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和忠诚担当

2017-05-30 10:48杨胜群
邓小平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邓大军中央军委

杨胜群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时候,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之际,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于2017年8月28日在新县这块经受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洗礼的热土上,组织召开“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入研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人民军队奋斗发展史上的伟大事件及其深远意义,深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弘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深入阐述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传家法宝和红色血脉。这就是,在党的旗帜下所形成的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人民军队所特有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入研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导和思想启发。

发生在70年前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曾被毛泽东誉为“一个伟大的事变”。伟大的事变蕴含着伟大的历史精神。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深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人民军队建军治军原则、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和人民军队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研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要在过去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从一些新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对这一历史事件作更全面更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要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体系的发展,对我们党的军事路线的发展和人民军队各方面的建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我们特别要更全面更深入地考察和研究这一历史事件深刻的精神内涵,更全面更深入地总结它给党和人民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方面,笔者想谈谈个人的体会,同大家作一个交流。笔者认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历史事件,最给我们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决策者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能力

1947年被称为中国的历史转折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20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势力走向消退,在政治上其顽固坚持反共内战的政策已不得人心,在战场上的优势也逐渐丧失;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在战场上的优势因素则日益明显表现出来。历史出现了转折的契机。但是,这样一个历史转折不是等得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主观努力去创造。特别是作为决策者,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只有对形势的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果断而审慎地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决策,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契机,推动历史转折的实现。

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考验着决策者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能力。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既预见到历史发展出现的对人民力量有利的总的趋势,又对历史转折关键时刻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从军事上说,人民解放战争打了一年,国民党损兵折将110多万人,在东北、华北战场上已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但是,它的总兵力及军队武器装备仍优于人民解放军。特别是战争一直在解放区进行,对解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解放区的面积人口减少,人民解放军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威胁。而且,国民党军队还在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繼续把战争扭在解放区打。于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充分分析主客观实际情况和条件后,毅然决定实施人民解放军外线出击的战略计划,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以改变整个战局和战争发展态势,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加快全国解放的历史进程。

历史关键时刻,是对中央决策者的考验,也是对大战略区负责人的考验。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刘邓大军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等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挺进大别山的决策,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多次征询他们的意见后作出的。他们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决心;他们的意见、建议,使得这一决策更加周密、完善。应该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伟大事变,是由人民军队的统帅和各级指战员共同演绎完成的。

历史的发展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更多、更艰巨。在这样一个历史关键时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些,是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重要的条件和保证。

二、人民军队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担当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军队奋斗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和壮举,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人民军队的“忠诚担当”精神。人民军队的忠诚担当与人民军队统帅的战略决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刘邓大军从司令员、政委到广大指战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绝对忠诚和责任担当,才使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决策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作出刘邓大军脱离根据地直出大别山的决策时,刘邓大军还没有结束鲁西南战役。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伤亡很大、十分疲劳、弹药殆尽,急需休整补充,立即转人无后方作战困难极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非常理解他们的困难,对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和方式作出调整,同意刘邓大军休整后,也可以依托豫皖苏根据地,“逐步向南发展”。但是,在陕北战场,自1947年3月以来,蒋介石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兵力达到25万,人民解放军只有25000多人,延安被胡宗南部占领。到七八月间,西北人民解放军虽然取得青化砭、羊马河、潘龙镇等战役的胜利,但仍不能改变被动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转战陕北过程中,屡屡遭受胡宗南部的追击。用毛泽东的话说,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危难时节见忠诚。邓小平、刘伯承意识到,尽快率部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关系到陕北解放区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安危,关系到人民解放战争的全局。他们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提出,按中央的既定决策和计划,部队立即结束休整,脱离豫皖苏根据地,实行无后方作战,直出大别山。邓小平后来说,这是一副重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

挺进大别山,靠的是忠誠担当,坚持大别山的斗争,靠的也是忠诚担当。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一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947年11月至12月,国民党组织33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根据地进行“围剿”,留在大别山内线指挥作战的邓小平,手上只有十个旅的兵力,加上正值严冬,部队缺粮缺冬衣,情况非常险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命令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兵团在外线给予支援配合,努力减轻大别山的压力。而邓小平首先考虑的,还是中原的战局和长远的战略目标。他致电陈粟、陈谢和中央军委说:陈粟、陈谢大军对大别山的支援,“应做长期的打算”,“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在三个月内,陈粟、陈谢能大量歼敌,……对全局则极有利”。正是由于刘邓部队在大别山紧紧地牵制住了国民党军大批主力部队,陈粟、陈谢大军在外线积极作战,才为中原战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魄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突出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的人民军队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和“血性胆魄”。刘邓大军十二万人脱离根据地,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千里跃进大别山,困难可想而知。部队在鲁西南出发前,邓小平为了鼓励指战员,提出了我们“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正是靠着这样一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和精神,12万大军徒步涉过黄泛区,强渡国民党重兵布防的汝河、淮河,20天跃进千里,到达大别山。进军大别山难,在大别山创建巩固的根据地更难。邓小平又鼓励指战员说:“我们在大别山站住了就是胜利。”也正是靠着这样一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念和精神,刘邓部队深入发动群众,恢复建立地方党组织,摧垮反动政权体系和各种反动势力,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建立起了一块面积达十几个县的新的根据地。同时,与兵力几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死拖硬打,有力地支持配合了陈粟、陈谢大军在外线作战,最后形成三路大军会师中原、逐鹿中原的胜利局面。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奋斗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当年刘邓大军所集中体现的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很好地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推动历史转折的战略胆识和责任担当,很好地弘扬前辈革命者那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和气概,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9.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04,685.

(责任编辑胡学举)

猜你喜欢
刘邓大军中央军委
Reciprocal transformations of the space–time shifted nonlocal short pulse equations
作弊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掠影
心锁
说话
中央军委决定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