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适应性ERP系统的快速重构技术研究

2017-05-30 23:22赵晓光田铁红刘鸿光
科技风 2017年18期
关键词:适应性互联网+互联网

赵晓光 田铁红 刘鸿光

摘要:“互联网+”下,企业需要具备对信息的快速处理和应对能力。因此,ERP系统作为企业内外部信息汇集处理的平台,必须能适应需求变化进行快速重构。本文从系统可重构思想出发,对ERP系统的构件化、服务化和平台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为“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开发和实施ERP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互联网+;适应性;ERP;快速重构

“互联网+”是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企业的结合,通过将旧业态改变为新业态,最终实现转型升级。[1]“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需求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对业务处理的速度和柔性要求很高,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调整企业的业务流程,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决策。构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快速重构能力的ERP系统则是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

1 适应性ERP系统快速重构的内涵

适应性软件的概念是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 简称CAS)派生而来的,它将软件描述成一种适应性的、柔性的、由相互连接的自治主体(构件)组成的、通过协同共存机制实现具有可配置和演化特性的复杂自适应系统。Peyman(1999)指出适应性软件是能随其操作环境变化改变行为的软件[2],我国学者也指出适应性软件是指当软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软件实体的结构或行为可以随之改变并满足新环境需要的特性[3],适应性软件是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而“互联网+”的兴起则为自适应软件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适应性ERP系统快速重构(Rapidly Reconfigurable Adaptive R2AERP)要求ERP系统能够对软件开发和维护阶段中出现的各类变化提供快的响应能力,通过快速重构和演化来有效适应“互联网+”下多变的系统生存环境。

本文基于适应性软件的观点,以快速重构为切入点,对ERP快速重构所涉及的构件化技术、服务化技术、平台化技术进行研究,有助于减少系统重复开发、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提升ERP快速反應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ERP系统的构件化技术

构件是是可以独立制造、分发、销售、装配的二进制软件单元,沿袭了对象的封装特性,具有即插即用的特点,可方便地集成、不用修改代码、也不用重新编译[5]。ERP系统的构件化的本质是从“实现”系统转向“构造”系统。因此,构件技术极大提高了ERP系统开发效率,是实现“快速重构”ERP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ERP系统构件化的关键是要建立具有快速重构能力的构件库平台,并基于构件化技术实现包括基础数据、物流管理、生产制造、财务成本等EPP管理功能。

“互联网+”ERP系统的构件需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是自包性,即构件之间彼此独立、每个构件可独立配置;其次是封装性,即构件的内部实现和运行细节和使用环境无关;再次是交互性,即每一个构件都具备规范的接口,不同的构件可以被组合使用以实现特定功能;最后是通用性,即所有构件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被使用,而没有其他特殊属性。

3 ERP系统的服务化技术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体系结构)是一种构件应用模型,可以将不同来源、功能的构件契合在一起。其中所有构件的接口都独立于具体的软硬件平台和编程语言,从而实现在具备高度分布性、异构性特征的云端的交互[6,7]。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租赁服务。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从云端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并获得服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相对经济和灵活的SaaS将会成为其使用软件的主导模式。

综上,ERP系统的服务化实质包含两点。第一,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SOA思想,对ERP的各个业务领域进行分解和抽象,建立服务模型库。第二,在使用过程中提供SaaS平台,使之成为中小企业使用ERP的主导模式。ERP系统服务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ERP服务模型的抽象以及面向服务的建模。实现对ERP的各个业务领域(包括销售、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生产、采购、库存等)进行分解和抽象并从中导出一系列ERP服务模型。在此基础上,确定ERP服务模型的形式化描述规范,构造服务建模语言作为建模工具,编写各个服务模型的程序代码,将服务模型转换成服务程序模板;建立ERP服务模板程序库,这是面向服务的ERP系统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2)基于服务建模语言的服务定制与系统重构。利用服务建模语言进行服务描述,开发服务建模语言编辑器,利用编辑器引导用户输入遵循该语言语法的语句并对语句进行语法语义检查,并将用户定制信息转换成统一的服务描述文件存储。编译器提取相应的服务模板源程序代码,根据服务描述文件对服务模板源程序进行修改和裁剪,生成符合定制要求的源程序代码,最终实现从服务建模语言文件到系统源码的自动映射,进而实现系统的可定制或快速重构。

3)构建基于服务模板的SaaS平台基础架构体系。通过建立SaaS平台系统的体系结构、标准、规范和协议,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确定ERP应用的SaaS模式,提出SaaS服务的标准体系结构。同时,为实现将ERP应用服务加入到SaaS平台中,还需要建立SaaS平台与ERP应用集成所需要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化集成接口方案。

4 ERP系统的云端平台化技术

平台化指ERP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基于业务基础架构平台,以提高软件开发和实施的效率。在“互联网+”下,该平台通常架构在云端,为ERP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及相应的开发与维护管理工具。通过综合运用SOA和SaaS技术,该云端平台封装了具体的软硬件系统,使开发人员可以聚焦于业务建模。通过企业模型和领域模型,通过对相近行业进行领域内业务特征分析,提取各行业工作流的共性要素和方法规则,形成合理稳定的业务基础架构,为快速重构ERP系统提供基础支撑。

云端业务基础架构平台课通过“业务模型驱动(Business Model Driven)”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此平台进行分层,从而达到业务与技术实现细节的分离。整个平台从底向上可以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

(1)基础技术层。封装了ERP实现中的各种软硬件环境,是一种典型的云端服务。运行环境的独立可以保证应用能够跨越实现技术,运行在不同的系统之上。同时也可以对计算能力、储存能力等进行动态的调度。

(2)业务運行层。包含了业务运行所需要的一些基础功能,如大数据分析、系统维护、流程管理、结构管理、资源管理、权限控制等、日志、安全等。其中大数据分析能力是“互联网+”下必备的。

(3)构件层。包含了多种多样的ERP构件库。

(4)业务建模层。这是架构平台的核心,包含了组织、功能、流程、信息、资源等建模工具,可以直接组合调用构件层的各种功能模块。可以做到业务模型资源变动时,不影响底层的实现技术,无需重新配置或升级运行环境。

(5)应用接口层。供企业用户接入,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方案、集成框架等。为满足“互联网+”环境,还应提供移动端接口。

5 结论

“互联网+”是适应性ERP技术的重要应用情景,而大数据、云端技术、移动技术等也为适应性ERP技术提供了新的进步方向。本文从“互联网+”背景入手,对ERP系统的构件化、服务化和平台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为中小企业开发和实施ERP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黄楚新,王丹. “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05):59.

[2]Peyman Oreizy et al. An ArchitectureBased Approach to SelfAdaptive Software [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1999,14(3):5462.

[3]李刚,金茂忠.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2,29(2):9093.

[4]杨永国.一种通用型适应性软件结构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4):5152.

[5]徐罡,黄涛,刘绍华,等.分布应用集成核心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 2005,28(3):433444.

[6]袁博,汪斌强.基于构件运算的可重构系统代数模型[J].软件学报,2012,(10):27352745.

[7]陈世宜,叶德建.基于SOA架构的新型云平台服务管理中间件[J].微型电脑应用,2016,(07):2933+38.

作者简介:赵晓光(1978),男,河北人,硕士,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技术专家,研究方向:信息系统集成、软件工程。

猜你喜欢
适应性互联网+互联网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