高于低分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在消极策略因子的使用频率上明显低于低分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分组在“压抑”、“幻想”、“否认”策略因素的使用频率上明显低于低分组。部分支持笔者提出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积极策略,效能感低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消极策略这一假设。

综合来看,在人际压力下具有高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大学生会更少采用消极策略,更多的采用“积极转移”策略。所以在以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能让大学生采取更积极的策略来应对人际压力。

总结:大学生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使用频率与其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效能感低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消极策略,人际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更多使用“积极转移”这一应对策略,在其他积极策略的使用上差異不明显。由以上结论得知,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压力时更少的使用消极策略、更多的使用积极策略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Bnadura,Selfeffieaey:towardaUniyfinghteoyrofbehvaioralchnage.PSychologiealRevie、v,1977.

[3]刘迅.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4.

[4]李雪梅.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与人际压力、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谢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17No.32009

[6]杜松濤.大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7

[7]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8]王淑敏,李雪.青少年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4.3

[9]王宇中.心理评定手册.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M],2011.113页

(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猜你喜欢
人际消极分组
搞好人际『弱』关系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分组
让自己发光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