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探析

2017-05-30 10:48贺卫华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转型升级

贺卫华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河南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经济结构不优、城镇化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开放型经济层次和水平不高等。新常态下,河南应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和优势,打好优化结构、创新驱动、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张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实体经济能力,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等,促进河南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5003207

一、新常态下河南经济发展的新指征

(一)经济中高速稳定增长

河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指征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稳定增长。2000年以来,河南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2005年2012年,河南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连续8年均增速超过10%。进入新常态以来,河南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头。从2013年到2016年,河南GDP增速连续4年超过8%。即便在形势较为复杂的2016年,依然达到8.1%(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2013年以来,河南经济增速连续4年保持在8%以上,基本实现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稳定增长的转变。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河南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深耕高成长性制造业、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一是高成长性制造业快速发展。河南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河南高成长性制造业同比增长达到10.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4%,成为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河南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7%,为河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以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咨询业、文化娱乐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效不断提升,对GDP的贡献率及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见表2)。2016年河南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41.9%,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39个百分点。成为来动河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引擎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主要靠两个方面的驱动,一是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的投入;二是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就其发展规律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靠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然而,并不是要素投入越多其经济发展动力就越强劲。到了经济发展后期,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过多的要素投入不但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反而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出现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即效益降低的情况。因而,到了经济发展后期, 在要素投入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必须依靠创新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在河南发展实践中得到了证实。过去,河南靠较多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的投入,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高增长。然而,随着河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素投入的增加已经难以维持原来的高增长了,经济增速明显回落。面对这种局面,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河南加快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等,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河南已建成8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8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极大地提升了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二、新常态下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与条件

(一)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突破

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以来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见表3)。2016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0.7∶47.4∶41.9,服务业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拉动经济增长3.39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二是工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2016年河南工业增加值为16 8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8.0%,產品销售率达到了98.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7%;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成长性制造业快速发展,分别增长15.5%和10.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7%和的48.4%。三是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截至2016年底,河南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8.5%,比201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农民权益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加快,2016年,约180万农民变身为市民。四是节能减排降耗成效显著。2016年河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0.98%,40个行业大类中有35个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下降面达到87.5%。

(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快改革、创新、开放、转型发展步伐,把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河南的自身实际相结合,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是经济规模持续增加。2010年以来,河南GDP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GDP总量达到40 160.01亿元,同比增长81%,稳居全国第5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比2010年增长了60%,年均增速为12%。二是财政预算收入稳步提升。2016年河南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4 706.96亿元,比2015年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 153.45亿元,比2015年增长8.0%;税收收入达到2 158.39亿元,比2015年增长8.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68.4%。GDP规模、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中高速增长,表明河南经济综合实力达到了显著提升。

(三)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一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初见成效。郑州机场T2航站楼已投入使用,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同步建成。目前郑州机场已成为高铁、城铁、城市轨道、高速公路交汇的交通枢纽,实现了客运的“零距离换乘”和货运的“无缝衔接”。 富士康、菜鸟网络、京东商城、正威科技城、绿地会展城等5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郑州航空港,实现了海关、国检、税务等16个口岸单位的“一个门户入网、一次认证登录、一站式服务”。2016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GDP达到622.5亿元,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二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6年河南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了30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6844公里,居全国第4位,所有县城均能在20分钟内上高速。普通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万公里,居于全国第4位;农村公路总里程25万公里,位居全国第3位。其次“米”字型高铁网初步形成。目前,郑石高铁、郑武高铁、郑徐高铁、郑西高铁已建成通车。郑合高铁(郑州合肥)、郑济高铁(郑州济南)、郑渝(郑州重庆)、郑太高铁(郑州太原)都已进入施工阶段,这几条高铁建成通车后,将会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2.5小时“米”字型高铁网。四是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投入使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是国家重要的通信枢纽,是互联网网间互联架构的顶层关键环节。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获批和建设,对于提升河南互联网的网络安全和效率、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河南建设网络经济大省提供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五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目前,河南已建成988个省级和8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17个省级和4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中心,1 080个省级和10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5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达到18家和515家;申请专利达到94 669件,授权专利达到49 145件。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为河南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开放意味着主体对自身资源的主动展示,其目的在于寻找与他人的合作途径,实质在于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程度的交换。[1]河南是一个内陆省份,深度融入全球化分工的基础,就是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近年来,河南省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在承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河南,如IBM、友嘉、富士康、UPS、俄罗斯空桥、微软、阿里巴巴、正威科技等,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郑州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已初见规模,郑欧班列运营综合指标居中欧班列首位,“三去三回”运行已常态化。截至去年底,郑州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共完成1 108家海关备案企业,其中电商685家,实现本省落地转化195家。仅河南保税物流中心,2016年跨境电商进出口单量分别达到8 290万包和2 938万包,同比分别增长67.75%和488%,跨境电商交易总额达到64亿元,同比增长64.95%,有力地推动了郑州向“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与此同时,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开放载体平台和大通关机制不断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务实推进,为加快河南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新常态下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短板与困境

(一)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

经济新常态下,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河南把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性措施,但是,在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结构方面还不合理。从20092016年河南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看(见表4),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在下降,而民间投资(包含个人投资和私营经济)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了先降后升趋势,表明新常态下河南民间投资意愿在逐步增强,但所占比重依然比较低。在投资成为稳增长、调结构关键性措施的新常态背景下,应进一步激发民间资金投资活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使各种投资资金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以提高经济发展活力。

从投资的产业结构看,河南的投资结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见表5):一是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低。从表5可以看出,20092016年,河南第一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20142016年有所上升并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值,但所占比重也仅为4.78%,不足投资总额的1/20。这与河南的农业大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第一产业投资的不足,将直接影响河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二是第二产业投资占比偏高。从表5可以看出,2009年以来,除2016年外,第二產业的投资比重都超过了50%,这对河南在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升级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工业产能过剩的新常态背景下下,河南应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2016年,河南在战略新兴产业上的投资占比仅为3.5%,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315%,而着力培育的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的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1%,表明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相对不足。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需所在,也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一个重点。[2]当前,河南城镇化发展还较为滞后。2016年,河南城镇化率为48.5%,落后全国8.8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较低的黄淮四市,其平均城镇化率只有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35个百分点。另外,河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城镇道路历史欠账较大,地下管网及单位排水系统严重老化,城镇新建基础设施存在标准不高,质量欠佳等问题,导致河南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

(三)产能过剩严重,去库存提品质任务艰巨

按照产能利用率低于75%即为产能过剩的标准,河南产能过剩涉及煤炭、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产业,部分行业已经到了严重过剩的程度,如钢铁、电解铝等。根据政府公告披露,河南涉及炼铁、普钢电炉、特钢电炉、转炉和热轧企业数量共计53家,已建产能总量为10 843万吨,而河南年钢铁年需求量在5 000万至6 000万吨之间,表明河南钢铁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在电解铝方面,河南共有电解铝企业9家,涉及24个项目,产能达402万吨,而年需求量仅为284万吨,产能过剩超过30%。由此可见,河南产能过剩问题已较为突出。

除产能过剩外,产品品质较低是河南工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在河南5 000万至6 000万吨的钢铁年需求量中,河南的生产量仅为4 300万吨,粗钢产能仅为2 400万吨,粗钢产量缺口巨大,所需钢铁被来自河北、山东与江苏的钢铁产品所填充,主要原因是河南钢铁业处于全国钢铁产业中端水平的位次,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

(四)对外开放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尽管河南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开放层次和水平不高。一是经济外向度较低。近年来,河南的对外开放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2016年经济外向度达到11.74%,但和全国平均32.7%的经济外向度水平相比,还有存在明显的差距,表明河南的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外资利用规模小。2016年河南实际吸收外资169.93亿美元,仅占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5%,与沿海省份广东、浙江、江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对外开放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尽管近年来河南对外开放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河南开放带动主战略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一些具体领域,开放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还不完善;在对外开放政务管理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没有做到公开、透明、规范,项目审批部门还要进一步优化服务;对新型媒体的运用不够,不能借助于政务微博发布一些政府事务和信息等等。

四、新常态下加快推进河南经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一)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为河南经济发展把脉,指出河南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四张牌”,为处于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期的河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强省”“三个高地”、“三大提升”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打好“四张牌”一是打好“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汹涌之势,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国内外许多地区都在围绕自身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河南要融入世界经济竞争的大格局,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对于河南而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要扬长,更要补短。扬长,就是把河南的优势产业做的更优。目前,河南在装备制造业、农业和资源型产业等方面优势明显。在装备制造业方面,通过组建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联盟、建立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培育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提升河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支持宇通客车、森源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在农业方面,要推进“四优”、“四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竞争力。在资源型产业方面,支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走出去,到国外建厂。补短,就是要补齐河南产业发展中的服务业短板。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建设洛阳、开封等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同时,加快推进工业设计、金融保险、创意文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二是“打好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牌。创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力量。当前,国内外不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河南存在许多短板,如科技成果转化不通畅、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不紧密、科技资源和创新潜力发挥不充分等。因而,河南要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此,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立引导科技型创业健康发展的产业项目指导目录制度,加大科技创新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与引导力度。[3]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搭建创新合作平台,促进与省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支持基于互聯网的“双创”平台建设。理顺创新机制,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尤其是要利用好河南自贸区建设的难得机遇,倒逼创新发展,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三是打好“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牌。要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进一步密织路网,构建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推进“两区”(产业聚集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推进产业聚集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四是打好“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牌。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和郑州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二者的主平台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发挥县城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统筹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的关系,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要素向小城镇流动,引导小城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进园区与镇区共建共享基础设施。

(二)进一步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不断提升河南产品品质,是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针对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河南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补短板、去库存。河南经济发展最大短板的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多年来,河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出现了钢铁、煤炭、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镇基础设施接近饱和。因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补齐农村公共产品的短板,一方面,可以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又为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二是降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产品品质不高,不能满足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是河南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又一问题。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减负,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和交易的制度成本。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引导企业以需求为导向,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高度产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三是调好生产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当前,我省地位产品能耗还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比较落后,为此,必须做好“绿色”文章,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调整。一方面,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减少污染和排放,推进清洁生产,为营造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于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亏损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的僵尸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同时,调整产业政策,重点对有关的产业政策进行梳理和调整,使之更加适合“去产能”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4]

(三)以創新为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河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经济增长点持续发展缺乏动力,新的产业和增长点还处在培育中。因此,在新常态下,推进河南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创新产品,增加中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以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提升产品的工艺设计和品质,满足消费者的高端、个性化需求,消除产品的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提升河南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催生“互联网+”等众多的新业态新模式。这种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之强,已经超出了我们的估计,对传统业态和传统产业模式的冲击是颠覆性。因此,新常态下,河南要把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尽快落实《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河南大数据实验区建设,促进电子商务、物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促进河南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近年来,河南坚持开放带动,经济社会保持较快的发展水平。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河南自由贸易区获批,为河南对外开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央提出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抓手。[5]河南是“一带一路”通道上的重要区域,其中郑州和洛阳是“一带一路”的两个节点城市。因此,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给河南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提升河南经济开放水平。首先是提升基础和平台支撑。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贸区建设,推进物流、贸易、投资、通关便利,不断完善国家航空物流中心运行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国际航空物流中心货物吞吐能力。同时,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为建设智能化终端研发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推进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综合试验区的货物集聚效应。其次,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推进郑州、洛阳等“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建设,提升其发射带动能力,打造欧亚大宗商品商贸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为河南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便利。通过整合河南旅游文化资源,加强与沿线省市和国家人文交流,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文化引领催生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模式。[6]二是加快推进河南自贸区建设。河南自贸区由郑州、洛阳、开封三个片区组织,要在合理定位与分工基础上,促进三个片区的融合发展,发挥河南自贸区的整体效应。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科学构建河南自贸区负面清单,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发挥自贸区在河南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金成.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升级版[J].学习论坛,2016(2):59.

[2]王沛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的困境与突破路径——以河南为例[J].学习论坛,2014(6):4245.

[3]杨贞.创业视角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机理与扶持政策——以河南省为例[J].学习论坛,2016(12)4348.

[4]胡荣涛.中国产能过剩的实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学习论坛,2016(9)3538.

[5]马小南.“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新格局[J].学习论坛,2016(7)3234.

[6]李孝敏.“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拓展浅析[J].学习论坛,2016(7)6770.

[责任编辑]王立国

Abstract:In the new economic norm, Henan to the five major development concept as a guide for the power supply side to structur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drive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it also faces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not goo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infrastructure. Henan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advantages, play well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innovation driv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four card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the re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pen economy new pattern of higher level, to promote the economy of Hena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 the new economic norm; route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