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看邓小平的政治谋略

2017-05-30 10:48蒋文俊祝辉
邓小平研究 2017年6期

蒋文俊 祝辉

[摘要]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艰苦的千里跃进,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在创建和坚持大别山根据地斗争的岁月里,邓小平充分发挥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从严治军,模范执行党的政策和指示,紧紧依靠大别山区的人民群众,严格执行土改政策,使大别山根据地得以成功创建和不断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也集中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高超的政治谋略,以及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政治品质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大别山根据地;邓小平;政治谋略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改变全国战略格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的开篇之作。在气势雄浑的三军经略中原的历史进程中,刘邓大军自觉肩负起外线中内线作战的异常艰巨的任务,调动牵制了大量敌人的精锐部队于自己周围,为陈粟、陈谢两军在中原地区大步回旋、寻机歼敌创造了条件。这充分说明刘邓大军在经略中原,开辟中原战场,从根本上改变全国战略局势的历程中,起到了先锋、核心和主导作用。同时,在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推动中国革命成功实现伟大转折的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充分彰显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智慧和品格。正是他和刘伯承等人顾全大局、敢于担当的战略胆识和政治品质,才成功谱写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华彩乐章,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纵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历史,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邓小平胸怀全局的博大胸襟和深邃的政治谋略。

一、以政治工作贯穿始终,为创建根据地提供了政治基础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行无依托无后方作战,一举跃进到敌人的腹地,面临的困难是难以预料的。毛泽东为此设想了三个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他要求邓小平、刘伯承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

1947年5月中旬,邓小平和刘伯承在河北武安主持召开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会议,讨论转入战略进攻的具体问题。同时,致电中央,建议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5月16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6月10日,邓小平和刘伯承在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石林镇主持召开会议,讨论转入战略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参加会议的人员主要是野战军各纵队负责人,会议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12.4万余人南下外线出击作战。为加强南下的动员,刘伯承、邓小平亲自深入部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野战军全体指战员认真学习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实行战略进攻的指示精神,使全体指战员明确战略进攻的意义和任务,提高夺取胜利的信心。

6月6日,邓小平到第六纵队驻地,先后在团以上干部会和纵队机关及附近部队连以上干部会上讲话,分析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特点,着重指出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外线出击的战略意义。6月21日,邓小平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属部队干部大会上作《关于战略反攻的几个问题》的动员报告。关于反攻出去能不能站住腳的问题,邓小平自信地表示:“一定能够站住脚!客观条件是具备了”,“要看我们三大任务完成得好不好。我们在思想上要下决心不向后看,即回头看晋冀鲁豫。要讲战法,要讲政策,把三大任务完成好”。

关于反攻出去有没有困难。邓小平指出:“在新区不能设想能像在解放区内线作战那样方便”,“反攻确实辛苦,并且是持久性的”,“真正把革命干成功,辛苦是值得的。今天我们需得拿出英雄气概,拼命地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一定可以干成功”。

7月23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邓小平和刘伯承,表示要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并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其间要注重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方进攻打运动战。

7月27日,中央军委致电刘邓和陈粟谭,“望你们立即集结全军休整补充半个月,执行中央梗电(即1947年7月23日电)任务”,并要求刘邓大军于8月15日左右挺进大别山,陈谢集团提早至8月20日以前渡黄河,挺进豫西。

刘伯承、邓小平收到中央军委、毛泽东的电报后,毅然决定提早行动:“决心于休整半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实行宽大机动。”

8月1日至2日,刘伯承、邓小平在郓城主持召开各纵队及冀鲁豫、豫皖苏军区负责人会议,确定进军的行动方案。

8月6日,刘伯承、邓小平召开司令部各处室干部会议,决定停止休整,提前南进。邓小平要求部队直捣蒋介石的心脏——大别山,把战线从黄河边向南推进到长江边,要千方百计直奔大别山腹地,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表示决定提前于8月7日开始战略跃进。中央军委、毛泽东复电刘邓,指出:“决心完全正确”,“情况紧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8月7日刘邓大军开始南下,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28日胜利进入大别山。

8月27日,邓小平起草了给所属部队的《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明确指出:“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人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强调“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发展半年以上的时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切勿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每一个具体任务。”

在指示中,邓小平要求向全军说明,我军此次行动有完全胜利的把握,并具体分析论证了建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首先是有陈赓、谢富治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兵团在伏牛山、豫西、豫南等地与陈毅、粟裕率领的山东大军在陇海路南北的相互配合;其次是我军面对的敌人只有二十三个旅,且敌军兵力分散,战斗意志薄弱,战略愈显被动;再次是大别山根据地有长期的革命传统,同时军中很多将士是大别山本地干部。特别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再加上全军上下一致的决心和信心,胜利是有把握的。

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群众工作特别重要。大别山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是党领导创建的根据地,由于斗争形势的变化,党领导的部队三进三出,因此群众对刘邓大军存有疑虑,害怕部队再走。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指示中要求部队从以下方面着手做群众工作:一是向全区群众说明,我们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二是说明国民党军必败我军必胜的条件;三是说明我们决不再走,提出“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的口号。

8月31日,邓小平在光山县北向店召开直属队连以上干部会议,指出:“中原地方,人口四千五百万,物产丰富,是蒋介石内战中重要兵库和粮库。我们到这里,便夺了敌人的供给,加强了自己,使敌人的困难更加扩大。”同时,“这个地区有我们长期的革命影响,人民受过了革命的洗礼,内心拥护我们。但由于革命四次转移,人民目前还暂时对我们采取观望的态度。只要我们打胜仗,方针正确,人民会很快起来,而且会产生大批干部”。

邓小平强调,政权未建立前,会遇见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在群众起来后都可解决。因此,要抽调大批干部去发动群众。同时,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几个回合后,一定能建设成巩固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到9月底为止,刘邓大军成功地把国民党军全部机动兵力调到大别山北麓;一纵和三纵在鄂东、皖西完成了战略展开;解放县城23座,歼敌正规军6000余人,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初步打开了大别山地区的局面。

但是,在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的初期作战中,也暴露出部队缺少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部分指战员对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艰巨性认识不够,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不够、信心不足,作战顾虑多,不愿打硬仗、苦战等问题。为及时解决部队的思想问题,刘伯承、邓小平于1947年9月17日至29日在光山县砖桥文氏祠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会上,邓小平严肃地说:“我们至今仍然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只看到局部的困难,而看不到全国战局的变化,甚至不敢积极主动歼灭敌人,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丧失信心,思想上存在着右倾情绪。……错过了歼灭敌人的好时机啊!”“我们全体指战员一定要牢固地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右倾思想情绪。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带好头。”刘伯承说:对敌人斗争,丧失勇气,不是一个男子汉,勇敢的“勇”字,就是男子头上有一顶光荣的花冠。“我们进到大别山,处于无后方作战,困难重重,但要有勇气战胜困难,特别是要打好仗”,“每一支部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做到党指引哪里,就战斗到哪里,不能讲任何价钱”。王大湾会议是在实施战略展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使得部队思想认识得到了统一,坚定了广大作战员继续坚持在大别山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扎根大别山的基本任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全军将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了战胜敌人的斗志。

二、从严治军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根据地站稳脚跟的重要保证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坚持从严治军的原则,尤其注重搞好军民关系。为此,在大别山艰苦的斗争生活中,刘邓始终以严格的纪律要求广大官兵。邓小平说:“党的路线和政策在全军中,人人能够办到和必须办到的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毛主席在开始创立红军时就规定下来的。”他还强调:“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办到了,一个革命军人才是够了格,只靠冲两次锋,是不够格的。”

1947年8月27日,邓小平在为中共中央中原局起草的给各部队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充分发动群众及其游击战争,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而我军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纪,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各级必须专门检查实现,万勿忽视。”

刘邓大军进人大别山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战斗,基本上站稳了脚跟,建立了根据地,实现了中央预期的最好目标。在光山县北向店召开的连以上干部会上,邓小平指出,只要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因为打中了敌人的要害。挺进大别山把大量敌军力量吸引过来,而我们远离后方会导致困难增多,但是兄弟部队在其他战场上则会轻松,可以腾出手来打胜仗了。

邓小平在讲话中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我们进军大别山就像打篮球一样,蒋介石看我们到大别山要‘投篮,要得分了,他就把前锋后卫都调来跟着我们。这样,他顾了南,就顾不上北,他不让我们在南面‘投篮,不惜用几十万大军缠着我们。可他北面的‘篮就空出来了,我们的兄弟部队在北面就可以得分了。我们在大别山,面临困难多,是在‘啃骨头。但在其他战场上,我们的兄弟部队就可以‘吃肉了。我们啃得‘骨头越硬,兄弟部队在各大战场上消灭敌人就越多,胜利就越大。”

在大别山斗争最艰苦的时候,党中央催促正在黄河西岸休整的部队支援大别山。邓小平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建议党中央千万不要催他们,要让他们积蓄力量,好好休整。只要他们休整好了,出来打几个胜仗,大别山的形势就会缓和下来。邓小平的建議,表现了他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优秀品质。他也正是以这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要求着部队官兵,影响着部队官兵,使军队既有良好的纪律,又有着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后,由于国民党军的“追剿”,当地反动政权还没有被完全摧毁,各种反动势力在暗中威胁、控制群众,群众对刘邓大军存有疑虑,采取观望的态度,纷纷躲避起来。同时,刘邓大军由于连续行军作战极度疲劳,水土不服,伤病无处安置,给养无从筹集,非战斗减员严重,拿群众东西、破坏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克服面临的困难,刘伯承、邓小平要求部队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部队刚到大别山时,连找一口做饭的锅都很困难,李达参谋长遵照邓小平的指示,耐心细致地教育部队,千万要注意群众纪律,借到了锅,用后一定要还,并且要付钱。

1947年9月2日,邓小平在经扶县小姜湾村召开了整顿纪律的干部大会。邓小平说:“部队纪律不好,这是我军政治危机的开始,而政治危机必然带来经济危机,后果不堪设想。”在会上,邓小平亲自约法三章:以枪打百姓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掠夺财物者,枪毙。并指示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不久,便发生了一件违法违纪事件。一个副连长未经店主的同意,拿了店里的粉条、花布等。邓小平听了汇报后,下令按约法三章,枪毙这个副连长。由于这个副连长平时打仗勇敢,许多人替他求情,负责督办此事的张际春副政委请示邓小平能否宽大处理。邓小平听了严肃地说:“既规定了约法三章,就不能说话不算数,失信于民。如果对一个副连长姑息迁就,不能执行纪律,那么今后,更多的人犯纪律怎么办?不下决心严整军纪,部队的纪律就会继续坏下去,群众就更不相信我们,而我们在大别山也就站不住脚!”

9月22日,中共中央就重新统一公布三大纪律一事征求刘邓大军意见。9月25日,刘邓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在大别山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时,建议内容上要作一些修改:第一条可以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第二条“缴获物资归公”;第三条不改。八项注意原来内容已感不够,应在内容上有所归并和增加,但条数不应增加,仍合于八项的习惯。我们意见八项注意新条文应如下:一、上门板、捆稻草、扫地(北方出生战士不懂禾草二字,所以改为稻草);二、借东西送还,损坏东西赔偿;三、说话要和气;四、买卖要公平;五、不拉夫,不乱打枪(这两条在目前甚重要);六、尊重妇女习惯(这条在解释时,应包括不进女人房、洗澡及大小便避女人,不调戏妇女等);七、挖厕所(这条不论对女人,对卫生及观瞻上都甚为重要);八、不拿俘虏私人东西。

1947年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布《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要求全军各部队以此训令为标准,进行深入教育,并严格加以执行。

三、缜密细致的群众工作是大别山根据地创建的决定因素

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过程中,刘伯承、邓小平始终把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军大别山前,刘邓从晋冀鲁豫解放区抽调了大批地方干部随军南下,作为开展地方工作的骨干。在大别山区初步实施战略展开后,中原军区将一部分主力地方化,广泛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除群众的顾虑,提高群众的觉悟。刘伯承把多打胜仗和发动群众,形象地比作是创建解放区的两个车轮,他在后来回顾这段战斗历程时说:“这就足以表现了人民战争的本质。我们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第二野战军在大别山战斗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1947年8月31日,邓小平在光山县北向店,向司令部直属队连以上干部作了《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再次阐明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邓小平告诉大家,在根据地没有建立前,一定还有不少困难,如敌人一定在我军立脚未稳时,扭住我们;北方人到南方因习俗不同,生活不惯;在群众未起来,政权未建立前,担架、粮食等问题难以解决等等。但只要全体指战员上下一心,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就一定能站住脚,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邓小平到经扶县检查工作,见到了刘名榜。他紧紧地握着这位中心县委书记的双手,动情地说:“大别山的斗争环境这么艰苦,你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真不容易呦。”邓小平对中心县委和游击队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充满信心地对刘名榜说:“坚持游击战争要靠群众的支持,靠枪杆子,现在,我们要重建根据地,同样要靠群众的支持,靠枪杆子。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动群众,支持主力部队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为充分发动群众,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邓小平还亲自到群众中走访座谈,打消群众的顾虑。

为解决刘邓大军广大指战员的过冬棉衣问题,各部队专门抽人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征购布匹棉花。在征购布匹棉花的过程中出现了向群众强征、强购的现象,导致有的集镇棉布制品被抢购一空,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生活。

邓小平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指出:“这种不讲政策、违犯纪律的做法,严重地损害了我党我军的声誉,破坏了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自己封锁自己,孤立自己。”他明确要求应立即加以纠正,妥善地处理善后工作。对取自群众的事,“右”一点比“左”好。

四、严格执行土改政策是大别山根据地得以巩固的根本因素

从1947年10月开始至次年初,随着战略展开的实施和地方群众工作的开展,中原局在大别山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再加上不少地方干部对客观情况估计有误,未能树立长期整顿的观念而造成急于冒进,在尚未完全发动群众的情况下,急于扩大土地改革的区域,因而出现了诸如拒绝中农加入农会,把中农错误地归为地主、富农及乱打、乱捉、乱杀等“左”倾错误。

中原局、中原军区及时发现了土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迅速采取了纠正措施。1947年底,邓小平到达光麻交界之两路口庙岭附近,传达了中央关于着重纠正“左”倾错误的指示。1948年1月22日,邓小平在关于大别山的情况与有關政策问题给毛泽东的综合报告中,对大别山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首次提出大别山土改应分巩固区和游击区而分别实行不同的政策和策略。2月8日和3月8日,邓小平又两次向中央报告,具体分析土改中所犯“左”的急性病错误,全面总结大别山区的经验教训,系统提出关于新区工作的长期观念,提出分阶段分地区的逐步深入,以贫雇农为骨干,巩固地联合中农,团结90%以上的人,中立那些可以中立或暂时中立的人,禁止乱杀人,照顾群众利益,注意工商政策等正确方针和策略,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完全赞同。2月17日,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报告进行了批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为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接着,中原局于3月25日发出《关于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指示》,对实行土改的具体政策策略、方法步骤、组织形式、武装斗争、干部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至于如何纠正大别山土改中的“左”倾错误,邓小平认为应该树立两个观念:一是根据地土改的完成,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绝非一年半载所能达到。二是在斗争策略上,应分阶段、分地区地逐步深入,开始应缩小打击面。据此,邓小平将大别山区1200万人口分为两种区域,即巩固区和游击区,力争600万人口为巩固区,另一半人口的地区在较长时期为游击区。在巩固的区域,基本上仍可采用经扶、英山的经验,组织贫农团,将地主及富农多余的土地、财物,全部交给贫雇农,下中农也可以得到一部分。已有的贫农团迅速扩大为农民协会,吸收中农人会和个别中农积极分子加入领导机关。一般采取中农不动的政策为好,对中农的土地打乱平分应绝对采取自愿原则,不要勉强。不要强制地打乱平分,使中农不满。保留地主的工商部分,地主住家又开商店者,不没收,使地主,特别是小地主能够生活。在第二种区域,应深入宣传土地法大纲。在游击战争中,坚决执行打土豪、分浮财、组织秘密贫农团、耐心团结群众的政策。对一般的小地主、富农暂时不动,但对其中的反动分子,坚决打击没收。

1948年6月6日,邓小平为中共中央中原局起草了长达万字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执行中共中央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指示的指示》中,对大别山区经验作出科学的总结,提出了正确的策略,为全党纠正当时主要错误倾向——“左”倾急性病,推进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面走上正轨作出了重大贡献。文件上报中央后,毛泽东于6月28日代中央复电,完全同意中原局的这个指示,并作了重要批示,表示报告非常好,下令转发至各地要求仿照处理,要求邓小平将自己提出的策略观点、政策观点通知到能够联系上各地各军,并适时指导他们。

邓小平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于1948年3月主持召开了中原局土改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再次总结了新区土改工作的经验教训。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正确的路线一定要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来保证”。

邓小平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的精神,以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以及勇于自我批评的勇气,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向中央提出好的工作方針和建议。邓小平的工作方法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并对邓小平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予以表扬并在全党大力提倡。在邓小平的大力指导下,大别山根据地的土改工作克服了存在的缺点,有步骤、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并最终赢得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保证了大别山根据地的顺利创建并加以巩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和成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是在无后方依托的情况下展开的。这一伟大壮举充分体现出了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超凡的智慧、无畏的胆略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服从中央的大局意识,自觉肩负重担协同作战的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严格自律的精神。这种精神既反映了大别山斗争的特殊性,具有鲜明的大别山特色,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斗争中所铸就的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得以不断传承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