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017-05-30 23:22王牌
科技风 2017年18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社会高职院校

王牌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家庭的过度爱护、过高的自我评价等因素,使得毕业生产生对社会的不适应。如何尽快适应社会,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这是一个客观而又现实的问题。本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们在建设繁荣富强国家的队伍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人参转折点就是他们走出校门进入到社会,在这个转折点上他们需要选择自己的职业,开始自己一段新的人生征程。从大学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都要经历职场适应期,适应能力强弱会影响他们就业及就业后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

①学习能力。所谓学习能力指的就是学会如何去学习,掌握学习的技巧,并培养学生各种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它是创造和实践的基础,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学习知识,重视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在面对新工作,新环境时尤为重要。当今的毕业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出现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能够对本专业的学习方法进行很好的掌握,也不能够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其次就是对于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不能够独立的解决,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

②生活能力。家庭的过度宠爱使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学生在家庭生活圈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照顾,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更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遇到问题总想寻求家长的帮助,家长包办学生的一切生活琐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适和独立处理问题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当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严重缺失。

③社会认知能力。

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不足,导致其在社会行为上体现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认知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偏执性,评价一个人或事物时停留在表象,部分大学生认知思维方式心理没有发展到社会角色的需求阶段;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味追求自我实现;摒弃对个人、他人、对人际关系应有的社会认知基本能力,缺少在复杂环境下保持中立自省的自觉能力;把自己的错误、失败更多归结于情境,把成功归功于自己。

④心理能力。

当代大学生在从学校进入社会,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向往,但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在工作和生活中接二连三的错误会使部分大学生感觉自己和别人有着不可超越的差距,从而开始怀疑自己,倍感失落和迷茫。部分学生容易情绪化并带入到工作中,现实與自我认知有差距时产生抵触情绪,不会学着去接受它。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能力的对策与途径

①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

大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利用空余时间自己去钻研、拓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为大学生将来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学习的时候注重学习方法,提高效率,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毕业生应该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对企业和社会的认识,又能从中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

②加大职业规划教育力度。

由于很多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不明确,盲目的跟从社会热点或者听从父母的意见,造成自己的兴趣与专业不符合,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高校要加大职业规划教育力度,大学新生从一入学校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向他们普及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步骤和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发展目标并科学的完成自我的规,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提升自我素质,适应社会需要。

③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和成功,他们从对家人的依赖到自己独立生活,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健康、成熟的体现。因此,首先从思想上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思,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能够承担的责任,其次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适当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训练,提高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传授生活知识,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他们逐步学会照顾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④提高社会认知的能力。

强化认知训练,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了解并作出正确的评价。首先,大学入学之初,学校利用课堂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⑤加强社会实践,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高校加强与企业合作,把学生引入到企业去,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开设专门锻炼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活动性课程,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多组织学生交往的实践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巧,打破自己的心理障碍,主动与人交流,养成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习惯,从而自立于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成熟的、社会化的个体。

⑥加强心理适应的辅导。

针对毕业生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以前毕业生的经验教训,在毕业前对大学生进行入职前的心理指导,首先可以通过实践成才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让学生找到成就感,增加自信心,其次要让学生客观而又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快的适应环境,同时社会要给予一个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以便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得到锻炼,用人单位要有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让他们在这个角色转变中尽快成长。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使他们有理解和控制所处社会环境的心理优势感,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形成适应性的人格特征,从而能够解决所遇到的社会适应问题,达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参考文献:

[1]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陈态.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社会高职院校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