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2017-05-30 10:48曾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曾楠

[摘 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一根本问题,在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共时与历时的理论视野中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新提升、現代国家治理理念的新突破、时代性课题应对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提升、新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关键词]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贡献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2000104

一、从思想的理论来源看,治国理政思想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石,坚持人民主体,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它们是“源”与“流”的深刻关联。“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544习近平治国理政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论、整体论、系统论、实践论、发展观等方面呈现出新发展与新认知。第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发展;“三步走”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当今中国正处于第三步的战略发展阶段,习近平结合当前中国发展的特定阶段与未来展望,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以“中国梦”的召唤将民族成员紧密的联结,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引航中带领人民共同前行。第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传统简单唯发展论的创新与突破。习近平紧扣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与现实需求,适时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共同支撑“两个一百年”的实现。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思想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突出亮点,也及时回应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亟需破解与应对的重大难题,“四个全面”的提出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环环相扣,它是个有机联系、紧密相依的整体,是目标、动力、途径、保障的有机整体,它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二、从思想的生成背景看,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其内在鲜明的“特色”,中国以其庞大的人口总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同时进行工业化建设与全面改革。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特殊国情,提升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认识是治国理政思想始终关注的主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实践背景、时代背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第一,从当代中国改革深水期的社会背景,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应对新时期的复杂交织矛盾给出了新见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进入调整期,从粗放发展转向科学发展;改革进入攻坚期,各利益相关方加速博弈、角力加剧;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叠加凸显……”,面对矛盾的多重交织,习近平指出,要“把握新常态、赢得新希望”,在新常态的思维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第二,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背景,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给出了新理解。习近平“非洲之行”提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好比骑自行车,骑得太慢不动会摔下来,骑得太快也容易栽跟头。”第三,从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解答新时代环境下国内与国际、政府与市场、传统与现代均给出了新见地。就国内与国际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共产党宣言》已预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时隔170多年后的世界已鲜活的展示着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各领域的全球化场景,国内与国际环境已时时刻刻交织于一体,当前任何一个国家都置身全球化潮流中,中国的发展更是与国际大环境息息相关。坚持开放、合作、共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国内国际问题的鲜明旗帜。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治国理政思想强调,充分促进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的有机互动,厘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避免权力资本化与资本权力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也彰显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伟大智慧。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一直注重传统文化的营养汲取,他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几经涤荡,历经时代洗礼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时代意义更为重大。当前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与养分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三、从思想的体系建构看,治国理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新提升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揭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破解、人民本位的坚持与民生地位的突显,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上的新高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73习近平始终强调坚持人民主体,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1强调民生、发展民生是这一届政府从未中断的国家治理主题。针对改革深水期的中国面对的矛盾、困难、问题,习近平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国家治理的思想代替传统国家管理的思想,诠释了马克思中国化内容上的新高度。第二,从治国理政纲领、目标任务、动力与实现目标任务的保证等方面,优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上的新组合;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2014年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共收入79篇论述,共谈及18个问题,这18个问题的实质是紧扣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从治国理政纲领、目标任务、动力及实现目标任务的保证等方面予以论述,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下以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民主的政治文化、公正的法治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等,保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明确的逻辑建构话语体系优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上的新组合。第三,从思想路线的正确性、价值信念的坚定性、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上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亦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总结与凝练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也始终坚持强调实事求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就是我们的“事”,努力探求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规律与认识则是我们要寻求的“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彰显的理论品质之一。价值信念是个体或政党始终坚持并矢志不移的精神支撑,“始终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主体是习近平新一届领导集体始终恪守的价值信念,也正是在“人民主体”的价值信念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始终强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彰显的理论品质。“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理论不是凭空产生,它源于时代体系的实践内容。”特定时期的实践催生这一时期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当代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纲领、路线、主题、动力、任务、要求等各方面紧扣当前中国建设实际,指导当前中国的实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理论品质。

四、从思想的逻辑内核看,治国理政思想是对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新突破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内核,治国理政思想中对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新突破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是治国理政思想在国家治理理念上的根本转变。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背后蕴含的是权力配置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对当前经济发展、权力运行、人民期待作出的积极能动反映,也是国家治理理念的根本转变。这一根本转变,包括权力主体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运行路径从自上而下的垂直化向纵横交错的扁平化转变、行使维度从政府的单向度的权威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有机互动的转变、目的指向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标志着公权力真正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二,国家权威与社会自主的有机互动、权力制约与权利转化的序列构建、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的对等机制,是治国理政思想在国家治理如何运行的模式创新。恩格斯指出: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4]226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国家与社会由有限分离迈向有机互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实质则是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如何定位,国家权威与社会自主的有机互动是治国理政思想在国家治理如何运行的重要观点。权力与权利是一对孪生命题,权力的天然僭越性与权利的正当性维护,要求权力制约与权利转化构建合理的序列,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均是对权力制约与权利转化序列构建的隐喻表达。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指出,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的对等直接影响政治生活系统的正常运行。政治输入,即民众对政治共同体的运转提出的相应期待、现实要求与内心认同。政治输出则是“系统内当局履行的决策和行为” 。[5]276伴随着公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与中国特色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提出的国家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实质亦包含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对等机制的构建。第三,夯实利益认同、建构价值坐标、提升制度支持、优化政治生态,是治国理政思想在国家治理如何实现的现实支撑。习近平曾指出“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从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中可提炼出人民利益本位、核心价值观培育、制度现代化推进、政治生态优化是国家治理如何实现的现实回答。

五、从思想的实践运用看,治国理政思想是对时代性课题应对的新飞跃

从思想实践运用看,它表征为对时代性课题应对的新飞跃。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原则能不能丢,治国理政思想鲜明的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坚持与时代发展。当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歪曲解读,习近平在谈治国理政中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3]22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3]9由此可看出,治国理政思想鲜明的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绝不能丢,科学社会主义在當今时代需要坚持并发展。第二,关于改革之路如何走,治国理政思想鲜明的表达社会主义改革的旗帜坚定与方向引领。当前改革步入深水期,关于改革该往哪里走出现“左”或右的争论,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该回答有力的回应了关于改革之路如何走的各种错误言论,并指明中国当前改革的方向与决心,为改革之路如何走给出了时代回答。第三,关于大国崛起如何定,治国理政思想鲜明的亮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定位与发展姿态。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时候比现在更接近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也正处于发展最为关键的机遇期。面对大国崛起的关键历史时期,大国崛起如何定,习近平说:“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优势”,换言之,强化领导核心是大国崛起方向定位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头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句话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崛起,也将担当它在世界发展中应有的角色,会以和平、可亲、文明的形象立足于世界发展的大潮中。

六、结语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围绕“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一根本问题,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土壤,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引,以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为历史导向,以当代中国现实发展中的需求为现实关注,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发展目标,形成了系统性的、综合性的、现实性的思想体系,是党和国家前进的新的共同思想基础,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2,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6.

[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76.

[6]苏亮乾.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8-42.

[7]陈加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7.

[8]杨军.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J].领导科学,2016(20):4043.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论《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