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壮族民歌语音的修辞手法

2017-05-30 05:08刘惠卢敏宁
关键词:广西壮族修辞民歌

刘惠 卢敏宁

[摘要]广西壮族民歌除了有着重要的文学、民俗学、传播学或美学价值外,其语言修辞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民歌的语音在增强民歌语言的音律美的同时,更丰富了民歌艺术的修辞手法。可以说,语音的修辞是民歌修辞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民歌在语音上常用押韵、平仄、叠音和衬词等4种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表现音韵的和谐,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节奏旋律,以达到便于传唱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歌;语音;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5009807

壮族作为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历来有“以歌为乐”的传统习俗。考究壮族民歌,源远流长,是历代壮族人民日常生活、劳动、斗争的缩影;是壮族人民语言艺术的精华;是用特定的节奏韵律从各个角度反映壮乡人民的生活情况、压迫斗争、思想感情、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文学样式。壮族民歌除了有着重要的文学、民俗学、传播学和美学价值外,其语言修辞也极具艺术价值。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民族性的修辞特色,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音是语言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口头创作的民歌艺术中,语音更是重要的物质外壳。老舍曾说,“一注意到字音的安排,也就必然涉及字眼儿的选择,字虽同义,而声音不同,我们须选用那个音义俱美的”[1]54。语言需要美,声音也需要美,语音美可以通过对语音的配对组合体现。也就是说,通过语音修辞来增强其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口耳相传的民歌语言创造出不同的表达效果。民歌的语音在丰富了修辞手法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歌语言的音律美。壮乡人民在创作民歌时,根据壮语语音的特点,不仅将曲调与歌词完美结合,还综合运用了押韵、平仄、叠音、衬词等多种修辞手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修辞效果,使壮族民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便于传唱,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动人、勤劳勇敢的壮乡生活风情图,充分展示了壮族民歌独具魅力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从语音修辞的角度对壮族民歌中的语言音律美进行探析,有利于挖掘壮族民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语言艺术价值。

一、壮族民歌的语音修辞表现

(一)押韵

押韵是指,利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有规则地交替使用,回环往复[2]190。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作品也存在着押韵的现象。从韵律来看,壮族民歌有押腰脚韵、押脚头韵、押脚韵、押勒脚韵等类别。一般而言,壮族民歌为五言、七言或长短言形式;歌词每一句开始的第一个字称为“头”,最后一个字称为“脚”或“尾”,剩下中间的其它字都称为“腰”。

1.壮语声韵

想要了解壮族民歌押韵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壮语的声韵情况。壮语属汉藏语系,其音节也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等3个要素组成。在壮语中,有108个韵母,其中“a、o、e、i、u、w”6个单元音韵母可以单独押韵,其余的102个复合韵母可以两两押韵或两个以上互为押韵,这102个复合韵母又可分为以下几组[3]18-19:

(1)ai、ei、ae;

(2)am、an、ang;

(3)au、aw、aeu、ou;

(4)aen 、aeng 、aem;oen、oeng、oem;in、ing、im;un、ung、um;wn、wng

(5)ab、ap、ad、at、ag、ak;

(6)aeb、aep、aed、aet、aeg、aek;

(7)on、ong、om;wen;uen、ueng、uem;

(8)ob、op、od、ot、og、ok;

(9)oeb、oep、oed、oet、oeg、oek;

(10)eu、iu;

(11)en、eng、em;ien、ieng、iem;

(12)eb、ep、ed、et、eg、ek;

(13)ieb、iep、ied、iet、ieg、iek;

(14)ib、ip、id、it、ig、ik;

(15)ueb、uep、ued、uet、ueg、uek;wed、wet;

(16)ub、up、ud、ut、ug、uk;

(17)wd、wt、wg、wk;

由上可见,壮语中,长音和长音、短音和短音,高音和高音、低音和低音等,只要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的韵母都可以互相押韵[3]19。若是按严韵来分的话,每一组分号内的韵母互相押韵,组与组之间不押韵;若是按宽韵来分的话,要求相对宽松很多,押韵的现象更多了。如,e和i可以相押,o和u可以相押,如上述第4组、第7组、第11组和第15组的韵母那样,除了分号内的韵母互相押韵外,同组的韵母也可以互相押韵,即是说:“aen、aeng、aem”可以和“in、ing、im”相押,壮族民歌一般采用宽韵的原则来押韵。此外,壮族民歌中押韵的地方多采用同声调的词,这样唱起来更加自然,优美。

2.押韵的表现

壮族民歌押韵的次数较之于其他民族的歌谣要密集,押法也多种多样,每首歌至少要押好几处地方[4]。每一句要押韵,句与句之间要押韵,押腰脚韵、脚头韵和脚韵穿插使用,使得壮族民歌听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唱起来委婉动人。壮族民歌押韵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押脚头韵

押脚头韵是指上一句的末字处(也称脚)和下一句的首字处(也称头)相押的韵,称为押脚头韻。基本格式为:

X X X X △

△ X X X X

例如:

Daenj buh gyaemq ciuq mbwn(△)(谁家的姑娘穿着紫金的衣衫映照着蓝天?)

Ndwn(△) giz de baenz yiengh(站在那里美如天仙!)

上述例子是一种上下联的短歌式歌谣,上句的末尾mbwn与下句的首字Ndwn相押韵,形成押脚头韵。押脚头韵一般出现在上下联或三行联的短歌式中,又或者与腰脚韵、脚韵一同出现在歌谣中。其使用频率没有腰脚韵普遍,只要是超过三行以上的歌曲就不会只出现押脚头韵这种押韵方式。

(2)押脚韵

押脚韵是指上下两句的末尾处相押,即脚字互相押韵的方式,其基本格式为:

X X X X △

X X X X △

例如:

Muengh ndwen ndwen cix doek(△)(望月月沉落)

Muengh roeg(△) roeg cix biq(△)(望鳥鸟飞脱)

Ndwen doek lij ndaundiq(△)(月落星子在)

Roeg biq(△) lij aen gyoengz (鸟飞笼空着)

这是一首壮族人民流传久远的传统歌谣,歌谣第二句的末尾 biq与第三句的末尾diq构成押脚韵,而一二句以及三四句则构成了押腰脚韵。脚韵和腰脚韵一同贯穿使用是壮族歌谣普遍的押韵方法,尤其四行歌谣,几乎都由腰脚韵和脚韵来构成。一般第一、二句为押腰脚韵,第二、三句必须为押脚韵,第三、四句则又需要转回押腰脚韵,否则便不符合壮族歌谣的押韵规律。

(3)押腰脚韵

腰脚韵也称脚腰韵,在壮族歌谣中,最独特也最普遍的押韵方式是押腰脚韵。无论短歌式、散歌式或长歌式,几乎都押腰脚韵,且押韵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在壮族歌谣中,腰和脚互相押韵的现象比较普遍,每首歌谣都不是固定只押一种韵,而是押腰脚韵、脚头韵和脚韵穿插使用。其基本格式为:

X X X X △

X X △ X x

例如:

Vunz heap dah ciengx bya(△)(人拦江养鱼,)

Reauz heap naz(△) ciengx gvej(我俩拦田养小蚂蚁。)

这首五言短歌式中,首句的最后一个“鱼”字为脚,第二句中间的“田”字为腰,这两个地方互相押韵时,就称为押腰脚韵。又如:

Nuengx sau ndei lak leux(△)(俏妹好苗条,)

Baenz uteuj(△) coq caeu(△)(能揉放荷包,)

Naeuz(△) laez baz bouxwnq(怎么说你已经做了别人的妻子呢?)

这是一首五言三行短歌,首句的末尾处 leux与第二句中间的uteuj相押,为押腰脚韵;随之,同一句的末尾处caeu 和最后一句首字处的Naeuz相押,为押脚头韵。再如:

Vunz ninz cien ninz damj(△)(人家盖毛毯,)

Reauz ninz nyangj(△) dem haz(△)(我稻杆遮身。)

Beaz fonj yienyj sisa(△)(翻动沙沙声,)

Daengx mbanj ma(△)cungj raeuq(全村狗汪汪。)

这首五言四句歌中,首句的最后一个“毯”字为脚,第二句中间的“杆”字为腰,这两处互相押腰脚韵;第二句的尾处“身”字和第三句的尾处“声”字都为脚,则这两处互相押脚韵;第三句的脚处“声”字和末句中间的腰处“村”字相互押韵,即押腰脚韵。像这种腰脚、脚脚、腰脚互相使用,连环相押的押韵方式是壮族歌谣独特的押韵规律,壮族人民多称其为押腰脚韵。

(4)押勒脚韵

壮族歌谣中有一种形式的歌谣称为勒脚歌。勒脚翻译成汉语,即为反复回唱的意思;押勒脚韵,是指勒脚歌所采用的押韵方式。勒脚歌又分单勒脚歌和双勒脚歌,每首有六句或八句,一般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歌节。歌谣里的一些句子会根据一定的规律反复回唱,复唱的句子和新句子组成新的歌节时始终保持着旋律的统一,韵律严谨。押勒脚韵一般是腰脚韵和脚韵穿插相押,歌谣的第六句的末尾处必须和首句的末尾处相押韵。如果第六句的末尾和首句的末尾无法押韵则无法重复回去,也就是无法勒回首句。其基本格式为:

X X X X △

X X △ X △

X X X X △

X X △ X X

X X X X △

X X △ X △

例如:

Boux lawz caux goq gyeiz(a)(谁人造彩旗?)

Angj mbauq ndei(a) vaij naux(b) (过岑闪光彩。)

Caux(b) goq sienq goq hauh(b)(造唢呐长号,)

Caux(b) ok bi lawz(b) daeuj(哪年造出来?)

Boux(b) lawz(b) caux hih reix(a)(谁人如此造?)

Ciuh neix(a) gyo nyi sei(a) (流传到如今。)

Boux lawz caux goq gyeiz(a)(谁人造彩旗?)

Angj mbauq ndei(a) vaij naux(b) (过岑闪光彩。)

这是一首壮族的婚嫁歌,六句分成两歌节,前四句为一歌节,后两句再加重复第一第二句为一歌节。首句的末尾处gyeiz和第二句的腰 ndei相押;第二句的末尾处 naux与第三句的头字Caux以及尾字hauh相押;第三句的末尾又至少与第四句的前三个字中的其中一个相押,像hauh和Caux相押;接着,第五句和第六句之间的押韵和三、四句的押韵一样,都是末尾处至少与下一句的前三个字中押一个;而对于第六句的末尾,则规定必须和首句的尾字相押,形成勒脚。可见,一首歌谣中韵脚的数量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才能构成勒脚韵。又如:

Gwnz mbwn duenh ndau ndeiq(a)(天上段星斗,)

Cingz ngeih(a) raeuz mbouj duenh(b)(我俩情不断,)

Biengz vuengzdaeq doemq luenh(b)(皇帝江山乱,)

Cingzngeih raeuz goj(b) mbouj duenh(b)(我俩信不断。)

Lingz mieng mbouj gwn mak(c)(猴子发誓不吃果,)

Nag(c) mieng bya mbouj ngeix(a)(水獭发誓断鱼颤,)

Gwnz mbwn duenh ndau ndeiq(天上段星斗,)

Cingz ngeiz raeuz mbouj buenh(我俩情不断!)

这是一首壮族情歌,同样是六句两歌节,首句的ndeiq与第二句中间的 ngeih相押,为押腰脚韵;第二句的末尾duenh押第三句的末尾luenh形成押脚韵;第三句的末尾luenh与第四句的腰处goj和尾处duenh相押,是押腰脚韵和押脚韵的结合;而第五句的末尾mak与第六句的句头Nag相押;第六句的句末ngeix勒回句首,与首句的ndeiq相押。上例歌谣中有三个韵脚,形成反复相扣的押韵结构,创造出了韵味无穷、独具特色的勒脚歌谣。每首成功的勒脚歌谣,其关键在于如何编排首节的那四句歌谣。前四句歌谣如使用铿锵的勒脚韵韵律,就能直接揭示主题,生动地表现出“我俩”的形象。勒脚歌根据首节的韵律,对主题和形象进行描写,力求达到与勒脚的部分组合得天衣无缝,让听者充分感受到壮族民歌鲜明的主题,生动的形象以及韵律和意境的进一步升华。

(二)平仄

平仄在民歌中指利用平声和仄声交替配合而成的韵律,也称平仄律[5]196。声调是汉藏语系中各语言的特征,壮语和汉语一样,都是有声调的语言,有声调就有平仄。平声语调平稳,仄声语调曲折,平仄不协调的话,读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壮族民歌之所以能够朗朗上口、委婉动听,除了其独特的押韵方式外,对歌词平仄的协调交替使用,也是形成壮族民歌音律美的原因之一。在壮语中,有六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6],其中舒声调中的第一调和第二调为平声,其余的四个调和两个促声调都为仄声。平仄律是壮族民歌音乐美的重要手段,壮族民歌中的平仄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起平收式

平起平收是首句的末字以平聲开始,最后一句也以平声收回来。例如:

(1)Nuengx soengq ndaej sueng haiz

仄仄仄仄平

Cikcik gvai doengz yiengh

仄平平仄

Gvuengj baenz ciengh Gveiqlimz

仄平仄平

Suenq mwngz nuengx miz sim

仄平仄平平

Soengq sinzcingz gvaq gyaiq

仄平仄仄

Daenj vaih goj leix gyaez

仄仄仄仄平

(2)Nuengx dwg go maklangz

仄仄平平

Youq naj dangz hakyuenh

仄仄平仄

Hoz siengj gwn saekmbiengq

平仄平仄

Nyaz fwngz yuengq mbouj daengz

平平仄仄平

从上述两首民歌来看,首句的末尾字为平声,末句的末尾字同样为平声,构成了平起平收式的平仄韵律,且歌谣的每句都是平仄声交替。平起平收式在壮族歌谣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平仄韵律格式。

2.仄起仄收式

仄起仄收是首句的末字以仄声开始,最后一句也以仄声收回来,例如:

(1)Doengxhaet dawz daeuj nyaemq

仄平仄仄

Doengxhaemh goj lij van

仄仄仄平

Nuengx dwg go maklangz

仄仄平平

Youq naj dangz hakyuenh

仄仄平仄

(2)Boux lawz caux goq raemx

仄平仄仄仄

Daek coq mbaengq raeuz gwn

仄仄仄平仄

Boux lawz caux goq vwnz

仄平仄仄平

Rouq laj mbwn dien hah

仄仄平平仄

上述两首民歌中,首句的末尾字为仄声,末句的末尾字同样也为仄声,构成了仄起仄收式的平仄韵律。仄起仄收式在壮族歌谣中出现的比例也很高,一般多出现于婚嫁歌中。壮族民歌注重其特殊的押韵方式,押韵的地方多采用同声调的词,即为“同调相押”。故此,在平仄韵律上,壮族民歌注重句末音节的平仄问题;也因此,平起平收式和仄起仄收式在壮族民歌中运用得最多。

3.其他

在壮族民歌中还有一些是平起仄收式和仄起平收式的,这些平仄格式出现的比例并不多。平起仄收式是首句的末字以平声开始,最后一句以仄声收回来;而仄起平收式则反之,由首句的末字以仄声开始,最后一句以平声收回来。例如:

(1)Muengh ndwen ndwen cix doek

仄平平仄仄

Muengh roeg roeg cix biq

仄仄仄仄仄

Ndwen doek lij ndaun diq

平仄仄平仄

Roeg biq lij aen gyoengz

仄仄仄平平

(2)Fat bau ien bae doing

仄平平平平

Meh han coenz hoz nyah

仄平平平仄

Lwg dauq mbouj ceg caz

仄仄仄仄平

Mbouj yiemz ranz coiq hoj

仄平平仄仄

Fat boux moiz bae doeng

仄仄平平平

Fat boux yoen bae luengx

仄仄平平仄

壯族民歌的平仄并不遵循五言或七言诗的平仄韵律,其比较灵活多变,讲究的是首句和末句尾字的平仄,一般首句也常以仄声为头。这样的平仄韵律使得壮族民歌唱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听起来婉转悠扬,余音环绕,起到一定的调节旋律、歌声和谐的作用。

(三)叠音

重叠是汉语的一种构词手法,而叠音是指同一个音节重叠起来。在民歌中使用叠音词,不仅可以调节节拍,还可以创造音乐美感,提升韵律美,使歌词内容表达得更为形象生动。在壮族歌谣中也存在着叠音的修辞手法,不仅使得歌词与韵律相协调,体现出壮族歌谣的节奏感,还把歌词内容表现得栩栩如生,让听者在音韵和谐的歌声中产生联想。壮族歌谣的叠音主要表现在以下5方面:

1.用于亲属称呼的,如:妹妹、哥哥、妈妈、嫂嫂、姑姑;

2.用于描写数量程度的,如:日日、夜夜、时时、人人、声声、万万千、年年、个个、束束、连连、月月、季季、处处;

3.用于描写人物情态、心理活动和事物行为动作的,如:泪汪汪、泪涟涟、笑微微、心焦焦、动摇摇、流哗哗、空空想、摆摆摇、恨绵绵、渺渺茫、惨凄凄;

4.用于描摹自然声音的,如:吱吱喳、走呼呼、汪汪、沙沙、叮叮、叽喳喳、当当、哞哞、滴滴响;

5.用于描绘事物形状或色彩的,如:禾杆杆、白嫩嫩、叶圆圆、脸圆圆、细丝丝、亮晶晶、麻麻亮。

例如:

(1)牛头卡在篱笆眼,眼泪流哗哗,自己钻来也枉然,哭声哞哞震到天。

(2)灯草芯,灯草无油点坏心,走过街街有油卖,为何夜夜点干灯。

(3)鸡啼声声响,晨星亮晶晶,天边麻麻亮,时光岁岁流。

(4)妹是一颗柚子树,长在砖屋园角边,柚子哥想吃半片,手短男摘恨绵绵。

(5)多谢妹妹一片心,多谢哥哥和嫂嫂,多谢叔叔和婶婶,多谢上屋众父老,妹妹情愿送板凳,送给哥坐一世人。

(6)哥知妹还在,连连答声低,声声心肝碎,声声血泪滴。

(7)可惜花,可惜莲,可惜莲花长泉边,风水水里摇动动,雨打水里转团团。

(8)人家盖毛毯,我稻杆遮身,翻动沙沙声,全村狗汪汪。

在上述例子中,出现了流哗哗、麻麻亮、声声响、恨绵绵、妹妹、婶婶、夜夜、街街、沙沙、汪汪、摇动动、转团团等叠音词。这些出现叠音词的句子通过形容词、拟声词等对同一个音节进行重叠,不仅丰富了歌词语感,而且提升了语调和声音之间的和谐度,使得壮族歌谣形象生动有趣,别具韵味。

(四)衬词

衬词指本身没有意义而只负责协调音节的一类词,一般出现在口语中,读起来顺口、悦耳。在壮族民歌中,有许多运用衬词修辞手法的现象。如,流传于广西平果县周围的嘹歌,就因其每一句的歌尾后都有一个“嘹——嘹”的衬词拖腔而命名。流传于广西巴马、都安县一带的七言四句“跛脚比”,每首歌的开头都用“阿妹/阿哥喂啊喂”作为衬词开始,然后再进行对歌。又如,“比欢”这种壮族民歌类型,常需要根据不同的演唱场合、不同的演唱歌手、演唱的不同身份或不同的演唱速度来变换使用“啰嗨、比侬耐、呵哋”衬词;刘三姐民歌的每一首歌曲开头都有一个“哎”衬词起音等。不同地区流传的民歌使用不同形式的衬词,主要有“嘻、哈、呵哋、嘹、呵、啰、哈斯咯、咧嘶咯嘻嘹、表客喂、喂、哎、老少内、嘹啰喂、啰嗨、比侬娘、呼、呜、哩呀嗳、比侬耐、嘿、呃、阿妹喂啊喂、阿哥喂啊喂”等多种衬词。不同的曲调,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衬词,从而对曲调进行修饰,表现出歌者微妙的情感变化,同时也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民歌的音乐表现力。

二、壮族民歌的语音修辞功能

(一)调节音韵和谐,创造韵律美

壮族民歌是曲调和歌词的完美结合,其语音的修辞手法可以调节民歌的音韵和谐,在没有音乐节拍的环境下,赋予民歌明快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创造韵律美。如,构成民歌主要格律的押韵修辞手法,丰富的押韵方式不仅使得民歌的音调悦耳回环,和谐动听,还集中地强调了人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歌手唱到每一句韵脚时,便会相应地提高音域,把声音相对拖长,保持平稳的音调,形成连绵错落的拖尾腔之乐感。此外,还有在民歌中零散的语流中使用叠音的修辞手法,使得音韵和谐,增强了民歌歌唱时的音乐性,亦可调整音节和谐,形成民歌声音的连绵错落之韵律美。

(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渲染气氛

壮族民歌中的语音修辞表达了壮乡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使用丰富多样的衬词修辞手法,不一样的衬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色彩,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曲调与歌词配合,歌者在对歌时往往根据语音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衬词,来表现歌者微妙变化的情感,增加情趣,渲染氛围,生动传递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将歌词场景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得更加鲜明动人。又如,叠音修辞手法的使用。这些自带旋律的叠音词出现在歌谣中,寥寥数字便使得歌词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意义超越了文字的本身,增强了歌谣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烘托氛围;同时,让听者感同身受,仿佛置身其中,更能激发听者无尽的想象,使语言表达更加有效果。

(三)丰富节奏旋律,便于传唱

壮族民歌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是百姓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对歌而唱的,因而,要想祖祖辈辈流传下去,歌曲必须编得顺口,便于传唱。而在壮族民歌的语音修辞中,无论是独特的押韵方式或是平仄的安排,或是叠音的使用,都使得民歌中的节奏旋律变得更丰富,更方便人们在对歌时即兴编词。如,壮族民歌一般使用的是同调相押的方法,注意句末的平仄问题,而每句歌词内部的平仄相交,完美的调配,又丰富了节奏旋律,使得民歌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容易记诵,便于传唱。

三、结语

倪宝元认为,汉语的音乐美表现在平仄相配,抑扬有致,灵活组合,元音悦人[7]149-151。可见,壮乡人民根据壮语语音的特点,在进行广西民歌创作时,不仅将曲调与歌词完美地结合,还综合运用了押韵、平仄、叠音、衬词等多种修辞手法,创造出调节音韵和谐,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丰富节奏旋律,便于人们传唱的修辞效果;使壮族民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丰富了感情,深化了歌曲意境,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动人、勤劳勇敢的壮乡生活风情图,使壮族民歌独具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老舍.出口成章—论文学语言及其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4.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90.

[3]黄革.瑰丽的壮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18-19.

[4]黄革.广西壮族民歌独特的押韵形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64.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6]韦日高.试谈柳江壮族民歌的押韵规则[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122.

[7]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責任编辑]李献英

Abstract:Besides the important literature,folklore,communication and aesthetic values,the artistic value of Guangxi Zhuang folk songs can not be ignored.Folk voice in folk song language enhanced sound beauty at the same time,more abundant folk art of rhetoric,speech rhetoric can be said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olk rhetoric studies.The folk song in the voice,tone,syllable and rhyme used this kind of rhetoric word four,showing phonological harmony,expression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rich and rich rhythm,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art people sung.

Keywords: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folk songs;speech;rhetoric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修辞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